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卡拉創辦人程世嘉書籍「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分享

黃敬峰-avatar-img
發佈於AI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也可以用聽的了解 AI 喔


目錄

  1. AI 浪潮來襲:你我早已身在其中
  2. 他是誰?台灣 AI 領域的先知:程世嘉
  3. 別再追著 AI 跑!先找到你的核心價值
  4. 企業決勝新賽局:AI 如何助你一臂之力?
  5. AI 時代的生存法則:你不可或缺的軟實力
  6. AI 的雙面刃:那些我們必須面對的挑戰
  7. 擁抱 AI,掌握未來:你準備好了嗎?
  8. 跟著台灣新創 iKala 創辦人一起了解 AI

AI 浪潮來襲:你我早已身在其中

你有沒有想過,每次你在網路上購物,那些「猜你喜歡」的商品推薦,或是每次你用手機解鎖的人臉辨識功能,這些其實都是 AI 在背後默默運作的成果

別再以為 AI 是科幻電影裡的情節了,它早已悄悄地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成為我們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現在,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都無法忽視這股 AI 浪潮。我們正處在一個 AI 快速發展的時代,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各行各業。所以,別再猶豫了!是時候開始認識 AI、了解 AI,並思考如何讓 AI 成為你的助力了

他是誰?台灣 AI 領域的先知:程世嘉

說到台灣的 AI 發展,就不得不提一位重要的人物:程世嘉先生。他不僅是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碩士,更是一位在 AI 領域深耕多年的實踐者。

他所創立的 iKala(愛卡拉),大家可能或多或少都有聽過,這家公司正是運用 AI 技術,提供網紅雷達等行銷科技服務,幫助企業精準媒合網紅,提升行銷成效。iKala 在台灣的 AI 產業中可是占有一席之地呢!

raw-image


程世嘉先生將他多年的經驗和洞見,濃縮在他的著作《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中。

這本書可不是什麼艱澀難懂的技術手冊,而是用非常親民、溫暖的文字,引導我們思考在 AI 時代,我們該如何自處、如何與 AI 共存


他甚至在書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觀點:

「比起預測未來十年有什麼會改變,不如去思考未來十年,有什麼不會改變。」

這句話是不是很發人深省呢?


在 AI 快速變革的浪潮中,程世嘉先生提醒我們要回歸到人性的本質,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不會變的東西。

raw-image


別再追著 AI 跑!先找到你的核心價值

你可能會想:

「AI 技術日新月異,我是不是要趕快去學最新的程式語言、最新的技術?」

先別緊張!程世嘉先生在書中有提到:

「與其過早投入,不如先躺平一下。」

還有

「當風潮已經形成,就已經來不及跟上了。」

這可不是叫大家放棄學習,而是要我們先冷靜下來,思考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


想想看,在汽車剛發明的年代,難道每個人都要去學怎麼製造汽車嗎?

重點在於,我們要知道怎麼「使用」汽車,讓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

同樣的道理,在 AI 時代,我們應該思考的是:

我的產業、我的企業、我的職位,可以如何利用 AI 來提高效率、創造更大的價值

找到你的核心價值,再讓 AI 成為你的加分項,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企業決勝新賽局:AI 如何助你一臂之力?

對於企業來說,AI 的應用更是廣泛且深遠。

想想看,AI 可以幫你分析海量的數據,讓你更精準地掌握市場趨勢、了解客戶需求;也可以幫你優化生產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更可以幫你開發出更具創新性的產品和服務,讓你從競爭中脫穎而出。

舉個例子來說,AI 可以透過分析客戶的購買紀錄、瀏覽行為等等,描繪出更精準的客戶畫像,幫助企業針對不同的客群,提供更個人化的產品和服務。

這就像是一位超強的業務,能夠記住每一位客戶的喜好,並在對的時機推薦對的產品,成交率自然就大大提升啦!

