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妄想的力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妄想的力量:迷信、儀式感與過度樂觀的非理性心理學


📝閱讀心得

這本書提到了「憂鬱現實主義」:

從憂鬱現實主義(depressive realism)的案例中,研究人員發現一些正面的例子。這種妄想能夠幫助人們熬過難關。證據顯示,憂鬱的人對世界的看法比較實在,一般人反而有不合理的樂觀。前者雖然心情陰暗,但還比較能踏實地看待自己的處境。

還有「防禦性悲觀」:

防禦性悲觀的驅動力在於,它是一種不愉快的狀態,唯有每天努力,才能緩解這種焦慮。因此,防禦性悲觀不能立即帶來心理上的效益。另一方面,在低潮時保持樂觀,就會有行動力和情感上的雙重益處。

其實閱讀《我悲觀,但我成功》後,我的焦慮感就明顯減少,因為我理解到擅長防禦性悲觀的人本來就會沉浸於焦慮中。

而此書最後寫到的「自由意志」也十分有趣:

只要你想懲罰他人,就會假定對方有選擇的能力。雖然「心懷惡意」在客觀上來說不成立,只是種妄想,但它也能變成社會壓迫的工具。既然每個人都其有不變的特質。那麼對於觀念古板的人來說,為了懲罰某人,就會將他貼上標籤,如「兇手」、「盜賊」、「罪犯」和「說謊成性」,而不考慮對方的苦衷。他們從對方犯過的錯誤中挑選出最嚴重的,讓他終身背負罪名。

