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與進步:我們對科技與繁榮的千年鬥爭》

更新於 2024/12/1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Power and Progress: Our Thousand-Year Struggle Over Technology and Prosperity》是由達倫·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與賽門·強森(Simon Johnson)合著的一本探討技術進步對經濟繁榮影響的書籍。這本書詳細考察了過去一千年間,技術與經濟發展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raw-image


《權力與進步:我們千年來對科技與繁榮的鬥爭》(Power and Progress: Our Thousand-Year Struggle Over Technology and Prosperity)

作者:Daron Acemoglu 和 Simon Johnson

出版年份:2023


主要內容與摘要

本書探討了人類文明在過去千年裡對科技進步的歷史和其與社會繁榮之間的關係,揭示了科技進步並非自然而然地造福所有人,而是經常集中於少數菁英的手中。作者透過歷史、經濟和政治視角分析了技術發展的選擇如何影響社會結構、經濟不平等與權力分配,並提出需要透過民主與社會力量的制衡來重新定向科技的使用,實現真正的共享繁榮。


主要章節摘要:

  1. 技術的控制(Control over Technology) 探討了技術發展如何反映並鞏固社會中的權力結構,從早期農業機械化到現代人工智能(AI),技術的應用和其帶來的利益常被少數人壟斷。
  2. 管道視野(Canal Vision) 以19世紀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的工程為例,說明如何對過去技術成功的錯誤信念導致重大失敗。這反映了科技進步並非永遠帶來正面結果,而需要平衡考量。
  3. 說服的力量(Power to Persuade) 剖析了在技術選擇上,誰擁有話語權與如何塑造社會的共識,並強調對這些選擇進行更廣泛的民主審視。
  4. 痛苦的栽培(Cultivating Misery) 回溯農業技術從中世紀到近代的演變,展示技術進步如何使農民更為貧困,利益則集中於少數精英。
  5. 中庸的革命(A Middling Sort of Revolution) 重新詮釋工業革命,指出這一歷史時期的技術變革主要服務於新興中產階級的利益,但也加劇了工人階層的剝削。
  6. 進步的犧牲者(Casualties of Progress) 討論工業化初期如何通過技術壓榨勞動者,但隨著社會運動與工人權益的保護,技術逐漸轉向為勞動者服務。
  7. 爭奪的道路(The Contested Path) 描述了二戰後的技術與政策如何促進共同繁榮,但同時強調這一成果並非自然形成,而是經過漫長的社會鬥爭。
  8. 數位損害(Digital Damage) 探討數位技術如何偏離共享繁榮的目標,轉向過度自動化與成本削減,導致全球範圍內的不平等加劇。
  9. 人工鬥爭(Artificial Struggle) 分析人工智能的發展,揭示其在現階段強化不平等與監控的趨勢,並提出「機器有用性」(machine usefulness)的概念作為替代方向。
  10. 民主的崩解(Democracy Breaks) 談論數據收集與AI如何助長專制傾向,並破壞民主制度的基礎。
  11. 技術的重新定向(Redirecting Technology) 提出以共享繁榮為目標的技術重塑策略,包括政策改革、技術選擇與公共參與的重要性。

本書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也是一份對未來的呼籲,提醒我們在推進科技進步時,必須注重其對不同社會群體的影響,並採取更具包容性的方向以實現真正的共同繁榮。

