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心理師不筆記 #11】期待但又怕受傷害──談如何看待移情的好與壞

更新於 2024/11/1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由於心理諮商與治療的普及化,來尋求協助的民眾的基本知識也越來越多,就像是感冒時去看醫師,人們會很熟門熟路的問:「這個藥會不會讓人想睡覺?」、「這個是不是一定在飯後吃?」、「吃這個會不會跟甚麼食物產生過敏反應」──同理,一些來諮商的個案會直接說他們知道諮商往往要做一段時間(見【心理師不筆記 #05】)、會事先查過心理師的學派與擅長的議題,但更令我驚奇的,是他們會問:「聽說諮商久了會有移情?」

記得有一天接完晚上最後一位個案,離開診所的時候碰見一位同事,他便抓住我去討論他的個案,他說個案認為對心理師開始產生了移情,便問他:「有移情是不是就要停止諮商?」同事當下不知道怎樣回應,又覺得回應得不太到位,(而我只想快快回家洗洗睡?),我便跟他站在已關門的診所前談了半小時。

國內著名的心理諮商教授林家興曾說過,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諮商的核心便是移情,有時候就算個案不是愛上治療師,他也會期待「那至少恨我吧!」這個幽默的表達想說明的是移情的出現,反而是真正的工作時機。

但有趣的是,參與過許多大大小小的個案研討會或同儕討論中,我發現大家某程度又十分忌諱個案的移情,即治療師們心底裡又覺得移情(正向移情除外)的出現是件麻煩事,個案最好是理性、客觀、有界線、高功能地參與在諮商互動中。然而,這不是一邊強調心理動力和移情的重要又一邊在自打嘴巴嗎?

如果治療師潛意識地恐懼個案的移情,便代表一些核心的東西被拒絕、可能導致無法浮現,而往往治療也會處在某種不溫不冷,可繼續但難以深入,結案時也不會太有感受。就像一些個案在談論他們過去的諮商經驗時說到:「我跟他(她)工作很久了,但就是結案了,也沒有太想念。」(當然,治療師與個案之間的適配性也是個重要議題,未來再詳談。)

