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hneman, D., & Tversky, A. (1979).
Tversky, A., & Kahneman, D. (1991).
Thaler, R. H., & Johnson, E. J. (1990).
談談經濟學與心理學中的一個理論「損失厭惡」。
Samuelson, W., & Zeckhauser, R. (1988).
Kahneman, D., Knetsch, J. L., & Thaler, R. H. (1991).
Kahneman, D. (2011).
Anderson, C. J. (2003).
談談另一個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現狀偏差」。
以下是具體說明現狀偏誤在「不想買保險」行為中的體現:
健康狀態是一種「正常狀況」,這讓他們感到安全和穩定,因此不會考慮額外增加支出來購買保險。這種穩定感會強化人們的現狀偏差,讓他們不願打破現有的財務安排。
購買保險意味著馬上需要支付保費,且這些支出短期內看不見明顯的「回報」,這就加劇了人們對損失的抗拒心理。現狀偏誤會驅使他們避免這筆保費的支出,選擇維持當前狀態。
人們在當下沒有面臨風險時,通常不會認為未來的風險會發生,因此維持現狀看起來是「安全」的選擇。這種對未來風險的低估加上現狀偏差,使得許多人選擇不為未來的風險付出保費。
保險購買涉及選擇、評估計劃、與保險公司溝通等,這些步驟都會讓人覺得繁瑣。現狀偏誤促使人們傾向於選擇不改變現狀,以避免這種心理和行動上的「負擔」。
非常重要的基本觀念:
保險是不幸事件發生前的準備,重點在於「發生前」就得規劃。等到疾病、意外發生,那就不是你選擇保險,而是保險選擇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