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相信會點開這篇文章代表著你心中正在或曾經猶豫著是不是應該離開MA計畫,轉換跑道給自己一個機會到不同的產業、公司、職位去試試,就如同曾經的我一樣。想寫這篇文章的動機很單純,就是想以過來人的身分,分享自己在思考是否該卸下MA身分時考量的要素,給大家一個參考的方向,網路上有非常多的文章告訴新鮮人要怎麼樣申請MA,卻很少有文章分享為什麼想要/應該離開MA計畫? 如果決定離開了,應該要承擔及注意什麼? 如果你跟過去的我有著同樣的困惑,歡迎你繼續看下去,或許能給你點方向。
MA下單位的崗位通常是不可控的,好的單位帶你上天堂,不好的單位可能就...下地獄,以法金MA舉例,發配的單位可能是SME,也可能是Jumbo,單看公司當年缺什麼職位的人,但好不容易面試進來,最終的去處卻不是自己心中所向時,工作的動力多少被影響,願意投入的程度也會降低,這是人性,也是正常的事情,長期下來不僅專業累積的速度,會漸漸不及非常願意投入的人,工作的心情也會受影響。
在不離開原產業的情況下,發展性可粗暴地分兩種-(1)離開公司的發展性、(2)留在原公司的發展性
(1)想知道自己目前所在的公司在市場上是否有競爭力,從社群討論聲浪、同業打聽、Linkedin等各種管道都可以觀察到,也可以問問同事,離職的同仁/MA大多都去了哪些同業發展,這個不斷詢問、蒐集資料的過程中,你會漸漸發現目前自己待的公司,同業是怎麼看待的,對於在這間公司培養出來的人才專業度評價如何,就能大致推敲出自己公司的產業地位,同時也可以知道如果今天是自己要離開,可以有哪些選擇,如果發現這些選擇都不是你想要的下家,而你也不打算在原公司長期發展,那或許要想想你還想待在這間公司多久,要從這裡累積帶走哪些經歷才可以離你最想走到的下家更進一步。
(2)想知道未來在公司的發展性,可以簡單從一個小觀察練習,你可以試著留意在現在的職場是不是有你想要成為的人? 有沒有欣賞的主管或同事,例如:欣賞主管的領導風格、同事的專業…等,如果你發現這裡完全沒半個role model是你未來嚮往成為的樣子,那或許要思考是否要在這間公司長期發展,如果很幸運地在原公司找到了心中的role model,也別忘了搭配role model的背景、待在該公司的時間長短去輔助判斷,因為他的過去成就了現在的他,是不是這間公司的功勞,得從其他蛛絲馬跡去進一步分析,也可以直接和他本人約吃個飯聊聊職涯也是個不錯的方法。
公司文化是由公司內部的每一個人共同打造的,有的公司喜歡創造內鬥文化、特別追求團體精神,也有公司偏好用軍事化管理的方式,上司甚至會直接用三字經斥責下屬,除了公司領導的方式以外,公司的人的組成也很重要,有的公司大多數的人都特別喜歡八卦,每天大家的樂趣就是以討論謠言、他人的私生活為樂,各種文化都有,但文化本身沒有對錯,物以類聚,習性相同的人終會聚在一起,可是我們有選擇文化的權力,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想不想繼續待在這樣的環境裡發展。
先說結論,對現在的我來說-生活>工作,如果用比例來看工作與生活之於我的重要度,大約是6:4,在開始當社畜之前,我原本以為我的比例可以是3:7或2:8,因為我很急於在工作上得到成就,然而在工作後,我更認識自己了,我也更加知道真正適合自己的比例是多少。當時的我是個ARM,經常需要假日無償加班,配案方式是由主管決定,有時好不容易完成一個又急又大的案子,主管又在塞了另一個又急又大的案子給你,不僅連喘息的時間都沒有,連好好消化案子的時間也被壓縮,我喜歡這份工作的內容,但工作的方式與時間長度卻逐漸消磨我的熱情,而我的生活也被影響,假日變得不再像假日,原本假日想要多花時間在興趣上,但因為平日的工作太過勞累,導致假日我只想睡到自然醒,變相的在償還公司的勞碌債,在持續一年多這樣的生活,我才逐漸找到自己心中真正的人生優先順序,以及合適的工作/生活比重。不過剛轉換職場時,在不熟悉業務的情況下,比重一定會有短期的失衡,工作比重暫時拉高,也算是很正常的狀況。
