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妄想的力量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妄想的力量:迷信、儀式感與過度樂觀的非理性心理學


📖文獻筆記

第1章 理性不是唯一的思考模式

本書原文的副標題「有時不理性才是最理性的選擇」念起來很饒口,但它準確地描述了本書的核心觀點。後面所談論到的妄想,也許不符合理性選擇論的標準,但卻是合理的,因為它們達成一項重要的目標。心理學家喬納森.拜倫(Jonathan Baron)解釋道:

只要有助於實現目標,都是好的思考方式,也就是理性思考。若依據邏輯規則,人就能獲得永恆的幸福,那邏輯就是理性思考。另一方面,在人生的轉折點上,若一些矛盾的想法能讓人獲得永恆的幸福,那它們也屬於理性思考。

這個觀點與詹姆斯、查爾斯.皮爾斯(Charles S. Peirce)等實用主義者的哲學觀點一致:證據就在實踐中。詹姆斯說道:

如果有更好的生活方式值得去實踐,如果有信念可以幫助我們去實現那種生活方式,那麼相信它就對了。


第2章 不失控的正向思考

■ 鄧寧—克魯格爾效應:過度樂觀的缺點

從憂鬱現實主義(depressive realism)的案例中,研究人員發現一些正面的例子。這種妄想能夠幫助人們熬過難關。證據顯示,憂鬱的人對世界的看法比較實在,一般人反而有不合理的樂觀。前者雖然心情陰暗,但還比較能踏實地看待自己的處境。

■ 除了重大決定,生活各方面都可以保持過度自信

實際上,生活中的重大決定並不多,在規劃有風險的活動時,保持謹慎就好了。在其他時間,你可以放心保持過度自信。以下幫大家整理危險與有益的過度自信:

  • 不適於過度自信的情況
    • 獨立、少數的個案
    • 風險非常高
    • 無法逆轉的事情
    • 連帶有長期的義務
    • 只能依靠未知或難以估計的因素去評估
  • 可以保持過度自信的情況
    • 日常、頻繁投入的活動
    • 風險不高
    • 依靠耐心與技能
    • 後續的影響較為短暫或緩慢
    • 能依據已知的事實去評估

第3章 生病時保持樂觀、健康時保持悲觀

■ 有益的悲觀心態

對於現狀不佳、經歷傷痛和患病的人來說,悲觀會使情況變得更糟。人們會更想逃避現實、否定一切,因此更難恢復到健康和幸福的狀態。但對於現狀超好、生活順利但未來不確定的人來說,悲觀能保護他們免於犯錯,並保留反思的空間。對於稍微悲觀的人來說,即使已有不少成就,但對未來的期望還是會偏低。他們更容易焦慮,也常設想各種最壞的情況,以便制定策略來逢凶化吉。他們能做出各種相應的計畫,也能管好自己的情緒。只要遇到挑戰,就會進入新手模式,就好像自己從未成功過。這種悲觀心態有許多用途。有趣的是,對於悲觀的人來說,若不採取這種防禦性的策略,反而會表現不好。

防禦性的悲觀並不適合每個人,至於這種策略的起因,目前我們也不完全清楚。比較不會焦慮的人,就會採用樂觀的方法,以免考慮太多失敗的情況。對於健康不好的人來說,樂觀的確是最主要的策略,但是如果現狀太好、而未來風險未明時,悲觀也是有益的。

防禦性悲觀能驅使我們多保護自己,且不會成為自我應驗的預言。

迫在眉睫的健康風險反而會驅使我們改變生活;這時樂觀就沒什麼好處。愛抽菸的青少年、喜歡喝啤酒又不運動的懶人或在疫情中自以為是天選之人的民眾,都不會採取行動去減低未來的健康風險。防禦性悲觀會令人感到焦慮和不愉快,卻能讓我們做出必要的行動,以實現長久的幸福和健康。

現狀低於原本的預期時,就可以時時保持樂觀。若想恢復健康,只要保持一點正面的心態,就可以讓自己堅持下去。雖然沒辦法百分之百回復到原本的健康狀態,但保持樂觀,就會更積極去做運動和物理治療,飲食上也會更注重均衡和清淡。相比之下,悲觀或面對現實反而不見得有幫助。

