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確實有許多有用的方式,看了許多書也實際應用了甘特圖、每天睡前想好三件想做的事,但卻堅持不了多久就放在旁邊沒在用,所以轉而思考如何增加動力才是當前該專注的方向。 於是想像未來若是能夠月領100萬,那我一定可以去環遊世界、買超跑、開店…等等,想想就讓人想躍躍欲試對吧?當然有些人會覺得,太誇張不可能吧?反過來想,其實這就是限制自己的發展的屏障。
考試考一百就會獲得誇獎、並且功課上的問題就會有人跑來問你,於是就會為了獲得一些成就感,持續精進學業,同時成為了動力之一。
好奇應該是人類最原始的驅動力之一,不必有任何的獎賞或是想像,就能夠驅動自己去尋找與挖掘,小時候為什麼會喜歡去挖沙、玩紙飛機,絕大多數都是第一次看到,想去觸摸、聞聞它或是堆沙堡,長大後的我們已經大概知道沙子就是那樣的東西,不再覺得新鮮,若是覺得新鮮那就是所謂的沙雕專家。那這樣的話動力的驅使核心不就是讓事物保持著新鮮狀態就能夠永遠驅動著自己了嗎?
那該如何設計每項想做的事,並保持新鮮感就是所有計畫前該做的事。 那又如何設計你想做的事?
譬如說「我想寫程式」,那就會去想我想要什麼App? 也許會想要寫一個3D射擊遊戲,但以一個新手來說實在太困難,原因在基礎知識與經驗不夠多,於是你就會去尋找寫遊戲需要什麼,那麼到最後可能會找到專門寫遊戲的遊戲引擎,並且需要一些C#的語言能力,那有什麼是只會C#就可以動的遊戲,就會找到2D平面卷軸遊戲,其實到最後會發現想要的東西從大項目背拆解至小項目,並且可以執行,而且又是現在自己想要的,那基本上就構成了動力的獎賞,在其中若是小項目實在無法提供那麼多的動力連結那其實可以用其他技術門檻不那麼高的任務做連結。
利用發表文章獲得的按讚數,並且能夠在學習程式語言的同時回顧自己的學習狀況做修正,成為動力又能夠增加回饋,真是一舉兩得。
最後時間管理方式就能派上用場,利用甘特圖讓自己可視化每天狀況,不會覺得沒在進步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