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筆記力:用「反向文獻回顧法」高效填補知識空白】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當我們在研究或學習中遇到知識空白時,多數人會直覺地先查資料、讀文獻,然後再整理筆記。這樣的順序雖然常見,但容易讓人迷失在大量資訊中。


有沒有更高效的方法?答案是:反向文獻回顧法 (Backwards Literature Review)。

這種方法的關鍵是:先寫,後想,再讀。


▋為什麼要先寫下你的想法?

在開始翻資料前,試著先把自己的理解寫下來。這樣做有三個好處:

1. 釐清已知與未知的範圍 (Clarify the Boundaries of Your Knowledge)

• 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透過把自己的理解寫下來,你會發現哪些地方「講不清楚」、「很模糊」,或者「完全沒概念」。

• 這些卡住的地方就是你的知識空白,幫助你聚焦於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2. 用比較加深學習 (Learn Through Comparison)

• 把你目前的理解寫清楚,接著再把它和文獻或資料進行比較。每一段新資訊都會幫助你強化、擴展或挑戰你的既有理解。

• 透過筆記,把散亂的知識轉化成一個有脈絡的故事,讓你更有條理地記住關鍵內容。

3. 簡化後續報告與反思 (Simplify Reporting and Reflection)

• 當你不斷記錄自己的理解與思考過程,你就建立了一份完整的學習檔案。

• 無論是用來寫報告、解釋自己的研究假設,還是應對反對意見時,你的資料都已經清楚整理好,可以快速使用。


▋如何實施反向文獻回顧法?

1. **寫:**用自己的語言寫下你對問題的理解,並標記你認為模糊、矛盾的地方。

2. **想:**根據這些筆記,進一步反思和推敲,找出具體的知識空白與需要探索的問題。

3. **讀:**帶著明確的問題去查文獻,專注尋找解決知識空白的核心答案,而不是被資訊淹沒。


▋為什麼這種方法有效?

傳統的文獻回顧方法,容易讓人一頭栽進資料堆裡,最後卻不一定清楚自己到底學到了什麼。而反向文獻回顧法則以自己的理解為起點,幫助你聚焦在需要解決的問題上,學得更有針對性、更有效率。


現在就試試這種方法,把下一個研究挑戰變得更清晰、更有掌控感!

