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到底是在上什麼?——我有培養出自己該有的sense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先前跟以前翻譯所的老師碰面,聊到近日因為生成式AI的崛起,導致許多文字工作者或是翻譯人員感到職業生涯似乎碰到了巨大的挑戰。以前還會被客戶稱道的英文書信技能,現在可以由ChatGPT在幾分鐘內給你好幾種版本的書信,還不會有拼字錯誤。而有許多以前會使用翻譯服務的客戶,也考慮將翻譯工作交給內部人員搭配生成式AI處理即可。


於是,翻譯工作已經不再是像是百貨公司一樣,從最便宜的生鮮雜貨到名牌精品都有的分布樣態,而是最入門的翻譯工作已經可以被機器取代,甚至在人類譯者的訓練下,可以做得越快越好。


另外,還在市場上活躍的譯者,則可能只會剩下那些——具備特定產業知識、合作人脈與擁有機器翻譯無法取代的真假訊息判斷力,與現場講者、聽眾或讀者連結的感知力,以及碰到危急狀況時可以即時應變的能力。


看似人類似乎快被被AI取代的時候,有許多翻譯所的學弟妹,仍嚮往著一畢業就可以擔任自由工作者的生活。我也想起了當初踏出校門前的自己,也曾經為了這個看似自由的選擇而擺盪,最終還是選擇了進入組織工作。原因無他,因為也只有在自己還算年輕、學習力正好時,也才有比較高的受雇機會。當時打的算盤是,在組織工作十年要轉做自由工作者應該還有機會,不過要是反過來,可能就不太有機會進去組織工作了。


上班上了十多年,或許可以總結在組織工作裡帶給職場新鮮人的三個好處:


一、培養除了常識(common sense)外的商業思維(business sense)


在學校學的,很多除了課本的知識外,大多就是由自己的生命經驗累積出來的常識(common sense)。然而,囿於個人的成長與教育背景、身邊的人脈圈與既有眼界,往往我們所擁有的常識(common sense)或許不日常,也不見得是他人的平常。此外,在什麼都以金錢量化的商業世界中,光有常識(common sense)遠遠不夠。每一次與老闆跟客戶的交手,都是商業價值與思維的交換,這些行內人要的是能夠被市場驗證的知識、技術與實戰案例。然而,這些都不是新鮮人單純在自由工作者生活中可以輕易累積的資歷。


若是單純的新手文字工作者,無論是編輯還是翻譯,或許碰到某些重複議題的頻率是以月或是以年計。然而,若是選擇進入某個產業工作,因為持續浸淫在特定領域,在專業知識與人脈的積累上,幾乎是以等比級數方式成長。

或許,身為活動公司新手,第一次開報價單給客戶,要計算成本得算好幾個小時,還得問過好多人,但若已經累積上百場活動經驗,人力成本與風險的計算,就像是內建轉換器一樣,只要條件設定好,自然就可以有相對精確的估算。

有了企業與真實商業場域的歷練,對於商業世界運作的規則,通常也可以習得自己的生存之道。無論是面對難纏挑惕的客戶、拖欠交貨的廠商,還是永遠搞不懂在想什麼的老闆,每一次的商業互動,都是自己能力的應證與經驗累積。「不是得到就是學到」就是每一個職場人每天都用肉身在證明的箴言。


二、培養對於工作品質與成果的品味(taste)  


我們都知道,自己的飲食習慣有很大部份來自於自己的原生家庭。然而,若是在成年後有機會到大城市求學、工作,吃過的東西或餐廳多了,自然會培養出自己的飲食偏好與品味(taste)。


其實,工作也是如此。透過高密度與高強度的曝光與磨練,我們可以在一天動輒8-10小時的工作中,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與工作項目。每一次的接觸都像是或大或小的測試,測試我們的先備知識、技能與不足之處,我們也可以從合作對象的意見與回饋,知道自己的工作成果在市場上的評價為何,久而久之,我們也能夠逐漸對焦出自己的擅長與不擅長的項目,並靠著團隊之力,截長補短,完成自己只靠一己之力無法成就之事。


三、累積信任資產,組成自己的戰隊與啦啦隊


初出社會,往往會覺得自己很渺小,什麼都不會,什麼都要學。然而,若處在企業的環境中,自然會有上司、同儕或是外部合作單位的人會一起合作,無論是學專業技能、支援技能還是單純累積產業知識。每一次的互動,也是累積自己信任資產的開始。現在的老闆可能會變成以後的客戶,現在的廠商可能會變成未來的同事;職場的人際圈會隨著進入產業廣度與深度,進而擴大與鞏固。

你永遠不會知道,哪一次與某些人的萍水相逢,會成為未來自己求職時,向未來雇主推薦或是貶抑的資訊來源;你也不會知道,原來自己的某些職場作為,已經默默地被不知名的他人看在眼裡,無論是肯定還是記上一筆——重點是,凡走過肯定會留下痕跡。