■ 戒慎恐懼很難受,但有實質的效用

防禦性悲觀的驅動力在於,它是一種不愉快的狀態,唯有每天努力,才能緩解這種焦慮。因此,防禦性悲觀不能立即帶來心理上的效益。另一方面,在低潮時保持樂觀,就會有行動力和情感上的雙重益處。

樂觀的確能帶來好心情。現狀高於預期時,無論是否有潛在的風險,樂觀以對總是令人感到愉快。時時懷抱希望,就不會擔心自己會受到命運的無情擺布。由此可知,西方人才會那麼強調樂觀。

相比之下,悲觀的好處很少在當下兌現。在焦慮中,我們採取保護行動,並隨時準備面對失望與挫敗。然而,在疫情期間,防禦性悲觀的確撐下去的好方法。


第4章 在投票日打籃球就能選上總統?

■ 儀式的功用

儀式的作用機制很簡單:它能產生一種控制感。焦慮和控制感的關係一直是心理學的核心議題。失去控制感會令人焦慮;焦慮時也會覺得失去控制感。嚴格執行一系列清楚的動作,就可以恢復掌控感,覺得這世界一切如常。

■ 宗教的效力不在於信念,而是參與活動

接下來我們做個總結。

首先,迷信可以在當下給人安慰,但不一定有實際的效用。穿上幸運襪子去參加考試,你會比較安心,但這不保證你能取得好成績。

再者,有明確的證據指出,儀式可以減輕焦慮感、恢復控制感,正如在實驗中,受試者更敢在陌生人面前唱歌,或是更能解開數學小謎題。有效的儀式不一定要包含魔法咒語。許多人遇到困難時,都有自己的一套小儀式,但不一定跟迷信或宗教有關。

最後我們發現,積極參與宗教活動的人都過得比較快樂,某些領域的表現也比較好。不過,這些好處顯然不是來自於對上帝、聖人或其他超自然力量的信念。積極參與社群活動,不論是加入編織社團還是上教堂,都是有益的。在非理性信念作用下,人會有些小儀式或加入宗教團體,這就是妄想的益處。但後面我們會談到,就算沒有妄想,也可以獲得相同的好處。


第8章 星座、人格類型和心理測驗可靠嗎?

■ 佛教:自我只是假象

有些學者指出,休謨的立場有時也可稱為「無我論」,這與佛教的本體觀念非常相似。根據佛教的觀點,個人身上不存在連續且一致的自我,而是不斷生滅的大小感知。因此,自我的真實狀態是虛空的,而我們平常談論自我的方式只是圖個方便而已。學佛的人都知道,知識有兩種,世俗的與真實的。「自己」或「我」這些詞語並沒有指涉到真實存在的東西,而只是為了交談或寫作時方便而已。它們不是真理,也不能反映人類存在的真實樣貌。

根據佛教教義,修行能擺脫「自我」這個妄想。過程中,我們會暫時放下持續性的身分感,並意識到感覺和情緒的短暫性。接受「無我」這項事實,就有助於去除自傲、自卑、難堪和嫉妒等負面情緒。

佛教和休謨都主張,人們所感知到連續性的自我,是由不同時間點所出現的感受所串成的,可說是一種妄想。當代心理學家認為,這種妄想的存在有其實際用途,這樣才能有效預測他人的行為,也能判斷其品格。


第9章 人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 歷史上對自由意志的討論

傳統上來說,自由意志和決定論是互斥的觀念。從決定論來看,整個世界(包括我們自己)是依照物理定律、由化學元素建構而成。但從自由意志論來看,在我們的腦袋中,彷彿有某種非物質的靈魂能夠做決定。而相容論者認為,雖然世界是以決定論的法則在運作,人們仍然可以做出選擇,因為選項很多。

在今天,絕大多數的哲學家都自認為是相容論者;他們承認宇宙的必然規律,但也強調人類有自由選擇的能力。

撇開哲學家和科學家不談,一般人都是自由意志主義者,雖然承認世上大部分的東西都是由物理法則所決定,但不包括人類的行為。「人有選擇的自由」是根深蒂固的道德原則,儘管相關研究都是西方學者完成的,但從各國的論著看來,這是普遍且有彈性的原則。

