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是已經成為負擔了?」71歲的涂阿姨輕聲問道,眼中閃爍著淚光。
這句話,是我與涂阿姨初次見面時最深刻的印象。
涂阿姨獨居在一棟沒有電梯的4樓公寓,女兒因為工作忙碌,無法親自陪同簽約流程,但急需安排人員進家裡照顧她。在與女兒確認阿姨意識清楚後,我決定下午3點先到她家,與阿姨面對面完成簽約。
踏進家門,我感受到她略帶防備的神情。這樣的氛圍,我已經習以為常。我主動聊起最近的天氣變冷,關心她是否有多穿些衣服,讓話題慢慢展開。我問她:「最近有沒有去醫院檢查身體呢?」
她輕輕點頭說:「有啊,不過年紀大了,身體這裡那裡都不太舒服,走路也越來越不容易。」語氣裡透著一絲無奈。
隨著交談深入,涂阿姨的提防慢慢放下。
她告訴我,為了不想麻煩女兒,每天下午都會自己都會拿著單拐很緩慢地從四樓走下來,去復健維持身體健康。即便膝蓋疼痛、步伐緩慢,她也咬牙堅持,只為讓自己不要變成女兒的負擔。
但她的堅強背後,藏著許多的脆弱與孤單。
「有時候晚上睡不好,半夜醒來沒安全感,就會忍不住打電話給女兒。」她的聲音顫抖著。
「可是掛掉電話後,又覺得自己是不是太依賴她了?我真的怕自己成為她的負擔。」
說到這裡,她的眼淚流了下來。
我聽著她的故事,心裡有些感慨,一位被老化病痛折磨的長者,還是如此為自己的女兒著想。
想到《ACT就這簡單》書中的方法,我決定暫停講解合約流程,先引導她面對內心的情緒。
我鼓勵她說出自己的情緒:「因為妳心疼女兒,覺得自己依賴她太多了,所以覺得難過。
她緩緩點頭,輕聲說:「對,我真的很擔心她太累了,也怕自己給她添麻煩。」
我請她站起來,緩緩動動腳,再坐下來。
看著她疑惑的眼神,我說:「阿姨,妳剛才完成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她疑惑地望著我,我微笑著解釋:「我有一位案主已經臥床多年,翻身都需要人協助。而妳還能自己走去復健,妳的行動力已經是對女兒最大的支持和禮物了。」
她的眼神閃過一絲光彩,嘴角有了笑意。
我想讓她注意到自己還能掌控什麼,於是鼓勵她:「只要還能走出去,就有機會看看世界,做自己喜歡的事。」
我進一步說:「長照服務不僅照顧安全,也能幫助妳參與活動、學習新事物,甚至結交朋友,最重要的是讓妳女兒放心。」
阿姨像是發現新大陸,對我說道:「真的嗎?我以為需要人照顧,就是沒用了。」
我微笑著回應:「長照服務的目的是讓妳保持獨立,不是剝奪妳的能力,而是支持妳繼續過豐富的生活。」
在這段互動中,我想起了《深度關係》裡的一句話:
比起什麼都是自己說了算,人更期待—在‘我’不能控制的邊界之外,有一個善意的‘你’在那裡。
我看到涂阿姨在老化過程中,努力維持獨立,卻因此感受到壓力與內疚,害怕依賴會拖累女兒。
透過拋錨三步法,她穩定了情緒,也開始接納自己的需求,釋放了內心壓力。
當她學會相信自己還有能做的事,並相信外在有善意的協助,這不僅釋放了壓力,更讓生活重新充滿了希望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