raw-image


AI 時代的生存法則:你不可或缺的軟實力

AI 可以做很多事,但它終究只是一個工具。

真正能夠在 AI 時代脫穎而出的,是那些擁有 AI 無法取代能力的人。

這些能力是什麼呢?程世嘉先生在書中特別強調了幾項關鍵能力,像是批判性思考、創意思考、人際溝通,以及持續學習的能力。

AI 或許可以協助你分析資料,但它無法像人一樣,提出具有洞見的觀點

AI 可以模仿藝術家的風格創作,但它無法像人一樣,創作出充滿情感和溫度的作品

AI 可以 24 小時不間斷地工作,但它無法像人一樣,建立起真誠的人際關係

這些,才是我們在 AI 時代最珍貴的資產。

所以,別再擔心被 AI 取代了,專注於培養這些軟實力,你將成為 AI 時代的搶手人才!


AI 的雙面刃:那些我們必須面對的挑戰

當然,AI 的發展也並非全然都是美好的。就像任何科技一樣,AI 也是一把雙面刃,它可能帶來一些隱憂,例如:數據隱私的問題、演算法偏見的問題,甚至是失業的問題

想想看,當我們的各種數據都被 AI 掌握,會不會有隱私洩露的風險?

當 AI 的決策越來越多地影響我們的生活,如果演算法本身存在偏見,會不會造成不公平的結果?

這些都是我們必須正視並積極尋求解決方案的議題。

企業在導入 AI 時,應該要注重數據倫理,避免造成歧視;而個人則要持續學習,提升自身能力,以因應未來的工作型態變化。

raw-image


擁抱 AI,掌握未來:你準備好了嗎?

AI 時代的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既要看到 AI 帶來的無限可能,也要警惕它可能帶來的風險。程世嘉先生在書中不斷強調的「人性」和「溫度」,正是我們在 AI 時代保持競爭力的關鍵。

所以,別再害怕 AI 了!把它當作一個強大的工具,一個可以幫助你提升工作效率、創造更大價值的夥伴。積極學習 AI 相關知識,培養 AI 無法取代的能力,你就能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中屹立不搖。

AI 不是威脅,而是機遇。掌握 AI,就是掌握未來!
raw-image


持續學習不間斷:讓阿峰老師帶你走在AI最前線

AI的世界變化很快,阿峰老師會不斷更新最新的AI資訊和技巧,讓大家持續進步。如果你也想學習更多關於AI訊息,歡迎隨時與阿峰老師聯繫。阿峰老師會持續推出更多實用的教學內容,幫助大家在AI時代中,更加游刃有餘!


AI教學經歷

  • 企業組織:台灣理光、華碩電腦、南山人壽、新加坡商蝦娛樂電商、歐德傢俱、裕隆日產、順益集團、南都汽車集團(Toyota經銷商)、圖爾思生物科技。
  • 政府單位:行政院數位發展部、行政院勞動力發展署分署、經濟部能源署計畫專案管理辦公室、高雄市政府、高雄市社會局、高雄市文化局、國立美術館、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新竹市衛生局、嘉義縣政府、宜蘭縣工業會、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世新大學。
  • 其他組織:台北市東南扶輪社、台北市e東扶輪社、台北市東和扶輪社、台北市新北投扶輪社、新北市中和扶輪社、台中市豐原北區扶輪社、IMC桃園社。
  • 教學時數:超過500個小時。


聯繫阿峰老師


以下是這篇文章的參考資料:

