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做紀錄的書是30部,實際上讀的書量肯定比較多,雖然別人總說不要計較讀的本書,但對我來說那就像一個里程碑,至少讓我知道我在不管是唸書或是工作之餘拿榨出的時間,為自己喜歡的事投入了多少。
24年是一個身份轉換年,正式從研究所畢業二度回到職場。前幾天,小我一兩屆的學弟才剛密我,問說當我學分修完時的這段時間都在做什麼,我透過限動回顧人生,老實說,在七月畢業口考之前的人生除了寫論文、讀文獻,剩下的時間就是用來看、買漫畫作為消遣。雖然總會特別有幾天壓力很大(那通常是跟教授開完會的後遺症),但其餘日子都過得很是滋潤,確實,在與其他同儕相比之下我的運氣算是相當好了(關於行政上、與教師相處等問題)。
因此,一月逛國際書展的同時,也把握了機會跟幾名受訪者約好,順勢完成了數場訪談。這之後,時間就快轉到五月拍了一些畢業照。七月初大抵確定會在暑假完成畢業口試後,面臨到是不是要再北上求職。
但大概就像村上《城與不確定的牆》中的主角「我」,大概知道自己要幹嘛,只是那個答案缺乏強大的誘因浮出檯面。隨著自我設定的無形期限靠近,比起活得如像表面上的功成名就,我認為自己比較適合生處在適合我的環境過著舒服的日子。畢竟一生也不知道會活到多久(可以的話我是很想活到八九十歲),在還有感覺的時候讓自己每天都快樂及幸福,這會更是我想追求的生活。所以我放下進入正式的出版體系見世面的機會,繼續留在台南,透過旁敲側擊的形式繼續學習下去(起碼遭遇社會鐵拳時我能回到舒服的家)。或者也可以說,這是一種潛意識的行為以抵抗南北不同形式匯聚的文化資源及群體,我想要在有退路的情況下去體驗、感受南化的出版風貌。
八月馬不停蹄像是個無情工作機器人,先行支援以前工作書店的活動;月底瘋狂修稿還衝去教授家做最後校正、簽名、送出拿到畢業證書;緊接在台南舉辦的文博會案子,進入九月開始在書店工作。回到以前待過的工作環境,有些人會感到驚訝。
我認為,上次在書店的時間待得匆促,一下子回學校讀書,這次回來,更像是除了謀生外想要獲得無形的人脈、經驗,並根據這間店的運作規模更進一步瞭解至少有跟這間店有生意往來的單位是基於什麼目的消費,台南人買書、聽講座的動機是為了什麼(當你知道北部單位希望在南部的店內使用accupass一點也不實用時,就可以略略感受到,針對文化上的消費習慣與資訊取得果然還是有取徑上的差異時,就不該因為同樣一位講者在某地區聽眾很多,在台南卻寥寥可數時而感到挫敗)。
實際上,也因為書城同事先前都已認識,在計劃發想與推動時,順利舉辦了數場書店小店長體驗活動、覆面書陳列,錄了一場三者podcast。
十月中可以說有點峰迴路轉,先前受前主管建議將論文投稿給其他出版社,試圖出版,最後雖然沒有獲得實體出版的青睞,但倒也開始接了出版社的專案行銷,這對我來說是很珍貴的工作機會。一來是該社的出版選品一直都是我很喜歡的閱讀路線,二來透過與夥伴溝通,逐漸瞭解編輯與作者與行銷之間的資訊交流是如何進行。你知道,讀過再多以出版為題的工作經驗談,都比不過自己投身成為當中一員。
即使是想望,也不是每次都像《重版出來》憑靠熱情就能將工作做到完美,過程當然還是有幾個小鐵拳讓我做起來感到卡頓,容易杞人憂天的性格更會擔心夥伴是不是會就此對我評價降低,在這些瑣碎的雜緒阻礙自己之前,想著不要超過約定期限身體就會自主地動起來了。
十一月身體又再次業力爆發開始漫長一個月的治療,生產力已經不高的人,直接懸崖式下跌谷底,遲遲到十二月中結束療程至今才回到正常人生活,月初還是很開心能夠北上快閃到遠流聽明年度的上半年報品計畫,有點又偷偷進入了巨大出版場域的興奮感(畢竟參加的多半是網路通路)。
整體來說,不在台北活動始終是無形的刺隱約刺動著我。看著讀書會、諸多行銷、新書分享會、與出版有關題材的講座都在北部舉辦,自己就像被堵在看不見的牆外圍,甚至就連前半年寫論文時,要取得沒有電子化的文獻也得親自到國家圖書館等調閱。這當然永遠都會是生活在南部現實層面的最大問題,也是自己做的取捨,因此,藉由社群拉近與愛書者、出版社的資訊交流這點確實我是深深受惠其中一人。
不管是線上有人積極分享讀書心得、出版社積極分享新書資訊、異見者對出版議題的論述發表,還是線下來店裡買書、問書的人,基本上一整天除了吃睡洗澡以外的時間,我都跟書緊緊生活在一起。只要好好吃飯,健康活著,明年、後年、大後年這樣的日子都還會持續下去,而我仍會透過不同身份在出版產業學習,我想光是願意投身研究就足以證明。
就這麼剛好,剛剛確認,我的論文終於被放上碩博論文網了:https://hdl.handle.net/11296/apwv85
針對內容歡迎來信指教、有任何異業合作或有趣的點子也可以一起來討論:huliou0911@gmail.com
接下來,還是會繼續讀想讀的書,持續學習,也希望讀到這篇文章的你無論是在什麼狀態都要保持身體健康,這是世間上無論什麼都比不過,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