■ 先射箭再畫靶的道德判斷

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尼采很懷疑自由意志的存在,他寫道:

今天,我們已經不再同情「自由意志」這個概念。我們太清楚它的真正面目了,它是神學家最卑劣的欺騙手段,目的是讓人們按照教義去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責任」這個概念是出於人類的一項本能:想要評判和懲罰他人。

我們現在越來越清楚,尼采是對的。在評斷他人的行為意圖時,我們總是先射箭再畫靶。在理想情況下,要評判他人行為的對錯,應該先確認對方是否是有意,然後再做道德判斷;即先確認細節,再進行整體評價。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人們會先判斷該行為是否應受譴責,然後再猜想對方的意圖。道德判斷阻礙了人們對於事實的認知。

研究人員發現,受試者對自由意志的相信度,不是取決於他們讀到哪個版本的故事,而是對懲罰犯罪者的欲望。尼采應該也會同意,懲罰的欲望越強,對自由意志的信念就更加堅定。

再次強調,自由意志應該是事實問題(只有真或假),但一般人卻反倒把它當成立場的選擇。

■ 隨機的行為可以帶來自由感

無法預測的行為有許多意義。韋格納與同事伊伯特(Jeffrey Ebert)所進行的兩項實驗都顯示出,隨機的行為(無論是自己還是他人的)能帶來自由感。

韋格納與伊伯特的研究結果顯示出,雖然自然界的運作是依照物理學原理,但有些隨機性的現象,如彈珠灑落的走向、蒼蠅飛行的軌跡,會令人感到當中有自主和自由性。心理學家布魯姆(Paul Bloom)認為,人會做出各種不可預測的行為,也是出於類似的心態。

■ 自由意志是有用且拋棄不掉的妄想

人們總覺得,是自己選擇並發起行動,但這種感覺不是事實。雖然如此,但它是一項非常有價值的妄想,也許是人類最寶貴的妄想。首先,我們用它來區分自己有做與沒有做的事情;韋格納稱之為作者的心情(emotion of authorship)。人類能代代相傳,是因為我們能察覺到因果關係,而且大部分是正確的。這種察覺力包含排除掉某些可能性。

感覺自己有控制權,實質上是有好處的。隨時變化的世界不利於生存,但感覺到自己有自主意志,就能帶來主動性與成就感。如前所見,即使是掌控一切的妄想,也能讓我們人生變幸福。相信自己能力好,就能帶來充實的成就感,並繼續努力下去。

賞善罰惡是很重要的社會功能。有些人認為,如果自由意志是妄想,那道德判斷就沒有意義了;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才能得到稱讚或懲罰。如前所見,許多道德哲學和宗教都奠基於自由選擇的能力。因此不少人擔心,若拋棄自由意志的概念,世界就會大亂。如果決定論是終極的真相,那人類社會就很危險了。因此,與其接受人類行為都是物理原因造成的,不如懷抱自由意志的妄想。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也放不下自由意志的妄想。即使是最堅定的決定論者,也很難不帶意圖地活著。與配偶發生爭吵時,我們難免會說:「我不是那個意思……」佛教徒也承認,在日常對話中,我們仍要藉助自我的觀念。人類別無選擇,只能用意圖和意志來描述自己和他人的選擇。此外,社會規範和法律也要建立在自由意志的妄想上。

當然,機械式的決定論也許是對的,而我們的生活只是如皮影戲表演一樣。但至少我們很幸運,能夠在被操控之餘有諸多感受,並覺得自己的生活有意義、有目標。


第10章 自我欺騙是一種生存策略

■ 善良是一種妄想,但也是人類共同生活的基礎

比如說,當某人在槍口下被迫犯法,就無須接受懲罰,因為法律的作用是要警示世人。同樣的道理,精神疾病患者也不會被判刑。這些人其實沒有選擇,也無意犯錯,而社會譴責的力道也會比較小。另一方面,「心懷惡意」或「有犯罪意圖」等概念是奠基於自由意志,因此被告是「可教化的」。「預謀犯罪」則代表,如果此人當初良心發現或三思而後行,就不會有後續的犯罪行為。雖然就理論上來說,自由意志並不存在。

