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素養」這麼多,我該談什麼?
108課綱提倡的「核心素養」,已然成為第一線教師在備課時不可避免的部分,而隨著教改理念進入教學實戰現場,以下問題也慢慢浮現:「素養這麼多,時間有限,我該跟學生談什麼?」
思考上述問題,必須先回到《總綱》對核心素養的定義:「『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如果只就最後一句的說明來看,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素養』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一種『能力』和『態度』。」也就是說,教師除了傳授國學常識、文法、修辭這樣的「穩定知識」,還應該兼顧培養學生的「內在思維」。
然而,這樣還是無法解決我們的問題:「在中學階段要學習哪些『穩定知識』,答案是很明確的。但是,學生該有怎樣的『內在思維』,這可是個大哉問。」因此,我們不能忽略前引定義中的另外一個句子:「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這就是思考「該教什麼素養」的關鍵點:「該談哪些素養?端看教師如何看待學生的『現在』和『未來』。」
貳、教師對「學生未來10年的人生」要有宏觀的理解與系統架構
108課綱鬆綁的不僅僅是教材,還包括思考方式,當我們把教學從「重點」往「觀點」的方向挪移之時,教學已經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也是一種「思考力」的養成。
王伯達在《預見未來》[1]中說道,「不管我們如何的灌輸,人類的腦容量與存取速度是絕對贏不了電腦的。」因此,他認為思考力就是未來最重要的生存能力。而要訓練思考力,不應該把焦點只放在「思考的結果」上,更重要的是「思考的架構」,因為,當最後的結果不如我們的預期的時候,這中間的問題到底是出在哪一個環節。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回過頭來再重新修補原本的架構,把過去未能考慮的因素重新納入我們思考過程裡。上述修正思考架構的過程,才能真正幫助學生擁有屬於自己的「觀點」。
因此,要回答「該談哪些素養」這個問題,僅憑一張素養三面九項圖還是無法說得清楚。教師自己要先對學生的「未來」有基本想像,也需要有屬於自己的基本理解架構;在此基礎上,才能與學生討論「要培養怎樣的能力與態度」。這個「未來」不能太遠,可以設定在五年至十年內,如此才能聚焦議題,讓學生對教材有感。
參、你眼中的「未來」,是什麼模樣?
於是,接下來我們要處理的問題就是:「未來,究竟是什麼模樣?」這個問題沒有正解,也不應該有正解,但產出的答案必須有自成脈絡的架構。關於上述問題,坊間有不少與「未來學」有關的書籍[2],教師可從中擷取觀點,做出自己的論述,並以如下的表格呈現。
建立了上述的架構之後,教師平日即可針對這些議題蒐集資料以及選用課外閱讀教材。在開學的第一堂課,應該先與學生分享上述架構,讓他們對未來有具體的想像,當然。也可以透過討論的方式,全班一起修改、補充表格內容,或者由學生另行繪製屬於自己的未來想像。有了上述基礎,往後不管是講述課本教材,或是課外補充閱讀,師生即有很明確的焦點,知道應該將討論放置在哪一個脈絡中進行。
肆、過去的閱讀與未來的閱讀有何不同?
至此,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見一個趨向——未來的國文教學中,閱讀與理解絕對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雖然以往的教學內容中,閱讀測驗本來就是重點之一,但其偏重點在測驗學生的語文能力;未來的閱讀教學,更重視的是教材的觀點以及學生的思考能力。因此,我們可以看見學科能力測驗加入了手寫的混合題型;統測、學測、指考的作文題目越來越偏向觀點表述而非命題作文。這些現象在在告訴教師,必須善用閱讀教材,協助學生建立自己的思考架構。
過去的閱讀重結果,未來的閱讀重思考;重結果的測驗,以選擇題呈現,重思考的測驗,期待學生以文字表述觀點。教師在鼓勵學生閱讀之餘,亦應考核學生的文字產出能力,方能真正落實108課綱強調的核心素養,達成「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之目標。
●本文亦刊載於龍騰《技高國文焦點報》第45期。
[1]推薦書籍:王伯達,《預見未來:王伯達的思考力與全球五大浪潮》,天下遠見,2012。
臺灣知名財經專家,長年關注國內外經濟與產業發展。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特別推薦老師們閱讀第一單元「預見未來」,作者以九個小章節,一步步解說自己如何建構起獨具的「思考架構」,是探討「培養思考力」十分精彩的作品。
[2] 推薦書籍:加來道雄,《人類未來三部曲》,時報文化,2018。
加來道雄教授是世界知名的物理學家與未來學家,《人類未來三部曲》包括《2100科技大未來》、《2050科幻大成真》、《離開太陽系》三本書。具體地從科技發展的角度,預測人類未來的走向。各項預測皆有脈絡可尋,文字淺近鮮活,內容充滿對未來的想像與期待,很值得教師與學生一同閱讀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