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下出版的《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第2章有一個標題:
爸媽的睡眠剝奪困境,也與安全感有關
第一行就寫:
所以,我們來聊聊睡眠與信任。以及你身為父母,可以如何利用信任來解決那些固執難纏的睡眠問題。
作者艾斯特.沃西基Esther Wojcicki只用了兩頁(這絕對是上乘媒體表達功力),就淺顯易懂、非常有說服力地將我在臨床工作現場想要傳達給父母照顧者的心法鋪陳出來:
我直覺地信任女兒,但我理解對某些父母來說,要信任孩子、養成孩子的信心,並不容易。他們投射在孩子身上的常常是恐懼。他們覺得孩子會害怕一個人睡,需要爸爸媽媽陪,不可能自己克服。小孩子為什麼會怕自己睡?其實就是來自於父母的這種觀念。
我不是要譴責誰,只是想解釋我們的觀念會如何影響孩子。很多父母的行為其實出自於自己的不安或疑惑:孩子難道不需要他們嗎?如果不需要,那他們還算什麼父母?你在這本書裡從頭到尾都會聽到我大聲疾呼同一個概念:你會希望孩子是想和你作伴,而不是需要有你作伴。這種緊張關係最早出現的地方就是睡眠。你的孩子有能力也可以自己睡,只要你相信他們做得到,並且教導他們方法。床可以是孩子的庇護所,而不是可怕的地方。只要有機會,孩子其實會學習自我安撫,也許是.....,或是.....,或是......
這一段讓我聯想到電影《Nanny McPhee》魔法保姆麥克菲 (2005)回應想趕走保母的頑皮孩子們的一段台詞:“When you need me, but do not want me then I must stay. But when you want me but no longer need me, I have to go”-Nanny McPhee
當你們不要我,卻需要我時,我會在你們身邊;當你們想要我,卻不需要我時,我就會離開。
觀影當時一直很難區分need(需要)和want(想望)的我,將這句話像人面獅身像的謎語一般記在心裡,如今在沃西基老師的書裡面得到實際的例子和詮釋,希望有一天也能有屬於我自身經驗的貼切理解,屆時也能找到屬於我的語言來表達。
總之,雖然我們都知道安全感是生命第一年發展的重要礎石,但仿照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的句子:「什麼是時間,如果沒有人問我,我知道;如果有人問我,要我證明,我就一無所知。」同樣的,「什麼是安全感?」如果不是沃西基提出下面幾個問題,幫助我們檢視自身的「安全感」,檢視「信任」這個價值觀的實踐,我從來沒有發現自己對「安全感」的掌握,如此稀薄......有待成長。很棒的書,推薦給大家,也將書中提供給讀者的回顧成長的家庭20題自我檢視,節錄前五題與大家一起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