avatar-img
531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花點時間,寫下那些最近讓你覺得 exciting 的事情,無論是學術進步還是生活中的小驚喜。這個小練習可以幫助你重新聚焦,帶著正向能量投入每天的挑戰。 以下是我的例子: • 用 Obsidian 整理了一系列文獻摘要,發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研究靈感! • 即將完成第一篇投稿文章,
作為理工科碩博士生,我們經常需要整理大量文獻、紀錄實驗數據、追蹤研究進度,甚至建立自己的知識網絡。試過 Apple Notes、Evernote 和其他筆記工具後,我發現 Obsidian 是一款最適合處理學術筆記的神器。 以下是 10 個理由,告訴你為什麼 Obsidian 值得一試:
大約在 2008 年,Evernote 的問世讓筆記的速度邁入全新時代。我們不再需要耗時整理資料,而是能快速創建新筆記(比如按下快捷鍵 cmd-n 或 ctrl-n),並快速切換不同筆記。 ▋Evernote:FAST 筆記的開始,但帶來新問題 Evernote 雖然改變了筆記速度,但它的結
許多碩博士生在學術寫作或筆記整理中,常會感到焦慮:不知從哪裡開始、覺得目標遙遠而抽象。但事實上,焦慮的根源常來自於「模糊」,而其反面是具體化 (Specificity)。 「限制 (Constraints)」正是幫助你具體化的最佳工具。它不僅讓你更高效完成任務,還能大幅減輕焦慮,讓學術生活更有
碩博士生在學術生活中常需要高效管理筆記與提升寫作產出,而 Obsidian 是一個強大的工具。然而,真正讓 Obsidian 發揮最大價值的關鍵,在於你能否透過「設定限制 (Constraints)」養成每日寫作習慣。以下是將 Ship 30 for 30 的限制方法應用到學術筆記管理的具體方式:
建立每日寫作習慣對碩博士生至關重要,尤其是面對學術寫作壓力時。然而,期待靈感乍現來填滿空白頁,往往只會帶來拖延與挫敗感。 來自 Ship 30 for 30 的方法:設定限制 (Set Intentional Constraints),能幫助你專注於寫作本身,消除選擇過多的焦慮感,讓寫作更高效
花點時間,寫下那些最近讓你覺得 exciting 的事情,無論是學術進步還是生活中的小驚喜。這個小練習可以幫助你重新聚焦,帶著正向能量投入每天的挑戰。 以下是我的例子: • 用 Obsidian 整理了一系列文獻摘要,發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研究靈感! • 即將完成第一篇投稿文章,
作為理工科碩博士生,我們經常需要整理大量文獻、紀錄實驗數據、追蹤研究進度,甚至建立自己的知識網絡。試過 Apple Notes、Evernote 和其他筆記工具後,我發現 Obsidian 是一款最適合處理學術筆記的神器。 以下是 10 個理由,告訴你為什麼 Obsidian 值得一試:
大約在 2008 年,Evernote 的問世讓筆記的速度邁入全新時代。我們不再需要耗時整理資料,而是能快速創建新筆記(比如按下快捷鍵 cmd-n 或 ctrl-n),並快速切換不同筆記。 ▋Evernote:FAST 筆記的開始,但帶來新問題 Evernote 雖然改變了筆記速度,但它的結
許多碩博士生在學術寫作或筆記整理中,常會感到焦慮:不知從哪裡開始、覺得目標遙遠而抽象。但事實上,焦慮的根源常來自於「模糊」,而其反面是具體化 (Specificity)。 「限制 (Constraints)」正是幫助你具體化的最佳工具。它不僅讓你更高效完成任務,還能大幅減輕焦慮,讓學術生活更有
碩博士生在學術生活中常需要高效管理筆記與提升寫作產出,而 Obsidian 是一個強大的工具。然而,真正讓 Obsidian 發揮最大價值的關鍵,在於你能否透過「設定限制 (Constraints)」養成每日寫作習慣。以下是將 Ship 30 for 30 的限制方法應用到學術筆記管理的具體方式:
建立每日寫作習慣對碩博士生至關重要,尤其是面對學術寫作壓力時。然而,期待靈感乍現來填滿空白頁,往往只會帶來拖延與挫敗感。 來自 Ship 30 for 30 的方法:設定限制 (Set Intentional Constraints),能幫助你專注於寫作本身,消除選擇過多的焦慮感,讓寫作更高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有效地吸收與應用閱讀中的信息對學習者來說是一大挑戰。本文探討了三種不同層次的讀書筆記方法,包括局部碎片化的九合一讀書筆記、全局概覽的心智圖筆記及結構內化的閱讀心得文章。這些方法不僅有助於記錄和整理信息,還能促進理解與記憶,幫助學習者將知識內化為智慧,提升學習效果和實用能力。
Thumbnail
不要想得太複雜,筆者當年剛開始時,寫作功力也很低,內容往往是擷取閱讀過的片段,硬是加入到文章中。類似填空,自己想了一個概念,然後找可以用的內容填進去。 年紀比較輕的族群,寫出的網文往往有這種特性,這是理所當然的,年齡跟閱讀總量一定有關,所以習慣引經據典,非得要找到大師、師傅、導師的語錄進去。
在現代學術研究中,閱讀大量文獻是一個必要且繁重的任務。然而,通過將學術閱讀流程標準化,能顯著提升效率,使閱讀變得更加有條理。最近,我實踐了兩個已經標準化的動作,每個動作都進行了50次以上的測試,效果顯著。 ▋動作一:將文獻內容轉為資訊塊 這個動作的目的是將閱讀材料中的重要內容轉換為小而具
