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過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我可以自由自在地發言說話,我得到的答案是:一個有來有回的對話,一個說錯了話會被指正,但不會感覺自己需要趴到地上五體投地認錯的環境。當然如果何時何地都可以有這樣的環境最好了,但若一定要排名,最想要這個環境發生的場合,我選擇是在與親密的人一起的空間。
若是工作的環境,彼此為了完成任務,再怎樣都會試著把進度推前,讓工作完成。也因為是工作,所以可以讓自己把焦點放在「事情」上,儘可能無視讓人不舒服的話;同時也因為是工作上的同事,在私交上可能不會有所期待,沒有期待就沒有傷害,就算有傷害也有機會一起受傷。
但在親密關係中,無論是情人、家人、摰友,我都會想維持在讓對方儘可能開心或至少保持平靜的情況。在這樣的關係中所要面對的日常更多是來自於「人」本身,與工作上要完成的任務比較不同,因此當被對方指責、質疑、抱怨、貶低、潑灑負面情緒時,很容易連結到自身,也比較容易受傷。
因為害怕、避免、防備受傷,因此當出現可能會導致接下來的討論出現讓人不舒服的對話時,就會變得容易縮減溝通,例如不反駁、停止說出自己的想法等。
我也想過是不是自己玻璃心、自尊心太高之類的,在經過幾次試著儘可能平靜且不帶攻擊性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或是單純講述自己的感受,卻沒有進入到好的循環後,我想應該可以排除這個可能性。
我想所謂可以暢所欲言的氛圍,是任何想說的想法都能說,但會考慮到這個話語是否會讓對方有戰逃感。但不代表不能說任何評價對方的話,也不代表指出對方的缺失與不足,而是在說話時,會去思考說話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只是簡單聊天開玩笑,那讓對方覺得被貶低或是自討沒趣,就顯得沒有意義,也沒有達到目的。若是真心希望對方改進,那我會選擇用比較明確認真的方式,即使對方覺得受挫,我也希望能讓對方感受到我的真實想法。
卡在中間帶有玩笑性質的感覺,但暗地裡卻希望對方改變的話語,就會比較讓人無所適從,太認真看待好像笨蛋,完全不理會當玩笑也好像笨蛋。如果停止這些讓人會有戰逃感的話語後,發現不知道什麼能說什麼不能說了,這表示在思考後說出來的話,無論做到什麼都是一種進步。
為什麼講個話要這麼累想這麼多?我給自己的答案是:正是因為是親密的人,所以我想多花一些力氣在與他的相處之上。如果耐心體力有限的話,我想選擇把這些心力用在親密的人身上,而不是碰面時間只有三十秒陌生人。
當然一定也會有需要調整磨合的地方,畢竟沒有人是一模一樣的,就算是自己都會對某些時刻的自己產生厭惡的想法。無論是家人、情人、朋友,既然想要長久地維持著良好的關係,那試著彼此調整看看,就是磨合的過程吧。
最後放上在寫這篇文字時剛好看到的一段影片,希望大家在親密的人相處時,雙方都能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