一般認為自由選擇帶來責任,即自由導致責任。但書中觀點則認為責任促使我們認定自由意志。也就是說,我們要求個體對行為負責,會假設他們擁有完全的選擇自由,忽視了現實中的限制。這表明責任的要求實際上放大了對自由意志的假設,而非自由本身直接引發責任。因此,自由與責任的關係可能是責任推動了對自由意志的認知,而非自由主導了責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子非魚的沙龍
129會員
594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子非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19
牛津非常短講
Thumbnail
2024/11/19
牛津非常短講
Thumbnail
2024/11/06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6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5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5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如果對行為經濟學稍有涉略應該對「人是不理性的動物」這說法不陌生。雖自稱萬物之「靈」,但我們很多時候其實不大靈光。但這些不理性也非全然壞事。這本《妄想的力量》就是要告訴你,不理性雖有點恥有些時候卻很有用!
Thumbnail
如果對行為經濟學稍有涉略應該對「人是不理性的動物」這說法不陌生。雖自稱萬物之「靈」,但我們很多時候其實不大靈光。但這些不理性也非全然壞事。這本《妄想的力量》就是要告訴你,不理性雖有點恥有些時候卻很有用!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有過殷切期盼過世的親人再度現身回到的自己面前? 或是我們發現某個人似乎過度自信而到達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 其實這些看似「妄想」的行為不一定有害,反而有可能是為了讓當事人減低不適感而形成的現象。 《妄想的力量》的作者是行為科學家,專攻迷信與非理性行為,他告訴我們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有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有過殷切期盼過世的親人再度現身回到的自己面前? 或是我們發現某個人似乎過度自信而到達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 其實這些看似「妄想」的行為不一定有害,反而有可能是為了讓當事人減低不適感而形成的現象。 《妄想的力量》的作者是行為科學家,專攻迷信與非理性行為,他告訴我們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有
Thumbnail
道德判斷阻礙了人們對事實的認知,「責任」的概念出自人類的本能:想要評判和懲罰他人。
Thumbnail
道德判斷阻礙了人們對事實的認知,「責任」的概念出自人類的本能:想要評判和懲罰他人。
Thumbnail
體驗你的想法-1思維與體驗的關係 當你處於本性自然狀態中,當你擁有和諧的安寧,此種心態下的決定,結果只會是安寧與和諧。相反,當你的頭腦困於混亂與恐懼中,在外你自會體驗到由你的恐懼所創造出的現象。
Thumbnail
體驗你的想法-1思維與體驗的關係 當你處於本性自然狀態中,當你擁有和諧的安寧,此種心態下的決定,結果只會是安寧與和諧。相反,當你的頭腦困於混亂與恐懼中,在外你自會體驗到由你的恐懼所創造出的現象。
Thumbnail
非理性認知判斷和解讀是我們情緒消耗(無論是內耗或是被他人的情緒消耗)很常見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因為非理性認知判斷和解讀往往代表著與客觀事實差異很大,又因為它是來自於主觀經驗以及個人內在的資訊處理系統,因此當一個個體慣用非理性認知判斷和解讀時,就容易產生自我中心的偏執,與無法適度彈性調整的思維。
Thumbnail
非理性認知判斷和解讀是我們情緒消耗(無論是內耗或是被他人的情緒消耗)很常見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因為非理性認知判斷和解讀往往代表著與客觀事實差異很大,又因為它是來自於主觀經驗以及個人內在的資訊處理系統,因此當一個個體慣用非理性認知判斷和解讀時,就容易產生自我中心的偏執,與無法適度彈性調整的思維。
Thumbnail
要應付不舒服、不開心的情緒有很多方法,我們可能會生氣、絕望、尖叫、哀悼、哭泣,然後打給朋友抱怨、發限動偷罵人、上網當酸民等作法。在這些情緒中,鮮少被討論的就是:憂鬱。憂鬱不是憂鬱症,憂鬱症是一種身心症,憂鬱的情緒是一種身心調適。
Thumbnail
要應付不舒服、不開心的情緒有很多方法,我們可能會生氣、絕望、尖叫、哀悼、哭泣,然後打給朋友抱怨、發限動偷罵人、上網當酸民等作法。在這些情緒中,鮮少被討論的就是:憂鬱。憂鬱不是憂鬱症,憂鬱症是一種身心症,憂鬱的情緒是一種身心調適。
Thumbnail
不甘心是一種自我分裂而成的綁架。它以外部狀況沒有以理想的預想為由,強迫且帶有惱怒地狹持原先理性的考量,再召喚出內心那個幼稚、衝動且充斥情緒能量的部分,成為決定行動的主宰。 但我們可以從這幅畫面中找到一些奇怪的線索: 如果理性真的被殺死了,衝動就自由了,那麼衝動為什麼不直接殺死理性?
Thumbnail
不甘心是一種自我分裂而成的綁架。它以外部狀況沒有以理想的預想為由,強迫且帶有惱怒地狹持原先理性的考量,再召喚出內心那個幼稚、衝動且充斥情緒能量的部分,成為決定行動的主宰。 但我們可以從這幅畫面中找到一些奇怪的線索: 如果理性真的被殺死了,衝動就自由了,那麼衝動為什麼不直接殺死理性?
Thumbnail
本文我想跟讀者分享觀察,一般報導與訪談中常忽略憂鬱症的「強迫性負面思考」症狀,但從我長期與憂鬱症共處的經驗,憂鬱症的「強迫性負面思考」很折磨人心、耗損心力,讓人的心靈被綑綁住無法掙脫。文中會提到具體比喻,希望能讓讀者理解「強迫性負面思考」症狀的影響,如何練習同理心。最後有給親友與家人的陪伴建議。
Thumbnail
本文我想跟讀者分享觀察,一般報導與訪談中常忽略憂鬱症的「強迫性負面思考」症狀,但從我長期與憂鬱症共處的經驗,憂鬱症的「強迫性負面思考」很折磨人心、耗損心力,讓人的心靈被綑綁住無法掙脫。文中會提到具體比喻,希望能讓讀者理解「強迫性負面思考」症狀的影響,如何練習同理心。最後有給親友與家人的陪伴建議。
Thumbnail
分享給你4個解決心理問題的小方法,分別是:消極想象, 3個事情,宿命論,自我挑戰
Thumbnail
分享給你4個解決心理問題的小方法,分別是:消極想象, 3個事情,宿命論,自我挑戰
Thumbnail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多人說你太悲觀、想太多? 於是你開始練習「樂觀」的看待每一件事情,有事沒事就在網路上搜尋一些心靈雞湯,補充正面能量,不停說服自己事情只會往好的方向發展,要自己別擔心。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反而使自己更加焦慮,就是沒辦法控制自己往「壞」的結果去想。 每次看到那些「樂
Thumbnail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多人說你太悲觀、想太多? 於是你開始練習「樂觀」的看待每一件事情,有事沒事就在網路上搜尋一些心靈雞湯,補充正面能量,不停說服自己事情只會往好的方向發展,要自己別擔心。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反而使自己更加焦慮,就是沒辦法控制自己往「壞」的結果去想。 每次看到那些「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