透過職場錯綜複雜的人際網絡,其實也幫我們編織起可以尋覓信任合作夥伴的網絡。無論是透過正向篩選還是逆向篩選,許多尚未浮上檯面的工作機會,還是尚未被發掘的商機,很多時候就是以這種最素樸的口耳相傳方式連結到對的人。


每一個職場工作者,都有機會透過每一次的正向工作成果,累積信任資產,讓自己成為職場人際網絡中,總會被連結到,那個對的人。


若被問到:「上班到底是在上什麼?」或許,我們都可以說,上班就是在培養自己成為——不但有商業思維、工作品味還有信任資產,一個讓大家都會想合作的人。




職涯像是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每次路上收盡的風景都是未來人生的養分,願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美好的旅程!Bon Voy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記得以前小時候還有在關注職業籃球比賽,也曾經到場去看過幾場季後賽跟冠軍賽。那時的職業籃球門票非常熱門,在訂票系統都還沒限制實名購買的狀況下,年紀還小的我也不太會買票。於是,常常是跟著家人到了現場,就跟在賽場外的黃牛(非合法仲介/售票人)買票,而購買的票價通常是票面價的二倍到五倍之間。 小時
求職就是你對企業的獨家 Media Pitch。在履歷的編排與設計上,就好比跟媒體行銷議題的信件,如何勾起對方的興趣想了解更多,進而得到邀請面試,而讓彼此有深入談話的機會,這才是履歷最重要的功能性目標。 如果以Media Pitch比擬履歷撰寫,或許有以下幾點,可以作為履歷構思與撰寫的參考。
自2005年,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出版《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紀簡史》一書,我們以為手機、網路和開放程式碼將促成全球化的進程,也將推進製造、國際貿易,甚至全球勞動力更為精細分工的全球供應鏈的發展。他所言不差,只是在世界越來越平的同時,也造成更頻繁的人流與物流的移動。
在職場上時間一久,雖不能說閱人無數,但也看過許多形形色色的人。或許你也看過一種人,每一次開會時,當問到工作進度時,他總是反應及時,說明了很多關於專案的進度與細節,也跟老闆保證進度沒問題,看似是個讓人放心的人。 然而,每當在接近之前所設定目標檢核階段,他的專案總是在進行中,而總有一些不可抗力
在大眾心理學普及後,許多心理學專有名詞或是性格測驗,經過大眾媒體與社群媒體傳播,感覺非常朗朗上口,似乎每個人都可以說上幾句自己的MBTI是什麼類型,或是自己的性格特質可能有哪些。我們也很常聽到有人說「我很完美主義,所以⋯⋯」,好像把自己安放在完美主義的標籤裡,就可以為自己的某些行為找到合理化的說法。
上了大學離開原生家庭後,每一次與原生家庭的重逢都像是另一種新的學習,學習在彼此生活缺席的那些日子裡,各自又經歷了些什麼,又累積了些什麼。隨著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嘗試習慣與適應小時候心中身為照顧者的他們,也正在經歷人生的衰退與力不從心的時候,彷彿自己也在預期那些人生無可避免也即將經歷的階段。
記得以前小時候還有在關注職業籃球比賽,也曾經到場去看過幾場季後賽跟冠軍賽。那時的職業籃球門票非常熱門,在訂票系統都還沒限制實名購買的狀況下,年紀還小的我也不太會買票。於是,常常是跟著家人到了現場,就跟在賽場外的黃牛(非合法仲介/售票人)買票,而購買的票價通常是票面價的二倍到五倍之間。 小時
求職就是你對企業的獨家 Media Pitch。在履歷的編排與設計上,就好比跟媒體行銷議題的信件,如何勾起對方的興趣想了解更多,進而得到邀請面試,而讓彼此有深入談話的機會,這才是履歷最重要的功能性目標。 如果以Media Pitch比擬履歷撰寫,或許有以下幾點,可以作為履歷構思與撰寫的參考。
自2005年,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出版《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紀簡史》一書,我們以為手機、網路和開放程式碼將促成全球化的進程,也將推進製造、國際貿易,甚至全球勞動力更為精細分工的全球供應鏈的發展。他所言不差,只是在世界越來越平的同時,也造成更頻繁的人流與物流的移動。
在職場上時間一久,雖不能說閱人無數,但也看過許多形形色色的人。或許你也看過一種人,每一次開會時,當問到工作進度時,他總是反應及時,說明了很多關於專案的進度與細節,也跟老闆保證進度沒問題,看似是個讓人放心的人。 然而,每當在接近之前所設定目標檢核階段,他的專案總是在進行中,而總有一些不可抗力
在大眾心理學普及後,許多心理學專有名詞或是性格測驗,經過大眾媒體與社群媒體傳播,感覺非常朗朗上口,似乎每個人都可以說上幾句自己的MBTI是什麼類型,或是自己的性格特質可能有哪些。我們也很常聽到有人說「我很完美主義,所以⋯⋯」,好像把自己安放在完美主義的標籤裡,就可以為自己的某些行為找到合理化的說法。
