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專業與風險承擔:颱風假政策的思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今天來聊聊「尊重專業」這件事情~

上週山陀兒颱風帶來了台灣今年為數不多的連假,不過也有很多人、很多地方因為颱風而失去了許多珍貴的人事物,再談正題之前,希望所有人都可以挺過這黑暗的時期,相信大雨過後一定會有晴天。

那麼,每次颱風假必定都會有兩種聲音,一種是開開心心可以多幾天休假的稱頌,一種是看見無風無雨就開罵的憤怒,沒有誰對誰錯,只是我想來分享自己對「放颱風假」這種容易發生爭議的政策的看法~

【來自正義之士的怒吼】

每當有這類充滿爭議的政策發布,一定會看到許多「正義之士」接受採訪、在社群網站抨擊政策的發布者,更有甚者,還會有「這是某某政黨的陰謀、只是為了選票」這類激進的說法,每每聽到我都是暗自搖頭,並且心裡都會冒出一個疑問:如果大家這麼憤慨,那為什麼不去著手改變?

尤其每個晚上電視機前跟著政論節目的節奏起舞的人們,我總會覺得:既然你們對這些政策這麼有意見,為什麼不想方設法地告訴執政者,為什麼只選擇在電視機前謾罵,卻不實際為了心中的那份正直而努力呢?

當然一定會有人說,我們才沒有那個能力左右政策、我們還有生活要過…但在我看來,只要我們有心,哪怕只是小小的力量,也一定能找到我們捍衛自己理念的方式。

不過,這並不是說謾罵、不行動就是錯,也不是說我對所有政策都沒有不理解、憤怒,我只是單純的覺得,這些想法通常都只滯留於腦海中、沒有實際去行動的我們,是不是也沒有資格去謾罵那些,不符合我們心中理念的政策呢?畢竟,對著電視開罵並不能讓執政者聽到我們的聲音,更遑論改變那個我們不滿意的政策了。

不過,這篇文章想討論的是,我自己在面對這些爭議性事件時的三個想法~

【資訊落差促使對事情的結論不同】

通常我們都透過新聞、政論節目、口耳相傳來得知政策發布及其始末,其實仔細想想就能知道,我們不太可能用三、五分鐘的時間,仔細地了解整個事情脈絡,完全了解執政者花幾個月、甚至幾年才研擬出來的政策及其背後研究論證(如果有的話)。

其次,新聞、政論節目、口耳相傳這些管道都可能存在一定的濾鏡,它們可能會過濾掉那些跟他們不同立場的證據與事實,故我們接受到的只有他們覺得可以釋放出來的消息,在這樣資訊極端不對等的情況下,選擇恣意表達自己的看法無疑是不明智的。

這就是「資訊落差」產生的問題,因為我們沒辦法看見執政者看到的所有資訊、完全站在他們的角度,所以大部分時候我們對事情的認知是不全面的;再者,執政者也很難站在所有百姓的立場思考,也很難制定出滿足所有人需求的政策,只能盡可能滿足所有人。

一定會有人說:「那是他們的問題啊!他們應該要把所有資訊揭露給我們知道!」先別提這些資訊會不會牽涉到一些機密、一些隱私資料,倘若他們公布了,我們就不會懷疑這是假資料嗎?不過這就是另一個議題了,我們接著回來看看我的第二個想法。

【承擔風險、承擔責任】

就以颱風假這件事來說,我想大家應該要瞭解到的是:預測本來就不一定準。雖然現在科技進步迅速,能夠高機率預測颱風動向,但「高機率」的意思即是「仍有低機率不準」。

而執政者所做的,就是依據這份預測,假設「高機率情況」發生時該怎麼做能最小化災損,「低機率情況」發生時該怎麼做能最小化災損,然後選擇一個能最大程度降低災損的方案並發布,也就是「颱風假」。

所以執政者其實是看到了「不放颱風假」的風險(傷亡擴大),選擇風險較小的「放颱風假」,並且承擔「放颱風假」這個方案的後續責任(家長罵、無風無雨被罵)。

我相信所有的政策都是的,了解所有可能發生的狀況,選擇風險較低的執行方案,並且承擔這個方案的後果,但我們通常只看到執行方案帶給我們的不便,就開始批評、謾罵,卻沒有看到那些背面的思考過程。

【相信專業、尊重專業】

最後就是「相信專業」,我並不是參政的翹楚,也不是氣象專家,所以我相信這些專業人士的判斷,就像是生病時,我們會去看醫生、聽醫囑、按時吃藥、好好休息一樣,因為我們相信醫生的專業,相信與其自己亂吃藥不如相信醫生一樣。


