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就是定義問題,現代社會中有哪些人是不想被文明控制的,或者說這種控制可以說是奴役?那你被誰奴役了,哪邊感到不自由?身不由己,是法律上被逼的,還是誘因很多的不由自主?太多人在探討這個問題時,輕易的將學術界對於自由與奴役的討論,以及定義下的名詞亂套,只是想要抱怨自己活得不夠自由而已。年薪百萬的覺得不自由,千萬的也還是不自由,億萬的依然會覺得不自由,富豪排行榜前幾名的,一樣上電視表達不自由的觀點。顯然他們說的不是同一件事。
因為現代社會走到今天,大量資金的流動代表有金融產業存在,而近年金融界對於效率的看法,與產業界的想法差很多。舉一個簡單案例,被說快完蛋的Intel,其實算是屈服在華爾街的效率觀點下,放棄原本技術至上的傳統。各位讀者知道嗎,美國有一些知名的實驗室,像是貝爾實驗室,原本都是屬於產業界為了科研而生的單位,奇異公司更是實驗室走向工業的代表。
怎麼這些百年科工老店,一交棒給華爾街的執行長,技術就開始衰退?因為金融指標的效率,與工廠想的效率很不一樣。當市場的指標干預了工廠原本的指標,那技術衰退就是進行式。簡單講,股票大跌、財報不漂亮,股東會施壓,要短期獲利的最好方法,自古以來都是賣祖產––把技術賣掉。還有裁員,縮減不必要的經費,例如科研,投入十年都沒新的成果,產出為零所以先砍。
嗯?哪邊怪怪的,就是那邊。
不同產業有不同指標,如果你有一個家族企業,每年穩定獲利數千萬,你覺得這樣很好,沒有改變的必要,不打算上市上櫃,也是一種經營方法。但如果你上市了,想透過增資擴大,就會有外在干預,外人想要炒短線,收購重整讓數字漂亮後賣掉,是現代收購型財團作的事。
講白了,財務監管可以避免一群工程師把公司弄到破產,但讓財務總管,這些研發工程師會因為沒有產能很快被踢出去,一間科技起家的公司就沒科技了。
說到這,各位應該發現了,不同制度中,民主國家無法像專制國家一樣,為了投入在某項科學發展,犧牲其他一切,像是北韓全民勒緊褲帶去打造彈道飛彈。於是現代產業中的「科學技術」、「操作控制技術」、「管理技術」,會統一成一些指標。為了便於學術研究,將在產業界的人,本應區分為不同階級、階層,可能被大筆一揮通通成為勞工。
這忽略的知識、技術含量多寡,會讓勞工這一個階級,如千層派遠觀起來,很像一塊綿密的起司。
個體與整體的解釋在這邊亂了,社會理論很難解釋市場指標,會怎樣干預工廠運作,乃至於影響到生產效率。而這在傳統批判福特主義,大規模生產工廠的理論裡很難想像。麻煩就在,有辦法用數學模型作出細緻分析的學者,通常不大會鑽研這些理論。這比量化跟質化的選擇還要難,而且觀察本身就會影響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