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開示精選:無常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聖嚴法師108自在語::

只要少鬧一些無意義的情緒,便能少製造一些不必要的煩惱。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無常

無常是佛教的基本教誨,可用來調整、調適自己的心。需要了解三個方面的無常:環境的無常,身體的無常,心的無常。沒有相當修行的話,難以直接體驗到心的短暫、無常的本質。開始時藉著了解環境中的無常會容易得多,然後逐步能了解環境、身體和心的無常的本質。環境一直在改變,而你的身體隨之改變。環境變動,你的身體隨之變動。由於外在環境中沒有固定、不變的現實,身為環境一部分的你的身體也不是固定、不變的。當身體隨著環境變動時,會讓你感受到環境也在變動。

身體一直在改變,因此當你體驗到身體上的不適或舒適時,那個感覺沒有固定的本質,過一陣子就會消失。肉體也會感覺到飢餓、乾渴和其他的感受,這一切也都是短暫的,也會隨著身體而改變。這一切改變都會在你的身體上造成感受,因而影響到你的心。了解這一切,讓你透過覺知自己對外在環境、內在自身的變化之感受,而在修行上有個契入點。

我們很執著於自己的肉體,珍惜它,不輕易放棄。然而,深切覺知身體變化的本質,到頭來終免不了毀壞,會幫助我們比較不執著於身體。我們能使自己擺脫身體的限制,能更擺脫身體的作用、動作和感受。

沒有一個修行的方法,很難體驗到心的無常。如果我們的念頭是長久不變的話,就不會受到遷流不息的心所困擾。當我們與自己不和時,就覺得不自在,焦躁不安。在那種情況下,我們需要一個方法來安心,來覺知來來去去的念頭不在我們的掌控中,念頭起伏不定,接續不斷。

使心平靜的一個方法,就是去觀念頭的短暫本質。知道自己的念頭是自生自滅的,就不需要受到它們管控或制約。你的心會定下來,以超然的覺知來觀察念頭,情緒也會變得平穩。如果做得到的話,很快就能使心平伏。

首先,學著放鬆身體,從頭部開始,一路往下到身體其他部位。一旦安定下來,只要知道身體坐在那裡,而且維持那種單純。同時,要覺知無常—環境的無常身體的無常,最重要的是,心的微妙的無常。

本文摘自「無法之法」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OL0001/192015/web/

