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凌的心理與社會影響:一種無法避免的人性黑暗面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霸凌」是一種動物弱肉強食的表現。如果不霸凌別人,自己就顯弱,自己的地位會不保,自己價值會消失。用霸凌的行為,讓自己置身於金字塔頂端,是人性黑暗面的表現。

人類自以為道德清高,試圖用各種規範定義行為的不適切,像糾察隊一樣,指責霸凌的人。公務年資快二十年的我,第一次感受到社會大眾用對政務官的責罵,表達對基層公務員事務官的關懹。

媽媽看到勞動部的新聞後,問了年資都超過15年的三姐妹,在公務機關有沒有遇過職場霸凌?

我想了很久,回答:「應該有,只是當時沒感覺!」

媽媽問:「為什麼沒感覺到被覇凌?」

我深思後回答:「身為六年級前段班,從小到大求學過程,少一分就打一下升學體制的磨練之下,進入職場之後,沒有直接對身體鞭打的痛楚,言語覇凌對我來說,好像沒那麼嚴重」

但再仔細回想,在公務圈遇到大大小小的事,長官有些話,就算過了十年還會記在腦袋裡,感覺心理不舒服,這樣算不算是霸凌呢?

長官一:「我真的很想把這份公文從這裡16樓的窗外丟下去!」(丟公文?)

長官二:「全科的同仁只有你沒有碩士學歷耶…」(學歷歧視?)

長官三「公公過逝的喪假,你會請到滿嗎?」(不能請太多喪假?)

長官四:「科長要有科長的樣子,每天的穿著都要得體才行」(小主管也要穿正式的套裝?)

長官五:「大老闆特別交待我要好好磨練你的能力」(立意良善?)

長期被霸凌的人會遭受的心理創傷,如同Time 雜誌標題為” Bullying Is Good For Your Health”文章所述:

Victims are more likely to experience depression, anxiety, and problems in developing healthy social connections for years after the experience. 

文章中還引用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一位學者William Copeland的研究,詢問1,420位9歲到21歲青少年的被霸凌經驗,同時進行發炎指數的血液檢測 C-reactive protein (CRP),被霸凌的人指數比霸凌別人的都高出許多。原文如下:

Victims of bullying showed the greatest increases in their CRP levels, compared to where they started, which wasn’t surprising, since inflammation can spike due to stress, anxiety, and lack of sleep—all of which bullying victims experience. 

反觀霸凌的人,他們的血液中測得的指數,卻遠低於沒被霸凌或被霸凌的人,原文:

But the real shocker came when the scientists analyzed the CRP levels of the bullies. Their inflammation rates were lower even than those children who had never reported being bullied or being a bully. Bullying seemed to protect the aggressors from inflammatory diseases. 

原來把別人踩在腳下而站在社會頂層的人,還能免於罹患發炎類型的疾病?!

