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叫都不來參加活動,像黏在地上一樣?」、「玩玩具玩到一半就放棄,這是什麼新型態躺平?」——許多幼教老師對幼兒的「不想、不做、不動力」深感頭疼,但其實這些行為背後有著大大的學問!本文將用輕鬆的方式拆解幼兒「懶洋洋模式」的心理與環境因素,並分享有趣又實用的對策,幫助老師喚醒小小懶惰蟲的探索熱情。
幼兒為什麼啟動「躺平模式」?
1.「我怕啦!」——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
幼兒的小腦袋可是敏感得很,如果環境太陌生,或是活動太難、老師表情太嚴肅,他們就會默默切換「休眠模式」。這種狀態其實是在告訴我們:「老師,這太難了,我怕搞砸
2.「好無聊啊!」——生活不夠有趣
太多一成不變的活動,就像每天吃同樣的菜,誰都會沒胃口!如果幼兒已經對手邊的教具翻來覆去玩過一百次,那當然只好「演技躺平」來表達抗議啦。
3.「太累了!」——感官或體能需求沒被滿足
幼兒的精力其實有「用完電」的時候,長時間缺乏休息或自由活動,他們可能只想安靜待著,畢竟小小身體也需要充電啊!
4.「大人又來管我了!」——不夠自主自由
幼兒天生是小小冒險家,但如果活動中他們沒有選擇權,或是被指令綁得緊緊的,他們可能會用「不做」來表達內心的抗議。
總是「隱形」的小恩
小恩是小班的孩子,對什麼活動都沒興趣,最喜歡躲在角落安靜地玩玩具。有一天,老師發現他特別喜歡手工材料,尤其是黏土。於是,老師設計了一個「黏土王國的建築師」任務,讓小恩用黏土捏出城堡,同時引導其他小朋友參與,請小恩當「小隊長」。沒想到,小恩不僅主動加入,還帶著其他孩子完成了一座超酷的「黏土大廈」,笑得合不攏嘴!
找到幼兒的興趣點並賦予他們「小小任務」,常常能激發他們意想不到的熱情與參與度!
老師的趣味對策:讓幼兒秒變好奇寶寶
「換點口味吧!」——讓活動變得新鮮有趣
- 用故事包裝活動:把普通的積木建築變成「拯救積木小村莊」的冒險任務,看看幼兒會多興奮!
- 創造驚喜感:用神秘箱子裝起新教具,讓孩子自己打開看看裡面有什麼寶藏。
「自由發揮啦!」——給他們選擇權和自主空間
- 設計開放式活動,例如讓孩子自己挑選畫畫工具或角色扮演道具。
- 提供「探索區」,讓幼兒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嘗試,不設限、不打擾。
「動起來,嗨起來!」——加入感官和身體活動
- 安排互動式遊戲,如「感官尋寶」:讓幼兒用觸摸、嗅覺找到藏起來的小物品。
- 把課堂動起來,設置像障礙跑道或跳跳圈的活動,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
「給點掌聲吧!」——用讚美點燃自信心
- 幼兒的努力都值得被看見!即使只是完成一小部分,也可以用大大的微笑和讚美說:「哇,你的顏色搭配得真棒!」
- 用小小獎勵(如貼紙或點數),讓幼兒覺得每一步進步都很有成就感。
家庭和學校聯手:對抗「小懶蟲」的雙重威力
家長當「好隊友」:提供支持而非壓力
- 鼓勵家長多花時間和幼兒玩簡單的互動遊戲,從中觀察孩子的興趣。
- 避免拿別的孩子做比較,讓幼兒感覺自己的努力被珍視。
雙向溝通,發現關鍵線索
- 老師和家長定期交換幼兒在不同環境中的表現,看看有無潛在的共性問題。
- 如果發現幼兒對特定領域有興趣,家校合作可以幫助他們延續這份熱情。
統一步調,建立一致性
- 如果老師用貼紙激勵幼兒,家長也可以在家中設置相同的獎勵系統,讓幼兒在不同場域都感受到正向鼓勵。
幼兒的「躺平哲學」看似讓人抓狂,其實是小腦袋在偷偷釋放訊號!透過觀察、理解和創造趣味活動,我們可以將幼兒從「懶洋洋模式」切換到「探索家模式」。不妨用更多的微笑和耐心,與小小懶惰蟲一起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思考問題:
- 你的班級活動中,有哪些小小調整可以讓幼兒更主動參與?
- 如何找到每個幼兒的興趣點,並以此為基礎設計更多引人入勝的活動?
- 家校合作中,有哪些創意方法能幫助幼兒找到探索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