也許會有人說:「我覺得某某政黨、某某政治人物只是為了個人利益、政黨利益而做事情!」但我想,我們最好的督促方式就是透過選票淘汰不適任人選,這正是民主的價值對吧?並且,也想讓大家思考「多數決」的意義,不論我們是不是投給當選者,我們都接受了多數決的遊戲規則,我們贊同了多數決的成果代表了我們的意志,所以當選者的決策,某種程度上是不是代表我們的決策,是不是我們也有某些責任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火線上決策
5會員
99內容數
嗨!我是棉先生! 《火線上決策》是一個分享文章的平台,文章的主題來自一位消防員,對工作及日常生活的體悟、閱讀的輸出與實踐,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在文章下面留言跟我互動!
火線上決策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在一次靈感閃現中,我決定詢問ChatGPT:「你眼中的我是誰?」。這場對話意外成為了一趟深刻的自我探索旅程。從爐火與煙火的比喻,到現實與創意間的平衡,我開始理解自己的節奏與價值,也學會不再用他人的標準衡量自己。這篇文章,分享了我與AI對話後,對自我認識的新體悟。
Thumbnail
2025/04/27
在一次靈感閃現中,我決定詢問ChatGPT:「你眼中的我是誰?」。這場對話意外成為了一趟深刻的自我探索旅程。從爐火與煙火的比喻,到現實與創意間的平衡,我開始理解自己的節奏與價值,也學會不再用他人的標準衡量自己。這篇文章,分享了我與AI對話後,對自我認識的新體悟。
Thumbnail
2025/04/26
你以為當主管是指揮決策、排班分工?我曾這樣以為,直到有天同仁的情緒直接在群組爆炸,我才意識到,領導真正的挑戰,是在情緒的洪流中學會傾聽、理解與修補。這篇文章紀錄了一次內部摩擦帶來的反思,也分享我如何透過接納、道歉、共識來重建信任,讓團隊走得更遠。
Thumbnail
2025/04/26
你以為當主管是指揮決策、排班分工?我曾這樣以為,直到有天同仁的情緒直接在群組爆炸,我才意識到,領導真正的挑戰,是在情緒的洪流中學會傾聽、理解與修補。這篇文章紀錄了一次內部摩擦帶來的反思,也分享我如何透過接納、道歉、共識來重建信任,讓團隊走得更遠。
Thumbnail
2025/04/22
在感情中,很多人會選擇「沈默以對」,以為這樣比較成熟,卻往往讓情緒悄悄累積成為壓力與傷痕。這篇文章透過真實的兩段戀愛經驗,反思「說出口」的重要性,強調溝通不是要求對方改變,而是一起尋找共識,學習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讓感情更穩固。
Thumbnail
2025/04/22
在感情中,很多人會選擇「沈默以對」,以為這樣比較成熟,卻往往讓情緒悄悄累積成為壓力與傷痕。這篇文章透過真實的兩段戀愛經驗,反思「說出口」的重要性,強調溝通不是要求對方改變,而是一起尋找共識,學習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讓感情更穩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本文作者分享其對近期社會時事的獨特見解,批判媒體報導的偏頗與政府政策的疑點,包含臺積電赴美設廠、役期縮短、俄烏戰爭、柯文哲案以及電價調漲等議題,並呼籲讀者提升媒體識讀能力,避免被單方面資訊誤導。
Thumbnail
本文作者分享其對近期社會時事的獨特見解,批判媒體報導的偏頗與政府政策的疑點,包含臺積電赴美設廠、役期縮短、俄烏戰爭、柯文哲案以及電價調漲等議題,並呼籲讀者提升媒體識讀能力,避免被單方面資訊誤導。
Thumbnail
臺灣媒體及部分KOL在報導臺積電國際佈局時,容易受到政治立場及認知偏差影響,忽略事實深度,呼籲讀者應獨立思考,避免被媒體操弄。
Thumbnail
臺灣媒體及部分KOL在報導臺積電國際佈局時,容易受到政治立場及認知偏差影響,忽略事實深度,呼籲讀者應獨立思考,避免被媒體操弄。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臺灣社會的政治、人際關係與國際觀,並藉由作者自身經驗與觀察,批判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偏見、盲從與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文章涵蓋政治人物的民調、政府財政問題、媒體報導偏向、人際關係的複雜性與政治化,以及臺灣人民國際觀的薄弱等議題。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臺灣社會的政治、人際關係與國際觀,並藉由作者自身經驗與觀察,批判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偏見、盲從與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文章涵蓋政治人物的民調、政府財政問題、媒體報導偏向、人際關係的複雜性與政治化,以及臺灣人民國際觀的薄弱等議題。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勞動部近期的爭議事件對社會的影響,特別是考生在面對工作環境與職場問題時的感受和反應。作者分享了在職場中聽聞的八卦與同事間的輕鬆討論,並反思了勞工保護的真正意義。在經歷了該事件之後,是否還能對勞動部保有期待?這篇文章提供了一個新鮮的視角,掀起了對於職場問題與勞工權益的深入思考。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勞動部近期的爭議事件對社會的影響,特別是考生在面對工作環境與職場問題時的感受和反應。作者分享了在職場中聽聞的八卦與同事間的輕鬆討論,並反思了勞工保護的真正意義。在經歷了該事件之後,是否還能對勞動部保有期待?這篇文章提供了一個新鮮的視角,掀起了對於職場問題與勞工權益的深入思考。
