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與小孩50年的距離#0

大人與小孩50年的距離#0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討論區發表了一個題目“50年的距離,如何跟小女孩做朋友?‘’之後,這幾天我跟小女孩們的互動滿有趣的,似乎可以此為主題,寫寫東西跟大家分享。

先把這討論區的文字貼一遍(如下),當作楔子---->

最近做了一份打工,在夏令營活動與小一小二的女孩們相處。

裝不了水果哥哥姐姐的說話方式,也演不出很有愛的樣子。

但是小女孩們的聰明、機靈、乖巧與個人主張,讓我驚訝她們的世界跟我所知小孩的樣子很不同。

另一種成熟,小孩子的成熟。

該用甚麼樣的方式回應她們呢?

小女孩J因為颱風假,原本該有的一堂餐車藝術創意課程停課。她用一種生氣的方式表達很想很想上這個課的願望。

授課老師與我都無法給她滿意的答案,也不敢給承諾,因為我們不是老闆。

告訴她我們也不願意這堂課停課,是老天爺讓這堂課上不了。但是我們可以跟老闆說她的願望。

她的舞蹈課要開始上課了,她還是不高興,不太願意移動到教室。

我跟她說舞蹈是件快樂的事,這跟餐車創意課是二件不同事情,應該分開來。

不知道這樣說對她有沒有用?

舞蹈課結束後,我問她心情好了沒? 她說:小女孩A是她的好朋友,她會讓她開心。

意思是她現在心情是好的??


avatar-img
舒天藍地 Landy
11會員
45內容數
文字創作是美好的事,生活、情感、想法的表達方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舒天藍地 Landy 的其他內容
人生總是不斷地在「取」跟「捨」。選擇轉職時,需要考慮不同的風險和承擔能力,並設定停損機制。誠實面對自己的選擇,才能夠「歡喜做,甘願受」。
人生下半場,想追尋不同的道路,該面對許多取捨。從職業目標到個人價值觀,都需要細心思考。
半世紀之齡的人開始思考人生的下半場,需要面對職業生涯轉變與規劃、環境變化與不確定性、尋找生活的目的與意義等問題。
「人生下半場」這一詞大概在2000年左右盛行,因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對健康和生活品質的重視程度提高,當時許多書籍和媒體報導聚焦於「人生下半場」一些人物故事,中年以後繼續追求健康、幸福和個人成長。這個風潮促使「人生下半場」這一概念逐漸深入人心。   大概在8年前左右,我打算離開待了12年多的公司
上次提到成功的定義是多樣且主觀的,取決於每個人的價值觀、興趣和生活目標。如果再從更廣泛和多樣化的角度來理解「成功」還可以包含哪些範疇,那真的就可大我可小我、可巨觀可微觀、可內在可外顯。
從職業生涯到個人生活,都在不同層次的需求中追求成功,而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皆不同,這是一個主觀且多樣的過程。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出發,探討了成功與個人不同需求的滿足過程之間的關係,對於成功是否應有多元定義的思考。
人生總是不斷地在「取」跟「捨」。選擇轉職時,需要考慮不同的風險和承擔能力,並設定停損機制。誠實面對自己的選擇,才能夠「歡喜做,甘願受」。
人生下半場,想追尋不同的道路,該面對許多取捨。從職業目標到個人價值觀,都需要細心思考。
半世紀之齡的人開始思考人生的下半場,需要面對職業生涯轉變與規劃、環境變化與不確定性、尋找生活的目的與意義等問題。
「人生下半場」這一詞大概在2000年左右盛行,因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對健康和生活品質的重視程度提高,當時許多書籍和媒體報導聚焦於「人生下半場」一些人物故事,中年以後繼續追求健康、幸福和個人成長。這個風潮促使「人生下半場」這一概念逐漸深入人心。   大概在8年前左右,我打算離開待了12年多的公司
上次提到成功的定義是多樣且主觀的,取決於每個人的價值觀、興趣和生活目標。如果再從更廣泛和多樣化的角度來理解「成功」還可以包含哪些範疇,那真的就可大我可小我、可巨觀可微觀、可內在可外顯。
從職業生涯到個人生活,都在不同層次的需求中追求成功,而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皆不同,這是一個主觀且多樣的過程。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出發,探討了成功與個人不同需求的滿足過程之間的關係,對於成功是否應有多元定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