上了大學離開原生家庭後,每一次與原生家庭的重逢都像是另一種新的學習,學習在彼此生活缺席的那些日子裡,各自又經歷了些什麼,又累積了些什麼。隨著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嘗試習慣與適應小時候心中身為照顧者的他們,也正在經歷人生的衰退與力不從心的時候,彷彿自己也在預期那些人生無可避免也即將經歷的階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 在當今科技迅速變革的時代,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成為我們在職場上保持競爭力的關鍵要素。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快速學習新工具和適應新環境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能力。持續學習並保持開放的心態,不僅能讓我們在不斷變化的職場中立於不敗之地,也能讓我們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 適應能力與
「認真上班,努力下班」 「請問這份工作能提供什麼樣的學習呢?」 身為企業老闆/面試者的人們可能多多少少都會聽到這句話
Thumbnail
老實說,原本的我一直認為,AI是離我很遠的東西,即使是去年的 ChatGPT 熱潮,我也只是跟著偶爾在工作中跟AI聊天激發靈感而已。不過,就在前一陣子看了《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這本書後,我才逐漸加深使用AI的頻率,並且把「讓AI成為工作中的標配」當作讓自己能習慣的方向。
未來會取代你工作的不是AI,而是比你會用AI的人。 我喜歡透過交流聊天來驗證腦中的想法,這是在港大養成的習慣,但到了職場上,卻往往成為別人攻擊批評的藉口,說我「說多做少」,然而實際上工作這麼多年完成將近50個專案好像也夠負責任了⋯ 我一直不是個動手能力強的人,但我很愛思考(幻想),把邏輯流程
在過去接受教育的年代,就被教育努力勤奮的美德 雖然我並不是一個非常勤奮的人,但在剛出社會的時候,當時我認為我找到了我的「天職」 自工作寫程式後,便開始了自己的「勤奮」職涯,也經歷了不少事情 最後得到了實務經驗,以及疲累的身心 自此我對於「勤奮」產生懷疑,只是當時沒意會到這件事情 隨後進入了
Thumbnail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Thumbnail
為了讓付出於職場上的時間能獲得充分價值,更為了往後的人生,我們要開始以專業者自居,不是單純把自己定位在上班族。上班賺取所需之餘,善用在職場的空間與時間,培養出能帶走的個人專業技能。
Thumbnail
這幾天在跟伙伴討論工作時,看到對方若有所思,詢問一下是否瞭解,得到肯定沒問題的答案。為了慎重起見,跟對方重複確認一下內容,發現果然有些關鍵遺漏,並且與交辦狀況出入甚大。讓我不禁思考,所謂「懂了!」到底是否真的「懂了」?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 在當今科技迅速變革的時代,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成為我們在職場上保持競爭力的關鍵要素。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快速學習新工具和適應新環境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能力。持續學習並保持開放的心態,不僅能讓我們在不斷變化的職場中立於不敗之地,也能讓我們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 適應能力與
「認真上班,努力下班」 「請問這份工作能提供什麼樣的學習呢?」 身為企業老闆/面試者的人們可能多多少少都會聽到這句話
Thumbnail
老實說,原本的我一直認為,AI是離我很遠的東西,即使是去年的 ChatGPT 熱潮,我也只是跟著偶爾在工作中跟AI聊天激發靈感而已。不過,就在前一陣子看了《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這本書後,我才逐漸加深使用AI的頻率,並且把「讓AI成為工作中的標配」當作讓自己能習慣的方向。
未來會取代你工作的不是AI,而是比你會用AI的人。 我喜歡透過交流聊天來驗證腦中的想法,這是在港大養成的習慣,但到了職場上,卻往往成為別人攻擊批評的藉口,說我「說多做少」,然而實際上工作這麼多年完成將近50個專案好像也夠負責任了⋯ 我一直不是個動手能力強的人,但我很愛思考(幻想),把邏輯流程
在過去接受教育的年代,就被教育努力勤奮的美德 雖然我並不是一個非常勤奮的人,但在剛出社會的時候,當時我認為我找到了我的「天職」 自工作寫程式後,便開始了自己的「勤奮」職涯,也經歷了不少事情 最後得到了實務經驗,以及疲累的身心 自此我對於「勤奮」產生懷疑,只是當時沒意會到這件事情 隨後進入了
Thumbnail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Thumbnail
為了讓付出於職場上的時間能獲得充分價值,更為了往後的人生,我們要開始以專業者自居,不是單純把自己定位在上班族。上班賺取所需之餘,善用在職場的空間與時間,培養出能帶走的個人專業技能。
Thumbnail
這幾天在跟伙伴討論工作時,看到對方若有所思,詢問一下是否瞭解,得到肯定沒問題的答案。為了慎重起見,跟對方重複確認一下內容,發現果然有些關鍵遺漏,並且與交辦狀況出入甚大。讓我不禁思考,所謂「懂了!」到底是否真的「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