許多人對移情的想法與感受其實是分裂的,今天我想分享這個分裂是怎樣造成的想法。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00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躺椅上情感的潛意識法則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相對於大眾常吃的速食心理學或心靈雞湯,作為一位苦口良藥的諮商心理師,我希望以臨床經驗和精神分析的獨到見解,帶你們前往自身潛意識的幽微,看見感情世界的慾望、愛恨、孤獨與戰爭......一起看見情感的潛意識法則。彷彿用一束黑暗,讓過於明亮時無法現身的微光,化作夜空的星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愛自己嗎?今天許多文章都請求人們學會「愛自己」──從金錢的賺取、物理的享受、情緒的支持、到完全做自己──但同時無法把「愛自己」一事定義清楚。 一位女士自認十分愛自己,不會跟沒感情的男生糾纏下去、也不會在享樂方面虧待自己,她對旁人也從來是直來直往,別人都被她以為「做自己,不顧忌」但實則「很傷人,沒
我想像老一輩人去獲取資訊的方式,如要看醫生,就他們會先從身邊親友的實例和評價開始評估,然後帶著「我聽說你治療過許多病人」的角度前往求診。 在網路時代的今天,人們可能是看了醫生的某篇文章、一個廣告、一張肌肉照,或高段數一點,是一個互動性質的 youtube 影片內玩著小心機的清涼活動,總之,各種吸睛
夜夜無盡的歡愉,狂野的性感脈動,那些被文學稱之為「小死亡」時刻的追求,都說明著人類對「性」的著迷。動物的性展現再誇張,一生中也就一個時期,完成了由性驅動的生殖行為後就消落。然而,人類會一再追求之,彷彿我們希望自身的性特質永遠不會消減,或我們與愛人間的性吸引力永不褪色。 為甚麼會這樣?在心理意義的層
為你而言,心理諮商的最根本功用是甚麼呢? 今天諮商強調的是在心理師的專業與陪伴下達成「自我探索」或「自我覺察」,代表一些情緒或想法對個人來說是處於陌生、待發現、未被了解的狀態。去探究這些情緒或想法,對了解「自己到底是怎麼了?」是最根本的「療效」,即是一種自己對自己的神入(同理,empathy),讓
世上真的有所謂的「愛人如己」嗎? 佛洛姆指出「兄弟愛」是所有類型的愛的基礎,因為它是一種普世性質的:只有你是人類,我對你就要有某種責任、尊重和了解。具體來說,因為兄弟愛,所以耶穌能愛每一個世人,加爾各答德蕾莎修女能夠親近每一個窮人,達賴喇嘛能夠對每一個聽眾,不論是男或女、是大人或小孩,都給予一樣的
你有沒有去推拿店、中醫針灸或美容院的經驗?你會否經驗到,有時候就算沒有要求特定的師傅、醫師或技師,也沒有偏好躺在哪一張床上接受服務,但只要對一個空間、位置、或人物有了一兩次不錯的感受,我們就有了「傾向」(用第二間房間、躺最裡面的床、習慣那個燈光或音樂的氣氛)。
你愛自己嗎?今天許多文章都請求人們學會「愛自己」──從金錢的賺取、物理的享受、情緒的支持、到完全做自己──但同時無法把「愛自己」一事定義清楚。 一位女士自認十分愛自己,不會跟沒感情的男生糾纏下去、也不會在享樂方面虧待自己,她對旁人也從來是直來直往,別人都被她以為「做自己,不顧忌」但實則「很傷人,沒
我想像老一輩人去獲取資訊的方式,如要看醫生,就他們會先從身邊親友的實例和評價開始評估,然後帶著「我聽說你治療過許多病人」的角度前往求診。 在網路時代的今天,人們可能是看了醫生的某篇文章、一個廣告、一張肌肉照,或高段數一點,是一個互動性質的 youtube 影片內玩著小心機的清涼活動,總之,各種吸睛
夜夜無盡的歡愉,狂野的性感脈動,那些被文學稱之為「小死亡」時刻的追求,都說明著人類對「性」的著迷。動物的性展現再誇張,一生中也就一個時期,完成了由性驅動的生殖行為後就消落。然而,人類會一再追求之,彷彿我們希望自身的性特質永遠不會消減,或我們與愛人間的性吸引力永不褪色。 為甚麼會這樣?在心理意義的層
為你而言,心理諮商的最根本功用是甚麼呢? 今天諮商強調的是在心理師的專業與陪伴下達成「自我探索」或「自我覺察」,代表一些情緒或想法對個人來說是處於陌生、待發現、未被了解的狀態。去探究這些情緒或想法,對了解「自己到底是怎麼了?」是最根本的「療效」,即是一種自己對自己的神入(同理,empathy),讓
世上真的有所謂的「愛人如己」嗎? 佛洛姆指出「兄弟愛」是所有類型的愛的基礎,因為它是一種普世性質的:只有你是人類,我對你就要有某種責任、尊重和了解。具體來說,因為兄弟愛,所以耶穌能愛每一個世人,加爾各答德蕾莎修女能夠親近每一個窮人,達賴喇嘛能夠對每一個聽眾,不論是男或女、是大人或小孩,都給予一樣的
你有沒有去推拿店、中醫針灸或美容院的經驗?你會否經驗到,有時候就算沒有要求特定的師傅、醫師或技師,也沒有偏好躺在哪一張床上接受服務,但只要對一個空間、位置、或人物有了一兩次不錯的感受,我們就有了「傾向」(用第二間房間、躺最裡面的床、習慣那個燈光或音樂的氣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期待一位心理師能保持絕對的中立客觀,化為一片純粹的空白屏幕是很難成立的。回頭來看,我認為在諮商之中,空白屏幕的概念應是在於維持一定的架構,以創造一個有利於覺察的環境;以及心理師能時刻對自己保持覺察,減少反移情與價值強加造成的影響與傷害。
Thumbnail
 名校大學生交往指南 一、「我能考上名校是因為我自己很努力」:觀察名單 二、「我能考上名校不只是自己努力,家人提供支援也相當重要」:優秀,可深入交往 三、「我能考上名校,不只是自己家庭環境,成長過程中也有接觸各方的資源與幫助」:極品,趕快在一起 四、「我能考上名校是因為我很努力,其他沒有
本文章探討了心理師如何在不揭露個案資料的情況下撰寫文章。從經營個人品牌到滿足受眾需求,提出了不揭露個案資料的替代方案。強調專注於受眾的需求而不是個案報告,並探討了通則和個案報告之間的區別。同時,提出了使用受眾視角、知識加經驗創造新邏輯思維以及跨領域應用知識的方法
Thumbnail