Thumbnail
不要再慢慢讀了,快快地多讀幾遍。 你是不是和我一樣喜歡歡慢慢「研讀」一本書,不懂的地方停下來反覆思考,從頭到尾讀完,感覺自己好像懂了,滿足又踏實。 可是闔上書要說讀了什麼,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這是一本把人從幻想拉回來的工具書,停止沉浸在慢讀的自我滿足感,改採高速、大量重複的閱讀法吧,這個方法
Thumbnail
本篇文章介紹如何使用心智圖和主動回憶的方式來提高讀書效率,包括製作心智圖、使用主動回憶背誦心智圖和進行間隔重複的讀書方法。這些方法可以幫助讀者更有效地學習,並且根據個人的學習節奏進行調整。
Thumbnail
以前考試最愛買參考書,參考書的編排通常是重點精華+題目+詳解。 不愛讀課本,只看重點精華就去做題目,以為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做題目的時候模模糊糊,A好像也對,C看起來也很像...,根本沒搞清楚基本原理,又要重頭念一次。 才發現重點要自己整理,整理的過程是釐清內容和鞏固記憶最重要的環節。 整理是一
選譯筆記是每位熱愛閱讀的學習者不可或缺的工具, 它能幫助你在浩瀚資訊中提取精華, 提升理解與分析能力, 更重要的是, 透過選譯筆記,你能以計劃性的方式累積專業知識。 ▋進階技巧1 - 精準紀錄觀點 選譯筆記不同於完整翻譯, 重點在於摘錄文章中引發你共鳴的觀點
Thumbnail
讀完書後什麼也沒記住,是因為人家怎麼寫,你就怎麼讀。
Thumbnail
在學術寫作中,掌握「關鍵字閱讀」技術至關重要。 對於學術研究者來說, 有效地從大量的學術文獻中提煉出核心資訊是一項挑戰。 關鍵字閱讀不僅可以幫助你避免被不必要的細節所淹沒, 還能讓你更聚焦於與研究主題相關的資訊。 結合「書目卡 Bibcard」的使用, 這種閱讀方式能夠大大提高你的閱讀效
Thumbnail
生活中的資訊充盈,獲得並背誦知識並不合哩,將自身經驗進行反思後運用才是有效用的方法。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有效地吸收與應用閱讀中的信息對學習者來說是一大挑戰。本文探討了三種不同層次的讀書筆記方法,包括局部碎片化的九合一讀書筆記、全局概覽的心智圖筆記及結構內化的閱讀心得文章。這些方法不僅有助於記錄和整理信息,還能促進理解與記憶,幫助學習者將知識內化為智慧,提升學習效果和實用能力。
Thumbnail
不要想得太複雜,筆者當年剛開始時,寫作功力也很低,內容往往是擷取閱讀過的片段,硬是加入到文章中。類似填空,自己想了一個概念,然後找可以用的內容填進去。 年紀比較輕的族群,寫出的網文往往有這種特性,這是理所當然的,年齡跟閱讀總量一定有關,所以習慣引經據典,非得要找到大師、師傅、導師的語錄進去。
在現代學術研究中,閱讀大量文獻是一個必要且繁重的任務。然而,通過將學術閱讀流程標準化,能顯著提升效率,使閱讀變得更加有條理。最近,我實踐了兩個已經標準化的動作,每個動作都進行了50次以上的測試,效果顯著。 ▋動作一:將文獻內容轉為資訊塊 這個動作的目的是將閱讀材料中的重要內容轉換為小而具
Thumbnail
不要再慢慢讀了,快快地多讀幾遍。 你是不是和我一樣喜歡歡慢慢「研讀」一本書,不懂的地方停下來反覆思考,從頭到尾讀完,感覺自己好像懂了,滿足又踏實。 可是闔上書要說讀了什麼,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這是一本把人從幻想拉回來的工具書,停止沉浸在慢讀的自我滿足感,改採高速、大量重複的閱讀法吧,這個方法
Thumbnail
本篇文章介紹如何使用心智圖和主動回憶的方式來提高讀書效率,包括製作心智圖、使用主動回憶背誦心智圖和進行間隔重複的讀書方法。這些方法可以幫助讀者更有效地學習,並且根據個人的學習節奏進行調整。
Thumbnail
以前考試最愛買參考書,參考書的編排通常是重點精華+題目+詳解。 不愛讀課本,只看重點精華就去做題目,以為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做題目的時候模模糊糊,A好像也對,C看起來也很像...,根本沒搞清楚基本原理,又要重頭念一次。 才發現重點要自己整理,整理的過程是釐清內容和鞏固記憶最重要的環節。 整理是一
選譯筆記是每位熱愛閱讀的學習者不可或缺的工具, 它能幫助你在浩瀚資訊中提取精華, 提升理解與分析能力, 更重要的是, 透過選譯筆記,你能以計劃性的方式累積專業知識。 ▋進階技巧1 - 精準紀錄觀點 選譯筆記不同於完整翻譯, 重點在於摘錄文章中引發你共鳴的觀點
Thumbnail
讀完書後什麼也沒記住,是因為人家怎麼寫,你就怎麼讀。
Thumbnail
在學術寫作中,掌握「關鍵字閱讀」技術至關重要。 對於學術研究者來說, 有效地從大量的學術文獻中提煉出核心資訊是一項挑戰。 關鍵字閱讀不僅可以幫助你避免被不必要的細節所淹沒, 還能讓你更聚焦於與研究主題相關的資訊。 結合「書目卡 Bibcard」的使用, 這種閱讀方式能夠大大提高你的閱讀效
Thumbnail
生活中的資訊充盈,獲得並背誦知識並不合哩,將自身經驗進行反思後運用才是有效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