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你應該聽過甚至講過這句話,而且還很可能經常聽到,或者經常這樣講。而且,你不太可能跟不熟的人這樣講,講的對象經常是自己的家人。例如,
「跟你說過多少遍了?吃飯不要玩手機………」
「跟你說過多少遍了?掉下去的東西不要再塞進嘴裡……」
「跟你說過多少遍了?牙膏要從後面往前擠……」
「跟你說過多少遍了?開爐火不要離開鍋子……」
「跟你說過多少遍了?冷氣要記得關……」
為什麼這樣講的對象都是家人,因為長久生活在一起,你要求的規矩他們老是做不到,或者蓄意不去做,讓你只能再三重複,提醒或叮嚀,但有用嗎?當然沒用,如果有用的話你就不需要再三重複了。這說法好玩的地方就在講的人不在意,聽的人也不在意。如果講的人在意的話,聽的人大概都不敢不在意。講的人是無意識的重複,聽的人是無意識或是蓄意的不在意,因為習慣了。好玩的是:之所以常聽、常說,很可能是複製上一代的說法,把它當成了家人溝通的一種獨特方式了。
說的人因為看不慣家人的某種行為方式,不由自主的脫口而出;聽的人聽了不舒服:因為說的人說的時候必然帶有某種情緒,聽來好像在命令、要脅或指責,聽的人不自覺的有點反感,因此蓄意的不去遵循,久了,也就成了慣性反應了。
那怎麼辦呢?那就繼續啊!既然它已成了家庭的溝通模式,不處理好像也沒什麼關係,那就繼續也無妨啊。如果你認為必須好好處理一下,因為你不想再繼續這樣了,坊間關於有效溝通的資料成綑成堆,(跟你說過多少遍了?當然是無效溝通。)看看適合自己的,然後試著做做看,總會改善的。加油!(想想看:墾管處二十年勸導,看不到效果;堆土機一來,墾丁海灘馬上淨空,道理是一樣的,你說是嗎?孩子大了,離家後好久沒聽過「跟你說過多少遍了?」這句話了,聽大哥帶點氣憤的怒斥,過往情節依稀重現,還有點懷念哩。不是家人,還真的沒聽過這句話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