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依然呈現一個沒有太多大方向的狀態,但因為多了一個回任的經理,整個部門在一些工作的節奏上順暢很多,大家有個大前輩可以詢問,也很願意直接跳出來做一些跨部門的溝通協調,整個感覺算是正面的,誘發自己思考: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我希望同事怎麼做,所以我可以怎麼做。
上一篇有提到,對於一些明確有操作步驟的事項,不會就問。例如系統的操作,已經有常態的工作內容,這些場景通常都會有一個明確的工作任務要完成,滿大機率可以直接請前輩或是同事直接操作一輪。
什麼都問真的好嗎?上一篇提到了一些詢問的態度與方法,自己要懂得展現積極也要真的帶腦學習,盡可能地避免同樣的東西需要問第二次。還有其他方法嗎?
大概會依照主管會有兩種風格,需要帶一些觀察才能辨別:
一種是主管真的非常的忙,然後有一些相關的文件(例如管理辦法或是前人留下的文件),雖然自己看文件操作真的效率相對差很多,但多數這樣的情境之下,盡量的確保自己完整看過文件,然後自己試著操作,並且在確認送出的最後步驟利用一些方式去跟主管核對操作內容是否正確。
另一種是主管很明確的控制慾很強(但看起來還是很忙),通常會有的特質是很擔心出錯,又或是這樣的單位特質錯誤是很難挽毀或是損失很大的,那一樣文件可以先看過,但實際操作還是就勇敢地去問,確保自己可以盡可能的第一次就學會。
差異性在於呈現的態度,是否自己曾經試著去找一些建議的解決方案,然後也提出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案,對於主管來說就不會是一個過度開放的問答題,而是有選項的選擇題。
對於有經驗的工作者,我們加減會去預判主管的期望,然後盡可能地超乎期望,或者是去思考我們每個提案的陳述邏輯,簡報應該如何呈現。所以每一件事情我試著思考,以主管的角度會希望看到什麼內容,或是如何呈現分析,並且有一個自己的建議。
如果我們想要預判主管的預判,很大程度就是希望這些個提案可以順利或是進改少一點,那麼就盡可能勇敢地找老闆互動,找老闆主管不是逢迎,而是練習去習慣主管的習性,並且透過這些互動去定期的回報各項工作狀況,同時盡量地核對方向,自然會比較容易抓到方向。
新人的前三個月是試用期,自己也要有所認知應該在這段期間拿出一些對應的表現,也許主管本身並沒有真的期待值那麼高,但盡量的主動去協助或是爭取一些事情,不要懼怕主管,盡量多找主管互動,有機會也可問問同事們是否有一些要注意的小地方,避免踩雷,應該都能很快的進入狀況,有所產出。
#人事阿崴 #HRfromZero #人事第零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