raw-image






avatar-img
2會員
273內容數
無聊攪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auh Tom的啦滴賽 的其他內容
202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達龍·阿西莫魯(Daron Acemoglu)、西蒙·約翰遜(Simon Johnson),以及詹姆斯·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這三位學者因研究政治和經濟制度如何形成及其對繁榮的影響而獲獎。他們的研究重點在於,包容性制度—即那些提供公平經濟機會、
第五部分:澳洲與歐洲的角色 13.澳洲的任務:南半球的護城石 - Ross Babbage提醒澳洲,台灣問題可不僅是北半球的事。 《沸騰的護城河》這本書中,澳洲的角色被譽為「南半球的護城石」,簡直是將「防禦」發揮到了藝術的境界。作者馬特·波廷傑(Matt Pottinger
第四部分:日本的角色 11. 日本作為「搖擺票」的地位 - Grant Newsham將日本比作一個搖擺不定的投票者,但這票可是攸關生死的選擇。 當大家以為全球外交棋局已經複雜到如同一盤滿是規則的「三國殺」時,日本搖身一變成為國際關係中的「搖擺票」,就像電視選秀節目裡的評審
第三部分:美國的角色 8. 如何「沉沒」中國海軍 - Haddick等三位專家直接點明:台灣的護城河,也許就是中國的墓地。 金湯池熱湯料,中國海軍笑不了:保衛台灣的全新海上料理秘笈 在廚房裡,我們往往會用滾燙的熱湯燉煮美味料理,而在戰略地圖上,美國和盟友似乎打算在台灣海峽煮
第二部分:台灣的任務 5.台灣需要一種全新的軍事文化 - 像給軍隊換了一套瑜伽課程,Michael A. Hunzeker等人呼籲台灣在戰略文化上實現全身心的蛻變。 改寫《The Boiling Moat: Urgent Steps to Defend Taiwan》中「台灣
1. **序曲:別讓護城河冷卻了!** - Larry Diamond為這本書的開場鳴槍,提醒世界台灣防禦的急迫性。簡直像是在為護城河加柴火。 當你聽到「滾燙的護城河」,可能會以為這是某個歐洲中世紀餐廳的名字,但不!這其實是一本關於如何保衛台灣的緊急指南!馬特·波廷傑這位現代
202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達龍·阿西莫魯(Daron Acemoglu)、西蒙·約翰遜(Simon Johnson),以及詹姆斯·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這三位學者因研究政治和經濟制度如何形成及其對繁榮的影響而獲獎。他們的研究重點在於,包容性制度—即那些提供公平經濟機會、
第五部分:澳洲與歐洲的角色 13.澳洲的任務:南半球的護城石 - Ross Babbage提醒澳洲,台灣問題可不僅是北半球的事。 《沸騰的護城河》這本書中,澳洲的角色被譽為「南半球的護城石」,簡直是將「防禦」發揮到了藝術的境界。作者馬特·波廷傑(Matt Pottinger
第四部分:日本的角色 11. 日本作為「搖擺票」的地位 - Grant Newsham將日本比作一個搖擺不定的投票者,但這票可是攸關生死的選擇。 當大家以為全球外交棋局已經複雜到如同一盤滿是規則的「三國殺」時,日本搖身一變成為國際關係中的「搖擺票」,就像電視選秀節目裡的評審
第三部分:美國的角色 8. 如何「沉沒」中國海軍 - Haddick等三位專家直接點明:台灣的護城河,也許就是中國的墓地。 金湯池熱湯料,中國海軍笑不了:保衛台灣的全新海上料理秘笈 在廚房裡,我們往往會用滾燙的熱湯燉煮美味料理,而在戰略地圖上,美國和盟友似乎打算在台灣海峽煮
第二部分:台灣的任務 5.台灣需要一種全新的軍事文化 - 像給軍隊換了一套瑜伽課程,Michael A. Hunzeker等人呼籲台灣在戰略文化上實現全身心的蛻變。 改寫《The Boiling Moat: Urgent Steps to Defend Taiwan》中「台灣
1. **序曲:別讓護城河冷卻了!** - Larry Diamond為這本書的開場鳴槍,提醒世界台灣防禦的急迫性。簡直像是在為護城河加柴火。 當你聽到「滾燙的護城河」,可能會以為這是某個歐洲中世紀餐廳的名字,但不!這其實是一本關於如何保衛台灣的緊急指南!馬特·波廷傑這位現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我們因為疫情期間被迫改變而形成的生活習慣和工作模式以及供需消費,其實應該再經過10年才會逐步形成的。 