  • 標題: 面對千變萬化的未來趨勢,如何看見「不變的事」?~《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凱宇和嘉玲的對談|【有聲書評】
  • 來源: 啟點文化
  • 連結: https://youtu.be/emJZ4PojVJY?si=0Js0FBsI8-4MqHBa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I 峰哥
46會員
143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阿峰老師,一位熱愛人工智慧並致力於把 AI 技術帶進日常生活的教育者。一直以來,我都相信教育不只是傳遞知識,而是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創造力,並培養他們的批判思考和實踐能力,讓每位學生都能在未來職場中脫穎而出。 我的教學理念是「學以致用」。「AI峰哥」的部落格,專門分享各種最新的 AI 新知與應用。
AI 峰哥的其他內容
2025/04/03
本集探討 Anthropic CEO Dario Amadei 對 AI 發展的洞見。Amadei 強調 AI 依循「規模化法則」快速進步,帶來醫療、科學突破等巨大機會,但也伴隨嚴峻風險,如 ASL 3 國安威脅、工作取代及中美科技角力。其創立 Anthropic 即以「安全至上」為核心。
Thumbnail
2025/04/03
本集探討 Anthropic CEO Dario Amadei 對 AI 發展的洞見。Amadei 強調 AI 依循「規模化法則」快速進步,帶來醫療、科學突破等巨大機會,但也伴隨嚴峻風險,如 ASL 3 國安威脅、工作取代及中美科技角力。其創立 Anthropic 即以「安全至上」為核心。
Thumbnail
2025/04/01
阿峰老師探討AI的雙面刃,引用《AI的底層真相》揭示勞動剝削、Deepfake、監控與演算法歧視等風險。同時分析中美科技角力下,中國傾國家之力發展AI的策略(教育扎根、技術突破、國家意志、應用落地)及其面臨的隱私與信任挑戰,並反思台灣的AI發展之路,強調以人為本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4/01
阿峰老師探討AI的雙面刃,引用《AI的底層真相》揭示勞動剝削、Deepfake、監控與演算法歧視等風險。同時分析中美科技角力下,中國傾國家之力發展AI的策略(教育扎根、技術突破、國家意志、應用落地)及其面臨的隱私與信任挑戰,並反思台灣的AI發展之路,強調以人為本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3/31
阿峰老師解析BBC報導,揭示中國發展AI的「國家隊」策略。其藉由早期STEM教學培養人才、DeepSeek等低成本高效技術、國家強力支持與「彎道超車」創新,全面推動AI融入社會。儘管成就顯著,但國際上對隱私和信任的疑慮仍是其重大挑戰。台灣應借鏡此經驗,思考自身發展路徑。
Thumbnail
2025/03/31
阿峰老師解析BBC報導,揭示中國發展AI的「國家隊」策略。其藉由早期STEM教學培養人才、DeepSeek等低成本高效技術、國家強力支持與「彎道超車」創新,全面推動AI融入社會。儘管成就顯著,但國際上對隱私和信任的疑慮仍是其重大挑戰。台灣應借鏡此經驗,思考自身發展路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AI 時代來了,工作方式正在快速變化。與其害怕被取代,不如練好基本功,成為能和 AI 共舞的人。 本文整理了 4/14 台北敏捷社群的分享,從思維轉型、技能練功,到新型團隊合作模式的實戰分享。一起來看看,如何在 AI 浪潮下,穩穩地跑得更遠!
Thumbnail
AI 時代來了,工作方式正在快速變化。與其害怕被取代,不如練好基本功,成為能和 AI 共舞的人。 本文整理了 4/14 台北敏捷社群的分享,從思維轉型、技能練功,到新型團隊合作模式的實戰分享。一起來看看,如何在 AI 浪潮下,穩穩地跑得更遠!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AI快速發展的時代,個人如何持續學習,提升價值,不被時代淘汰,以母雞不停下蛋的比喻,闡述在職場中持續進步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AI快速發展的時代,個人如何持續學習,提升價值,不被時代淘汰,以母雞不停下蛋的比喻,闡述在職場中持續進步的重要性。
Thumbnail
由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與CIO蔡祈岩所撰洗「AI的它時代,台灣企業的大機遇」的讀書心得,關於企業AI轉型,提出了包括 AI 資訊架構調整、發展企業專屬模型等關鍵策略。文章最後探討了AI與人類智慧的本質區別,指出自我意識和目的性思考是人類獨有的特質,暗示在AI時代,人類更需要重視自身的存在意義和價值
