U012|初階專業人員如何應對AI帶來的職業變遷?

U012|初階專業人員如何應對AI帶來的職業變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隨著公司不再聘用初階(Junior)律師,而是改採用AI幫助資深(Senior)律師更快更好完成工作,


整個業務的效率提高,客戶也只需要花更少的錢,而律所的收益也上升。」


「然而,代價是,初階人員逐漸與資深人員疏遠,


初階人員失去透過觀察資深人員每日工作來獲得啟發獲得眼界,


初階人員無法透過幫忙資深人員來學到獨門秘訣。」


這段討論,節錄自美國作者 Matt Beane [1] 於2024年6月11日出版的,


《The Skill Code: How to Save Human Ability in an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2] 的第10頁。


這段討論相當有意思,點出了引入AI科技後,初階專業人員面臨的殘酷事實。


然而,初階人員勝出的方式,在歷史上,一直都是到另一個地方開疆拓土。


當一個行業已經發展許久,已經有各種山頭建立起來,


你進去那個領域,只能從小弟小妹開始做起,然後隨波逐流,怨天尤人。


學校的教育,把你變成訓練有素的知識工人,


社會的規則,把你變成每月定時還款的打工人。


而有些人不想玩這些老遊戲,那他們就會去另一個地方,開疆拓土。


我作為研究人員,做研究的技術已經達到資深;


然而,我作為科學家,我認為還很資淺。


研究工作只是科學家日常工作的其中一環。


科學家還需要處理組織上的行政,人員的招聘,研究方向的選擇,實驗室的運營。


而這層對科學家日常工作的認識,


我也是從每日與我的老闆程光教授的工作中,


耳濡目染,淺移默化,才逐漸了解的。


還是那句老話,只要AI能幫助你把工作完成得更快更好,


那AI就是你的最大幫手。



Reference

[1] https://tmp.ucsb.edu/people/matt-beane

[2] https://www.harpercollins.com/products/the-skill-code-matt-beane?variant=41108953006114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8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與紀錄一起推進工作: - 「與紀錄一起推進工作」、「邊留下紀錄邊推進工作」、「邊使用紀錄邊推進工作」這些說法節錄自倉下忠憲的《ロギング仕事術: 課題に気づく、タスクが片づく、成果が上がる》的第24頁。這本書強調「留下」並「使用」紀錄的重要性,讓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用最短時間獲得技能,輸出導向的自學循環,有六個步驟: 步驟一:決定想要得到的新技能 步驟二:製造輸出的機會 步驟三:持續輸出 步驟四:從周遭收集回饋 步驟五:輸入必要的情報 步驟六:創造成果,提升技能,再次投資
記得2024年2月時,我對我的職涯怎麼走下一步,當時線上與金龍教授聊聊,金龍說到,我特別印象深刻:「職位只是一個結果而不是目的,你應該要想的,是博士畢業十年後你想做到什麼事情,以及哪裡可以提供你做這個事情的環境。」讓我更加確定了持續在UCLA做生成資料科學的研究是與我十年後想做的事情一致的方向。
實踐的四個環節,分別是: 1 尋找探索的線索。 2 嘗試行動,獲得反饋。 3 反思反饋。 4 帶著反饋帶來的思考,開始新的嘗試,迭代行動。
步驟 1: 在得到APP上看到「焦慮的反面是具體」這句話,深有共鳴。這是一個開始理解焦慮的好起點。 步驟 2: 每當事情變多,先識別自己能控制的部分,然後集中精力於這些具體的事情。 步驟 3: 回顧過去的經驗,發現許多讓人焦慮的事情其實並未發生。這能幫助你減少過度思考。
我自己是希望可以製作iOS app來更好存放我的文章, 更進階一點,可以變成直接錄音後, 照我設定的方式轉換成文檔,讓iPhone變成我更強的助手。 感覺有很多可以探索,用時間慢慢累積經驗。
1. 與紀錄一起推進工作: - 「與紀錄一起推進工作」、「邊留下紀錄邊推進工作」、「邊使用紀錄邊推進工作」這些說法節錄自倉下忠憲的《ロギング仕事術: 課題に気づく、タスクが片づく、成果が上がる》的第24頁。這本書強調「留下」並「使用」紀錄的重要性,讓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用最短時間獲得技能,輸出導向的自學循環,有六個步驟: 步驟一:決定想要得到的新技能 步驟二:製造輸出的機會 步驟三:持續輸出 步驟四:從周遭收集回饋 步驟五:輸入必要的情報 步驟六:創造成果,提升技能,再次投資
記得2024年2月時,我對我的職涯怎麼走下一步,當時線上與金龍教授聊聊,金龍說到,我特別印象深刻:「職位只是一個結果而不是目的,你應該要想的,是博士畢業十年後你想做到什麼事情,以及哪裡可以提供你做這個事情的環境。」讓我更加確定了持續在UCLA做生成資料科學的研究是與我十年後想做的事情一致的方向。
實踐的四個環節,分別是: 1 尋找探索的線索。 2 嘗試行動,獲得反饋。 3 反思反饋。 4 帶著反饋帶來的思考,開始新的嘗試,迭代行動。
步驟 1: 在得到APP上看到「焦慮的反面是具體」這句話,深有共鳴。這是一個開始理解焦慮的好起點。 步驟 2: 每當事情變多,先識別自己能控制的部分,然後集中精力於這些具體的事情。 步驟 3: 回顧過去的經驗,發現許多讓人焦慮的事情其實並未發生。這能幫助你減少過度思考。
我自己是希望可以製作iOS app來更好存放我的文章, 更進階一點,可以變成直接錄音後, 照我設定的方式轉換成文檔,讓iPhone變成我更強的助手。 感覺有很多可以探索,用時間慢慢累積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