「中國創新」於二零二四年六月舉辦了「創新思維和跨界視野」讀書分享會。員工們圍繞主題分享推薦書目,並結合不同書籍中的視角如商業管理、金融理財、社會心理等,提出了自身對創新思維的理解。從簡述、啟發到運用,員工們在書籍分享中碰撞思維火花、求同存異下凝聚團隊共識、回顧總結裏領悟創新思維與企業賦能的內在聯繫。
Thumbnail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提高自己的產出能力非常重要。劉奕酉的《高產出的本事》分享了三個關鍵的方法:善用鑽石結構、懂得優勢輸出和精準閱讀,讓你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脫穎而出。
Thumbnail
彼得提爾的《從0到1》提出了關於創業、壟斷推動進步、資源配置最佳化、持續壯大和尋找價值的見解。這本書不僅能啟發企業家,也適用於個人的發展及投資領域。作者引用實例說明成功投資的策略、企業的發展重點及擴大市場到每個角落。同時,也呼籲讀者在獲得價值的過程中持續探索問自己什麼是你覺得很重要的事實。
Thumbnail
這是本2012年出版關於IT產業的書。讀者可以透過作者吳軍獨到的觀察與見解,對高科技浪潮中的起落興衰、歷史脈絡有更深刻的體會與了解。
Thumbnail
最近在讀《人類怎麼學》這本有關人類學的書籍,裡面提到馬克思《資本論》中的觀念「異化」我認為值得一提,來這邊書寫我的想法。
Thumbnail
筆者碰戰略學這塊超過20年,緣起自小時候,先父身為渡海來台的軍官,與退役公務員身分,聽那些國共內戰的底層軍官小故事,對武器和士兵心裡有些認識。長大後起初讀戰史,後來走宏觀視角切入,但總覺得哪裡不對,幾年後發現這原因出在經濟、政治、文化面上,更像是管理學的一種。
Thumbnail
關於創新,創意,創造力,我們已經花了太多時間跟金錢在上面了。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資深教授威廉·達根所著的《解決創新問題只需要靈光一閃》,認為三走就足矣:
Thumbnail
這是一篇描述馬雲早期創業事跡的文章,透過創新的商業模式,馬雲改變了國際貿易和廠商資料收集的方式。他的成功是文化創意和獨特商業模式的結合,這篇文章描述了他當時的情況以及創業初期的挑戰與寶貴的經驗。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我們因為疫情期間被迫改變而形成的生活習慣和工作模式以及供需消費,其實應該再經過10年才會逐步形成的。 
「中國創新」於二零二四年六月舉辦了「創新思維和跨界視野」讀書分享會。員工們圍繞主題分享推薦書目,並結合不同書籍中的視角如商業管理、金融理財、社會心理等,提出了自身對創新思維的理解。從簡述、啟發到運用,員工們在書籍分享中碰撞思維火花、求同存異下凝聚團隊共識、回顧總結裏領悟創新思維與企業賦能的內在聯繫。
Thumbnail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提高自己的產出能力非常重要。劉奕酉的《高產出的本事》分享了三個關鍵的方法:善用鑽石結構、懂得優勢輸出和精準閱讀,讓你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脫穎而出。
Thumbnail
彼得提爾的《從0到1》提出了關於創業、壟斷推動進步、資源配置最佳化、持續壯大和尋找價值的見解。這本書不僅能啟發企業家,也適用於個人的發展及投資領域。作者引用實例說明成功投資的策略、企業的發展重點及擴大市場到每個角落。同時,也呼籲讀者在獲得價值的過程中持續探索問自己什麼是你覺得很重要的事實。
Thumbnail
這是本2012年出版關於IT產業的書。讀者可以透過作者吳軍獨到的觀察與見解,對高科技浪潮中的起落興衰、歷史脈絡有更深刻的體會與了解。
Thumbnail
最近在讀《人類怎麼學》這本有關人類學的書籍,裡面提到馬克思《資本論》中的觀念「異化」我認為值得一提,來這邊書寫我的想法。
Thumbnail
筆者碰戰略學這塊超過20年,緣起自小時候,先父身為渡海來台的軍官,與退役公務員身分,聽那些國共內戰的底層軍官小故事,對武器和士兵心裡有些認識。長大後起初讀戰史,後來走宏觀視角切入,但總覺得哪裡不對,幾年後發現這原因出在經濟、政治、文化面上,更像是管理學的一種。
Thumbnail
關於創新,創意,創造力,我們已經花了太多時間跟金錢在上面了。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資深教授威廉·達根所著的《解決創新問題只需要靈光一閃》,認為三走就足矣:
Thumbnail
這是一篇描述馬雲早期創業事跡的文章,透過創新的商業模式,馬雲改變了國際貿易和廠商資料收集的方式。他的成功是文化創意和獨特商業模式的結合,這篇文章描述了他當時的情況以及創業初期的挑戰與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