在MA期間,我總會不斷問我自己到底想要成為的樣子是什麼? 這間公司有誰是我的role model嗎? 我想待在這樣的公司文化下長期發展嗎?在這裡發展,我最後會是發展成什麼樣子? 我離開這間公司,卸下MA光環,在市場上剩下多少價值? 這些問題不斷在我腦海裡出現,坦白說有些問題是我決定離開時還沒有想清楚的,當時的我只確定(1)這間公司,在同樣崗位上的同事沒有人是我的role model、(2)多數從這間公司離開後可以去的下家通常是這個產業的Tier 2,並非我想要的、(3)我不欣賞原公司的企業文化,太多人喜歡彼此重傷,管理層卻不介入處理,而且升遷彼此鬥爭的很嚴重、(4)剛培訓結束的MA的市場價值並不高,從多數學長姐離開後下家的薪水可以得知,能夠談判的籌碼也不多(如:工作經驗、人脈、專案經歷等),大多都低於目前MA的薪水。至於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當時的我只大致確定自己想成為一個非常專業的法金RM或CA,但當時我所待的部門的人明顯不是如此,是為了過案而不惜呼弄審查,為了賺取利潤而罔顧風險控管的組織,反而是真正到了下家,遇見許多自己真的敬佩的同事、主管後,才漸漸明確找到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我逐漸修正我對生活還有工作的期待,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方向,我發現我是需要更多休息、投入更多在生活的人,如果沒有夠多的生活時間,這份工作我會很難堅持,也做不長久。工作的過程中,我也體悟到成就不能急於一時,這不是三五年就可以達成的,累積專業所需要的時間超過我的想像,因此對我來說有個能保有適度生活、能給我足夠多的時間從各種案子累積經驗,以及能提供專業知識/技術學習資源及環境給員工的職場才更適合我,薪水固然重要,但卻不是不到30歲的我應該要放在第一順位的,我不該被薪水綁架,而放棄追求、探索更好的職場,去一個聚集著更多role model的地方去學習、累積實力。
很多人會覺得你是不是瘋了,不知惜福放棄對這個年紀而言這麼好的薪水與發展機會,這些言語多少會影響到自己的心情,讓人自我懷疑,因為離職的風險是自已在承擔的,我們是風險接受者,未來會不會更好都是未知的,而為了不讓自己迷失在這些言語當中,上面提到的"發展性"、"公司文化"、"想要的生活"、"想成為的人"才更需要想的透徹一些,才不會輕易被他人左右。另一種要承擔的目光是提離職到真正離職日當天,你會被非常多人關切,這些友善、不友善的目光,以及和上司間的微尷尬瞬間都是你要承擔的。
在培訓期間輪調過的單位,某種程度上都是未來MA會需要對接的窗口,公司讓MA去輪調這些單位除了提升MA對公司整體的了解、提升專業,也同時希望MA能擔任不同部門間的潤滑劑(aka夾心餅乾),隨然離職後可以繼續與同事保持聯繫,但是這些公司內部能讓你方便說話、方便做事的網絡卻是你無法帶去下家的,此外在下家也需要重新建立個人的品牌、名聲。
我衷心建議不要在正式離職前和公司內的任何一個人說你的下家,因為在還沒報到之前,所有事情都是未知數,都有可能變動,跟太多人說你要去哪裡,或忍不住在離職前就分享為什麼想走的原因都不太好,因為話從一個人散佈到一百個人的過程中,有很多真相會被扭曲,傳到他人耳裡的或許根本早已不是你的原話,反而可能會對自己造成傷害。
好好和原公司協調一個雙方都可接受的離職時間吧,當初來到這間公司也是得謝謝公司願意給機會,留點彈性好好把事情交接完再離開,才不會讓原公司有說嘴的空間,有時圈子很小,說不定會傳到下家,或是人資照會時會有所影響。
以上簡單分享我離開時的一些體悟與思考,有其他想法的人都歡迎交流分享,希望能為正在思考或曾經思考過的人提供一些方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