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聊「尊重專業」這件事情~
上週山陀兒颱風帶來了台灣今年為數不多的連假,不過也有很多人、很多地方因為颱風而失去了許多珍貴的人事物,再談正題之前,希望所有人都可以挺過這黑暗的時期,相信大雨過後一定會有晴天。
那麼,每次颱風假必定都會有兩種聲音,一種是開開心心可以多幾天休假的稱頌,一種是看見無風無雨就開罵的憤怒,沒有誰對誰錯,只是我想來分享自己對「放颱風假」這種容易發生爭議的政策的看法~
每當有這類充滿爭議的政策發布,一定會看到許多「正義之士」接受採訪、在社群網站抨擊政策的發布者,更有甚者,還會有「這是某某政黨的陰謀、只是為了選票」這類激進的說法,每每聽到我都是暗自搖頭,並且心裡都會冒出一個疑問:如果大家這麼憤慨,那為什麼不去著手改變?
尤其每個晚上電視機前跟著政論節目的節奏起舞的人們,我總會覺得:既然你們對這些政策這麼有意見,為什麼不想方設法地告訴執政者,為什麼只選擇在電視機前謾罵,卻不實際為了心中的那份正直而努力呢?
當然一定會有人說,我們才沒有那個能力左右政策、我們還有生活要過…但在我看來,只要我們有心,哪怕只是小小的力量,也一定能找到我們捍衛自己理念的方式。
不過,這並不是說謾罵、不行動就是錯,也不是說我對所有政策都沒有不理解、憤怒,我只是單純的覺得,這些想法通常都只滯留於腦海中、沒有實際去行動的我們,是不是也沒有資格去謾罵那些,不符合我們心中理念的政策呢?畢竟,對著電視開罵並不能讓執政者聽到我們的聲音,更遑論改變那個我們不滿意的政策了。
不過,這篇文章想討論的是,我自己在面對這些爭議性事件時的三個想法~
通常我們都透過新聞、政論節目、口耳相傳來得知政策發布及其始末,其實仔細想想就能知道,我們不太可能用三、五分鐘的時間,仔細地了解整個事情脈絡,完全了解執政者花幾個月、甚至幾年才研擬出來的政策及其背後研究論證(如果有的話)。
其次,新聞、政論節目、口耳相傳這些管道都可能存在一定的濾鏡,它們可能會過濾掉那些跟他們不同立場的證據與事實,故我們接受到的只有他們覺得可以釋放出來的消息,在這樣資訊極端不對等的情況下,選擇恣意表達自己的看法無疑是不明智的。
這就是「資訊落差」產生的問題,因為我們沒辦法看見執政者看到的所有資訊、完全站在他們的角度,所以大部分時候我們對事情的認知是不全面的;再者,執政者也很難站在所有百姓的立場思考,也很難制定出滿足所有人需求的政策,只能盡可能滿足所有人。
一定會有人說:「那是他們的問題啊!他們應該要把所有資訊揭露給我們知道!」先別提這些資訊會不會牽涉到一些機密、一些隱私資料,倘若他們公布了,我們就不會懷疑這是假資料嗎?不過這就是另一個議題了,我們接著回來看看我的第二個想法。
就以颱風假這件事來說,我想大家應該要瞭解到的是:預測本來就不一定準。雖然現在科技進步迅速,能夠高機率預測颱風動向,但「高機率」的意思即是「仍有低機率不準」。
而執政者所做的,就是依據這份預測,假設「高機率情況」發生時該怎麼做能最小化災損,「低機率情況」發生時該怎麼做能最小化災損,然後選擇一個能最大程度降低災損的方案並發布,也就是「颱風假」。
所以執政者其實是看到了「不放颱風假」的風險(傷亡擴大),選擇風險較小的「放颱風假」,並且承擔「放颱風假」這個方案的後續責任(家長罵、無風無雨被罵)。
我相信所有的政策都是的,了解所有可能發生的狀況,選擇風險較低的執行方案,並且承擔這個方案的後果,但我們通常只看到執行方案帶給我們的不便,就開始批評、謾罵,卻沒有看到那些背面的思考過程。
最後就是「相信專業」,我並不是參政的翹楚,也不是氣象專家,所以我相信這些專業人士的判斷,就像是生病時,我們會去看醫生、聽醫囑、按時吃藥、好好休息一樣,因為我們相信醫生的專業,相信與其自己亂吃藥不如相信醫生一樣。
也許會有人說:「我覺得某某政黨、某某政治人物只是為了個人利益、政黨利益而做事情!」但我想,我們最好的督促方式就是透過選票淘汰不適任人選,這正是民主的價值對吧?並且,也想讓大家思考「多數決」的意義,不論我們是不是投給當選者,我們都接受了多數決的遊戲規則,我們贊同了多數決的成果代表了我們的意志,所以當選者的決策,某種程度上是不是代表我們的決策,是不是我們也有某些責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