去透視一個人潛意識想法的方法有許多,如通過他的失誤動作(口誤、筆誤)、謊言、幻想、白日夢等等,但精神分析最關注也最著力探究的,仍是夢境,一如佛洛伊德在《夢的詮釋》中的名言: 夢的詮釋是通往潛意識心智活動的知識之皇家大道
Thumbnail
由於心理諮商與治療的普及化,來尋求協助的民眾的基本知識也越來越多,就像是感冒時去看醫師,人們會很熟門熟路的問:「這個藥會不會讓人想睡覺?」、「這個是不是一定在飯後吃?」、「吃這個會不會跟甚麼食物產生過敏反應」──同理,一些來諮商的個案會直接說他們知道諮商往往要做一段時間(見【心理師不筆記 #05】)
Thumbnail
因為每個人對於友誼的標準和價值觀可能都不同,而且不同的人與不同的人之間的相處也會有所不同。 然而,以下是一些過去諮商案例中總結出來的九種人,建議你遠離他/她們,讓你的人生更幸福: 不誠實:如果一個男生或女生經常撒謊或隱瞞事實,人們可能會感到不信任他,因此可能會不想和他/她成為朋友。
Thumbnail
文:王雅涵心理師/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心理師,你們是不是都知道我在想什麼?」、「心理師你們是不是都不會生氣?」、「跟心理師交往感覺好像會很棒~」 這些都是大家對於心理師的迷思,簡單來替大家破解一下: 迷思一:「心理師是不是都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 當然不知道呀,通常會知道的應該是通靈師,或是擁有哆啦
Thumbnail
這是一個社區心理師能否接地氣的關鍵點。這可能要從學校教育開始講起了,特別是在研究所的期間,碩士論文是自己的研究,可以推論自己的結論,然而一篇論文從前面的文獻回顧開始,就是在一個「隱形框架」之中,應用既有的知識作延伸的研究,這些文獻回顧都是為了我們自己論文所作的打底工作,他們如何設計實驗、問卷調查..
Thumbnail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糟心事,可能是工作或感情,因為自己或環境的資源有限,在相互的配合或競爭中,就可能產生不公平的狀態。 不公平,是容易引起人們氣憤情緒的開關。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每個人或許可以接受拿到的少,但不能接受拿到的多,卻不公平。 例如: 因為主管喜歡聽好聽、馬屁的話?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期待一位心理師能保持絕對的中立客觀,化為一片純粹的空白屏幕是很難成立的。回頭來看,我認為在諮商之中,空白屏幕的概念應是在於維持一定的架構,以創造一個有利於覺察的環境;以及心理師能時刻對自己保持覺察,減少反移情與價值強加造成的影響與傷害。
Thumbnail
 名校大學生交往指南 一、「我能考上名校是因為我自己很努力」:觀察名單 二、「我能考上名校不只是自己努力,家人提供支援也相當重要」:優秀,可深入交往 三、「我能考上名校,不只是自己家庭環境,成長過程中也有接觸各方的資源與幫助」:極品,趕快在一起 四、「我能考上名校是因為我很努力,其他沒有
本文章探討了心理師如何在不揭露個案資料的情況下撰寫文章。從經營個人品牌到滿足受眾需求,提出了不揭露個案資料的替代方案。強調專注於受眾的需求而不是個案報告,並探討了通則和個案報告之間的區別。同時,提出了使用受眾視角、知識加經驗創造新邏輯思維以及跨領域應用知識的方法
Thumbnail
去透視一個人潛意識想法的方法有許多,如通過他的失誤動作(口誤、筆誤)、謊言、幻想、白日夢等等,但精神分析最關注也最著力探究的,仍是夢境,一如佛洛伊德在《夢的詮釋》中的名言: 夢的詮釋是通往潛意識心智活動的知識之皇家大道
Thumbnail
由於心理諮商與治療的普及化,來尋求協助的民眾的基本知識也越來越多,就像是感冒時去看醫師,人們會很熟門熟路的問:「這個藥會不會讓人想睡覺?」、「這個是不是一定在飯後吃?」、「吃這個會不會跟甚麼食物產生過敏反應」──同理,一些來諮商的個案會直接說他們知道諮商往往要做一段時間(見【心理師不筆記 #05】)
Thumbnail
因為每個人對於友誼的標準和價值觀可能都不同,而且不同的人與不同的人之間的相處也會有所不同。 然而,以下是一些過去諮商案例中總結出來的九種人,建議你遠離他/她們,讓你的人生更幸福: 不誠實:如果一個男生或女生經常撒謊或隱瞞事實,人們可能會感到不信任他,因此可能會不想和他/她成為朋友。
Thumbnail
文:王雅涵心理師/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心理師,你們是不是都知道我在想什麼?」、「心理師你們是不是都不會生氣?」、「跟心理師交往感覺好像會很棒~」 這些都是大家對於心理師的迷思,簡單來替大家破解一下: 迷思一:「心理師是不是都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 當然不知道呀,通常會知道的應該是通靈師,或是擁有哆啦
Thumbnail
這是一個社區心理師能否接地氣的關鍵點。這可能要從學校教育開始講起了,特別是在研究所的期間,碩士論文是自己的研究,可以推論自己的結論,然而一篇論文從前面的文獻回顧開始,就是在一個「隱形框架」之中,應用既有的知識作延伸的研究,這些文獻回顧都是為了我們自己論文所作的打底工作,他們如何設計實驗、問卷調查..
Thumbnail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糟心事,可能是工作或感情,因為自己或環境的資源有限,在相互的配合或競爭中,就可能產生不公平的狀態。 不公平,是容易引起人們氣憤情緒的開關。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每個人或許可以接受拿到的少,但不能接受拿到的多,卻不公平。 例如: 因為主管喜歡聽好聽、馬屁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