Thumbnail
官僚體制在臺灣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同時也顯示出許多問題,特別是官僚習氣、權力濫用等現象。本文透過謝宜容案,探討了臺灣官僚文化的根源與影響,同時分析瞭如何進行有效的職場環境改革,包括機制透明化、職場保障與文化轉型等議題,以期對未來的公務體制改革提供啟示。
Thumbnail
官僚體制在臺灣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同時也顯示出許多問題,特別是官僚習氣、權力濫用等現象。本文透過謝宜容案,探討了臺灣官僚文化的根源與影響,同時分析瞭如何進行有效的職場環境改革,包括機制透明化、職場保障與文化轉型等議題,以期對未來的公務體制改革提供啟示。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臺灣颱風假政策引發的爭議,強調對專業的尊重和承擔風險的重要性。透過對情報不足和政策負面的批評,鼓勵大家以更全面的視角看待問題。文章最後提到,信任專業人士有助於更好理解政策背後的考量,並促進民主價值的實踐。希望這篇文章能引發讀者思考如何正確表達意見並促進改變。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臺灣颱風假政策引發的爭議,強調對專業的尊重和承擔風險的重要性。透過對情報不足和政策負面的批評,鼓勵大家以更全面的視角看待問題。文章最後提到,信任專業人士有助於更好理解政策背後的考量,並促進民主價值的實踐。希望這篇文章能引發讀者思考如何正確表達意見並促進改變。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臺灣社會中哲學、誠信與理念的缺乏,指出宗教與政治狂熱的根源在於思辯不足。透過獨立思考和質疑,可以辨識虛假言論和政治操弄,並對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的重視進行反思。作者強調需要在社會中引入更多哲學思考,來提升個人的判斷能力和誠信。這種哲學課程可以幫助人們更清晰地識別問題,並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臺灣社會中哲學、誠信與理念的缺乏,指出宗教與政治狂熱的根源在於思辯不足。透過獨立思考和質疑,可以辨識虛假言論和政治操弄,並對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的重視進行反思。作者強調需要在社會中引入更多哲學思考,來提升個人的判斷能力和誠信。這種哲學課程可以幫助人們更清晰地識別問題,並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臺灣在國際政治及科技迅速變遷中的現況與挑戰,反思政府與民眾的互動關係,以及如何在面對短期政治利益時,保持長期的成長與發展。隨著科技與社會的不斷演變,臺灣該如何調整策略,尋找適合的發展方向,以實現真正的民主與活力。文章強調信任與共識的重要性,並提到未來的預測需建立在深思熟慮的基礎上。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臺灣在國際政治及科技迅速變遷中的現況與挑戰,反思政府與民眾的互動關係,以及如何在面對短期政治利益時,保持長期的成長與發展。隨著科技與社會的不斷演變,臺灣該如何調整策略,尋找適合的發展方向,以實現真正的民主與活力。文章強調信任與共識的重要性,並提到未來的預測需建立在深思熟慮的基礎上。
Thumbnail
為了提供更深入的時事分析,我們將定期更新來自四位編輯的觀察與討論。Yelena專注於政治時事,Urica分享民防與生存知識,Nina觀察軍事情勢,Grace則探討臺灣本土歷史。隨著各種新聞事件的進展,這些專家的見解將幫助讀者更好理解當前的局勢,涵蓋國內外的重大議題。
Thumbnail
為了提供更深入的時事分析,我們將定期更新來自四位編輯的觀察與討論。Yelena專注於政治時事,Urica分享民防與生存知識,Nina觀察軍事情勢,Grace則探討臺灣本土歷史。隨著各種新聞事件的進展,這些專家的見解將幫助讀者更好理解當前的局勢,涵蓋國內外的重大議題。
Thumbnail
由於產業的不同,自然隔行如隔山。解釋起來費了好大一番功夫。會議推進緩慢,為了讓業外懂得一切訣竅,又沒有業內的背景,於是說明起來就要從非常基礎的枝微末節開始解釋起。等到所有背景常識都被解釋清楚後,才能進階的說明為什麼當初這樣規劃,以及為何用專家自己所謂的常理是無法被推行的。
Thumbnail
由於產業的不同,自然隔行如隔山。解釋起來費了好大一番功夫。會議推進緩慢,為了讓業外懂得一切訣竅,又沒有業內的背景,於是說明起來就要從非常基礎的枝微末節開始解釋起。等到所有背景常識都被解釋清楚後,才能進階的說明為什麼當初這樣規劃,以及為何用專家自己所謂的常理是無法被推行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