5會員
166內容數
果醒法師-楞嚴與默照話頭-四講之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herlock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阿難尊者當年問:「佛入涅槃後,我們如何使道業增進,得到解脫?」佛就講:「以戒為師;以四念處為住。」
緣生性空,又可用四句話來解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由於這個身體,使得眾生費盡心思,勞心勞力,擔憂、恐懼,三界中的眾生互相侵害、殘殺掠奪,我執繫縛,不斷地生死輪迴,都是因為有這個身的緣故。若想出離世間苦,應當尋求涅槃寂滅,收攝身心,守護正念,恬靜淡泊,無分別想,如此可以證得涅槃,這才是最大的快樂。」
該斷就要立即斷,四正勤也說:「已經惡速令斷,未生惡令不生。」這可不是單純只自己的惡;還包括別人對你的惡心惡意。而且,通常這些下套的人,有時候還會以為他自己的貪念增長是在行善呢!還有更扯的,如果你遠離他,他就會到處去說你是怎樣辜負他;要你回頭繼續讓他有操弄你的機會。
另外,這故事告訴我們:要知過能改,不要只是憂悔過去所造的惡業,更要積極地改過,而且不要再犯。就像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沙論》裡面有一個很好的譬喻,「已生惡令速斷,猶如除毒蛇」,我們已經知道自己身口意的惡,要趕快斷除,就好像被毒蛇咬了要趕快處置一樣,再慢慢來就沒命了。
由於煩惱──有貪瞋癡的煩惱,而造了業──身口意的業,而感得三界業報身,再來三界輪迴,就在三界裡面一個牢籠換另外一個牢籠,不斷地在三界輪轉。 所以我們必須斷除貪瞋癡等煩惱,去除對色、受、想、行、識的執著,不再造有漏業,才不會感得業報身來三界輪迴;唯有這樣,那才是真正的解脫。
阿難尊者當年問:「佛入涅槃後,我們如何使道業增進,得到解脫?」佛就講:「以戒為師;以四念處為住。」
緣生性空,又可用四句話來解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由於這個身體,使得眾生費盡心思,勞心勞力,擔憂、恐懼,三界中的眾生互相侵害、殘殺掠奪,我執繫縛,不斷地生死輪迴,都是因為有這個身的緣故。若想出離世間苦,應當尋求涅槃寂滅,收攝身心,守護正念,恬靜淡泊,無分別想,如此可以證得涅槃,這才是最大的快樂。」
該斷就要立即斷,四正勤也說:「已經惡速令斷,未生惡令不生。」這可不是單純只自己的惡;還包括別人對你的惡心惡意。而且,通常這些下套的人,有時候還會以為他自己的貪念增長是在行善呢!還有更扯的,如果你遠離他,他就會到處去說你是怎樣辜負他;要你回頭繼續讓他有操弄你的機會。
另外,這故事告訴我們:要知過能改,不要只是憂悔過去所造的惡業,更要積極地改過,而且不要再犯。就像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沙論》裡面有一個很好的譬喻,「已生惡令速斷,猶如除毒蛇」,我們已經知道自己身口意的惡,要趕快斷除,就好像被毒蛇咬了要趕快處置一樣,再慢慢來就沒命了。
由於煩惱──有貪瞋癡的煩惱,而造了業──身口意的業,而感得三界業報身,再來三界輪迴,就在三界裡面一個牢籠換另外一個牢籠,不斷地在三界輪轉。 所以我們必須斷除貪瞋癡等煩惱,去除對色、受、想、行、識的執著,不再造有漏業,才不會感得業報身來三界輪迴;唯有這樣,那才是真正的解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所以,各位不要錯解。你該幹嘛就幹嘛,不管在動中靜中都是一樣。你現在該聽課,該出坡,該吃飯,該睡覺,該靜坐,該幹嘛就幹嘛。你現在的所緣境應該是什麼,要守住它,不要亂跑。
所以,有時候你越是急,它離你越遠,稍微適當地放鬆調整,它反倒可能離你更近。當然也不是說放鬆就一定能夠距離目標更近,你首先要瞭解自己,如果不瞭解你自己,你的放鬆可能就不是放鬆,而是放逸了。
所以我們大家就慢慢練習放鬆,但放鬆的同時也要專注。那你說這個怎麼達到平衡點呢?其實很簡單,專注並不需要用力。 或者是像我們走在路上,路上很多車子、很多行人來來去去。你就看到很多車子、很多行人來來去去,你知道就好了。你就去看,但是你不需要很緊張去看,追著它去看。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除了注意你有沒有專注之外,同時還要注意放鬆。 我講的這些都是日常生活裡面要注意的事情。因為平常的狀態,都是靜坐的時候的一個很重要的前行,它會有一個慣性。
從長遠來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應當儘量來保持這種專注而放鬆的心態。因為你坐禪時候的身心狀態,一定是你平常狀態的一個延續。 專注就是說練習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安住在當下。先確認現在所緣境是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在聽課,或者在廚房煮飯,或者在拜佛,在早晚課,你眼前在做什麼,就守住所緣境這一件事情。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你能夠修止觀的話,在平常的戒律、威儀的行持上,你就能夠很自在。而不是說,這個不能這麼做,因為有規定的,不可以這麼做,但事實上很勉強,不會的。這時候你是真正地心往內收攝,不去攀緣外境,所以持守戒律、威儀對你來說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而且你更能夠感受到,你持守戒律、威儀之後,對於你止觀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所以,各位不要錯解。你該幹嘛就幹嘛,不管在動中靜中都是一樣。你現在該聽課,該出坡,該吃飯,該睡覺,該靜坐,該幹嘛就幹嘛。你現在的所緣境應該是什麼,要守住它,不要亂跑。
所以,有時候你越是急,它離你越遠,稍微適當地放鬆調整,它反倒可能離你更近。當然也不是說放鬆就一定能夠距離目標更近,你首先要瞭解自己,如果不瞭解你自己,你的放鬆可能就不是放鬆,而是放逸了。
所以我們大家就慢慢練習放鬆,但放鬆的同時也要專注。那你說這個怎麼達到平衡點呢?其實很簡單,專注並不需要用力。 或者是像我們走在路上,路上很多車子、很多行人來來去去。你就看到很多車子、很多行人來來去去,你知道就好了。你就去看,但是你不需要很緊張去看,追著它去看。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除了注意你有沒有專注之外,同時還要注意放鬆。 我講的這些都是日常生活裡面要注意的事情。因為平常的狀態,都是靜坐的時候的一個很重要的前行,它會有一個慣性。
從長遠來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應當儘量來保持這種專注而放鬆的心態。因為你坐禪時候的身心狀態,一定是你平常狀態的一個延續。 專注就是說練習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安住在當下。先確認現在所緣境是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在聽課,或者在廚房煮飯,或者在拜佛,在早晚課,你眼前在做什麼,就守住所緣境這一件事情。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你能夠修止觀的話,在平常的戒律、威儀的行持上,你就能夠很自在。而不是說,這個不能這麼做,因為有規定的,不可以這麼做,但事實上很勉強,不會的。這時候你是真正地心往內收攝,不去攀緣外境,所以持守戒律、威儀對你來說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而且你更能夠感受到,你持守戒律、威儀之後,對於你止觀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