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研究或學習中遇到知識空白時,多數人會直覺地先查資料、讀文獻,然後再整理筆記。這樣的順序雖然常見,但容易讓人迷失在大量資訊中。
有沒有更高效的方法?答案是:反向文獻回顧法 (Backwards Literature Review)。
這種方法的關鍵是:先寫,後想,再讀。
▋為什麼要先寫下你的想法?
在開始翻資料前,試著先把自己的理解寫下來。這樣做有三個好處:
1. 釐清已知與未知的範圍 (Clarify the Boundaries of Your Knowledge)
• 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透過把自己的理解寫下來,你會發現哪些地方「講不清楚」、「很模糊」,或者「完全沒概念」。
• 這些卡住的地方就是你的知識空白,幫助你聚焦於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2. 用比較加深學習 (Learn Through Comparison)
• 把你目前的理解寫清楚,接著再把它和文獻或資料進行比較。每一段新資訊都會幫助你強化、擴展或挑戰你的既有理解。
• 透過筆記,把散亂的知識轉化成一個有脈絡的故事,讓你更有條理地記住關鍵內容。
3. 簡化後續報告與反思 (Simplify Reporting and Reflection)
• 當你不斷記錄自己的理解與思考過程,你就建立了一份完整的學習檔案。
• 無論是用來寫報告、解釋自己的研究假設,還是應對反對意見時,你的資料都已經清楚整理好,可以快速使用。
▋如何實施反向文獻回顧法?
1. **寫:**用自己的語言寫下你對問題的理解,並標記你認為模糊、矛盾的地方。
2. **想:**根據這些筆記,進一步反思和推敲,找出具體的知識空白與需要探索的問題。
3. **讀:**帶著明確的問題去查文獻,專注尋找解決知識空白的核心答案,而不是被資訊淹沒。
▋為什麼這種方法有效?
傳統的文獻回顧方法,容易讓人一頭栽進資料堆裡,最後卻不一定清楚自己到底學到了什麼。而反向文獻回顧法則以自己的理解為起點,幫助你聚焦在需要解決的問題上,學得更有針對性、更有效率。
現在就試試這種方法,把下一個研究挑戰變得更清晰、更有掌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