基於這些研究和社會觀察,我認為做再多的反霸凌措施,也無法阻檔心理有黑暗面的人類進行霸凌行為。新聞事件再過不久,大家就會忘記這件事。

如同佛洛依德所說:「吾人生於屎尿之間」。習慣在眾多屎尿之間打滾,學會抹去臉上惡臭屎尿之後,抬頭看看蔚藍的天空,努力爬出糞坑,過好自己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人生功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吳頻曲的沙龍
23會員
143內容數
觀察分享青少年學習的社會現象及文化
吳頻曲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6
本文探討間歇性斷食法的減重功效及潛在健康益處,並基於《經濟學人》的報導,以及相關研究,提供平衡的觀點。文章總結間歇性斷食法並非萬能,需要個人留意自身狀況,才能決定是否適合。
Thumbnail
2025/04/06
本文探討間歇性斷食法的減重功效及潛在健康益處,並基於《經濟學人》的報導,以及相關研究,提供平衡的觀點。文章總結間歇性斷食法並非萬能,需要個人留意自身狀況,才能決定是否適合。
Thumbnail
2025/02/23
這篇文章探討邪教的議題,以紀錄片《The Vow》為例,並將其概念延伸至家庭、學校及國家等組織。作者認為,許多組織的運作方式類似邪教,呼籲讀者提升自我覺察,辨識潛在的操控與控制。
2025/02/23
這篇文章探討邪教的議題,以紀錄片《The Vow》為例,並將其概念延伸至家庭、學校及國家等組織。作者認為,許多組織的運作方式類似邪教,呼籲讀者提升自我覺察,辨識潛在的操控與控制。
2025/02/16
探討兒童教養過程中遇到的挑戰,以及對ADHD診斷和治療的反思。文章以作者自身經驗出發,分享兒子從小到大因類亞斯伯格症造成的教養困境,並引述《經濟學人》雜誌文章,探討ADHD是否應被視為一種疾病,以及如何透過調整環境來幫助孩子適應社會。
Thumbnail
2025/02/16
探討兒童教養過程中遇到的挑戰,以及對ADHD診斷和治療的反思。文章以作者自身經驗出發,分享兒子從小到大因類亞斯伯格症造成的教養困境,並引述《經濟學人》雜誌文章,探討ADHD是否應被視為一種疾病,以及如何透過調整環境來幫助孩子適應社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探討如何看待生活中不如意的人事物,並提出「痛苦的感受是真的,但根源可能來自於自身內在」的觀點,藉由覺察內在情緒,找回內在力量,不再受外在環境控制。
Thumbnail
本文探討如何看待生活中不如意的人事物,並提出「痛苦的感受是真的,但根源可能來自於自身內在」的觀點,藉由覺察內在情緒,找回內在力量,不再受外在環境控制。
Thumbnail
文章探討人們在生活中累積壓力後爆發怒火的情緒歷程,從怒火的爆發到平息後的無奈與空虛,闡述怒火無法解決問題,反而加深傷害的反思。
Thumbnail
文章探討人們在生活中累積壓力後爆發怒火的情緒歷程,從怒火的爆發到平息後的無奈與空虛,闡述怒火無法解決問題,反而加深傷害的反思。
Thumbnail
文章探討霸凌行為的根本原因,以及受害者和施害者在心理與生理上的影響。透過個人經歷反思,提出反霸凌措施的無效性,並引用研究顯示受害者經歷的心理創傷與生理指數的相關性,最終強調生活中的自我修復與成長的重要性。
Thumbnail
文章探討霸凌行為的根本原因,以及受害者和施害者在心理與生理上的影響。透過個人經歷反思,提出反霸凌措施的無效性,並引用研究顯示受害者經歷的心理創傷與生理指數的相關性,最終強調生活中的自我修復與成長的重要性。
Thumbnail
創傷…來自於經驗這不可否認,簡單的解釋就是當人遇到困境、高壓環境、嚴重事故、霸凌、傷害等以致身心受創,即使事件已過許久大腦仍會不經意出現相同畫面,造成生理心理不適而嚴重影響生活。
Thumbnail
創傷…來自於經驗這不可否認,簡單的解釋就是當人遇到困境、高壓環境、嚴重事故、霸凌、傷害等以致身心受創,即使事件已過許久大腦仍會不經意出現相同畫面,造成生理心理不適而嚴重影響生活。
Thumbnail
本文探討心理創傷及其衍生的創傷後壓力症(PTSD)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文章主要參考英國NICE guideline詳述創傷事件的定義、症狀、診斷標準以及潛在病因。從社會人際暴力到自然災害,每個人都可能面對創傷,並需面對其後果。文章還介紹了有效的治療方法及預防措施,非常有助於受創者的恢復過程。
Thumbnail
本文探討心理創傷及其衍生的創傷後壓力症(PTSD)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文章主要參考英國NICE guideline詳述創傷事件的定義、症狀、診斷標準以及潛在病因。從社會人際暴力到自然災害,每個人都可能面對創傷,並需面對其後果。文章還介紹了有效的治療方法及預防措施,非常有助於受創者的恢復過程。
Thumbnail
本文探討PUA行為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包括憂鬱症、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並介紹受害者可能面臨的自尊心、自信心及人際關係困難。文章同時提供尋求專業心理諮詢的建議,強調預防重要性與建立健康人際關係的必要性。若您或身邊的人正在經歷PUA,請勿獨自承受,尋求支持與協助至關重要。
Thumbnail
本文探討PUA行為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包括憂鬱症、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並介紹受害者可能面臨的自尊心、自信心及人際關係困難。文章同時提供尋求專業心理諮詢的建議,強調預防重要性與建立健康人際關係的必要性。若您或身邊的人正在經歷PUA,請勿獨自承受,尋求支持與協助至關重要。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情緒勒索對人際關係的影響,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透過對常見情緒勒索語言的分析,揭示其對受害者自尊心和情感健康的負面影響,並探討其根源與轉變的方法。理解情緒背後的創傷,能幫助人們更好的處理與他人的互動,並從中學會如何愛護自己。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情緒勒索對人際關係的影響,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透過對常見情緒勒索語言的分析,揭示其對受害者自尊心和情感健康的負面影響,並探討其根源與轉變的方法。理解情緒背後的創傷,能幫助人們更好的處理與他人的互動,並從中學會如何愛護自己。
Thumbnail
每個人面對創傷的反應各有不同,這與我們的童年經驗與思維模式息息相關。當我們意識到「個人化」、「普遍化」和「永久化」這三大心理陷阱時,我們可以更好地調整思維方式,避免讓困境無限擴大。只要我們能認清這些陷阱,並採取適當的策略,就能減少創傷的影響,讓自己更快地從逆境中走出,迎接更多的成長機會。
Thumbnail
每個人面對創傷的反應各有不同,這與我們的童年經驗與思維模式息息相關。當我們意識到「個人化」、「普遍化」和「永久化」這三大心理陷阱時,我們可以更好地調整思維方式,避免讓困境無限擴大。只要我們能認清這些陷阱,並採取適當的策略,就能減少創傷的影響,讓自己更快地從逆境中走出,迎接更多的成長機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