不過研究人員也發現,只要你想懲罰他人,就會假定對方有選擇的能力。雖然「心懷惡意」在客觀上來說不成立,只是種妄想,但它也能變成社會壓迫的工具。既然每個人都其有不變的特質。那麼對於觀念古板的人來說,為了懲罰某人,就會將他貼上標籤,如「兇手」、「盜賊」、「罪犯」和「說謊成性」,而不考慮對方的苦衷。他們從對方犯過的錯誤中挑選出最嚴重的,讓他終身背負罪名。

本書的主旨就是提醒大家:我們都是複雜的人。我們是理性、幻想、智慧和情感的混合體。


📝閱讀心得

這本書提到了「憂鬱現實主義」:

從憂鬱現實主義(depressive realism)的案例中,研究人員發現一些正面的例子。這種妄想能夠幫助人們熬過難關。證據顯示,憂鬱的人對世界的看法比較實在,一般人反而有不合理的樂觀。前者雖然心情陰暗,但還比較能踏實地看待自己的處境。

還有「防禦性悲觀」:

防禦性悲觀的驅動力在於,它是一種不愉快的狀態,唯有每天努力,才能緩解這種焦慮。因此,防禦性悲觀不能立即帶來心理上的效益。另一方面,在低潮時保持樂觀,就會有行動力和情感上的雙重益處。

其實閱讀《我悲觀,但我成功》後,我的焦慮感就明顯減少,因為我理解到擅長防禦性悲觀的人本來就會沉浸於焦慮中。

而此書最後寫到的「自由意志」也十分有趣:

只要你想懲罰他人,就會假定對方有選擇的能力。雖然「心懷惡意」在客觀上來說不成立,只是種妄想,但它也能變成社會壓迫的工具。既然每個人都其有不變的特質。那麼對於觀念古板的人來說,為了懲罰某人,就會將他貼上標籤,如「兇手」、「盜賊」、「罪犯」和「說謊成性」,而不考慮對方的苦衷。他們從對方犯過的錯誤中挑選出最嚴重的,讓他終身背負罪名。

一般認為自由選擇帶來責任,即自由導致責任。但書中觀點則認為責任促使我們認定自由意志。也就是說,我們要求個體對行為負責,會假設他們擁有完全的選擇自由,忽視了現實中的限制。這表明責任的要求實際上放大了對自由意志的假設,而非自由本身直接引發責任。因此,自由與責任的關係可能是責任推動了對自由意志的認知,而非自由主導了責任。

97會員
422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子非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為什麼我們越積極行動,越陷入無止境的倦怠?
認知行為治療實作指南,10個幫助你應對焦慮、憂鬱、憤怒、恐慌及擔憂等情緒問題的簡易策略
愛是靈魂的滋養,自由是本質,單獨是天性
蓄積能量,找回由谷底反彈的快樂,走出上揚的幸福曲線
哲學家與心理師帶你開箱163道人生難題
讓你不再焦慮的三步驟練習,擺脫被控制的人生
為什麼我們越積極行動,越陷入無止境的倦怠?
認知行為治療實作指南,10個幫助你應對焦慮、憂鬱、憤怒、恐慌及擔憂等情緒問題的簡易策略
愛是靈魂的滋養,自由是本質,單獨是天性
蓄積能量,找回由谷底反彈的快樂,走出上揚的幸福曲線
哲學家與心理師帶你開箱163道人生難題
讓你不再焦慮的三步驟練習,擺脫被控制的人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培養逆境抵抗力,放大簡單的快樂,打破不滿足的慣性
Thumbnail
樂觀偏誤如何讓我們過得更好,卻又自取滅亡?
Thumbnail
認知療法權威教你用書寫方式,擺脫擾亂的思緒與情緒問題
Thumbnail
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Thumbnail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培養逆境抵抗力,放大簡單的快樂,打破不滿足的慣性
Thumbnail
樂觀偏誤如何讓我們過得更好,卻又自取滅亡?
Thumbnail
認知療法權威教你用書寫方式,擺脫擾亂的思緒與情緒問題
Thumbnail
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Thumbnail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