Thumbnail
由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與CIO蔡祈岩所撰洗「AI的它時代,台灣企業的大機遇」的讀書心得,關於企業AI轉型,提出了包括 AI 資訊架構調整、發展企業專屬模型等關鍵策略。文章最後探討了AI與人類智慧的本質區別,指出自我意識和目的性思考是人類獨有的特質,暗示在AI時代,人類更需要重視自身的存在意義和價值
Thumbnail
探討程世嘉在《A 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中的核心觀點,強調在 A I 時代「躺平」的策略意義及思考「不變」的重要性。揭示如何在 A I 浪潮中找到定位,培養批判性思考、創意思考等關鍵能力,以因應未來的挑戰與機遇。
Thumbnail
探討程世嘉在《A 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中的核心觀點,強調在 A I 時代「躺平」的策略意義及思考「不變」的重要性。揭示如何在 A I 浪潮中找到定位,培養批判性思考、創意思考等關鍵能力,以因應未來的挑戰與機遇。
Thumbnail
在思考未來發展時,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認為,除了變化外,更應關注未來十年內不會改變的原則。 探討AI的影響、人才的M型化以及重要的思維方式,包括培養獨立與批判性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以面對即將到來的挑戰。 對當前環境變化的反思,及如何成為心態開放的雜學者,提供策略幫助個人在數位時代中保持成長和適應力。
Thumbnail
在思考未來發展時,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認為,除了變化外,更應關注未來十年內不會改變的原則。 探討AI的影響、人才的M型化以及重要的思維方式,包括培養獨立與批判性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以面對即將到來的挑戰。 對當前環境變化的反思,及如何成為心態開放的雜學者,提供策略幫助個人在數位時代中保持成長和適應力。
Thumbnail
反覆咀嚼的過程,時時得提醒自己縮小自我、放低身段、自信的謙虛。商業之道,從來詭譎,唯有看透本質,拉高層次,洞察真相,掌握全局,才有可能持續往前;而這個過程,因為趨勢變革快速,關注改變的,更要關注不變的,唯有底層邏輯掌握,聚焦自我定位,拿捏精準方向,心定,持續,悲觀與樂觀平衡,隨時破圈,成就他人更能成
Thumbnail
反覆咀嚼的過程,時時得提醒自己縮小自我、放低身段、自信的謙虛。商業之道,從來詭譎,唯有看透本質,拉高層次,洞察真相,掌握全局,才有可能持續往前;而這個過程,因為趨勢變革快速,關注改變的,更要關注不變的,唯有底層邏輯掌握,聚焦自我定位,拿捏精準方向,心定,持續,悲觀與樂觀平衡,隨時破圈,成就他人更能成
Thumbnail
阿崴閱讀-定位 Positioning 這是一個充滿變化與不確定的時代,變化往往來的又急又快,但年紀一樣增長,如何不時的思考學習,保持自我的價值或競爭,才是長久的生存之道,要先活下來,就會有機會。個人是這樣,企業也是,或許這波疫情退去,會有更多的變化與改變!
Thumbnail
阿崴閱讀-定位 Positioning 這是一個充滿變化與不確定的時代,變化往往來的又急又快,但年紀一樣增長,如何不時的思考學習,保持自我的價值或競爭,才是長久的生存之道,要先活下來,就會有機會。個人是這樣,企業也是,或許這波疫情退去,會有更多的變化與改變!
Thumbnail
2005 年,是 AI 技術的分界點。那一年,美國國防部 DARPA 的無人車比賽在舉辦第二年後,終於有人成功讓無人車穿越兩百多公里的沙漠,抵達終點,也讓大家看到 AI 走出學術、進入商用的可能。也是在同一年,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Sega)在史丹佛大學踏入 AI 領域,如今,愛卡
Thumbnail
2005 年,是 AI 技術的分界點。那一年,美國國防部 DARPA 的無人車比賽在舉辦第二年後,終於有人成功讓無人車穿越兩百多公里的沙漠,抵達終點,也讓大家看到 AI 走出學術、進入商用的可能。也是在同一年,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Sega)在史丹佛大學踏入 AI 領域,如今,愛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