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骨幹是我所謂「習慣的四階段模型」——(問題階段)提示、渴望、(解決方案階段)回應、獎賞——以及從中演化而出的「行為改變四法則」。
結果關乎你得到什麼,過程關乎你做了什麼,身分認同則關乎你相信什麼。
要確保習慣可以長期為你帶來滿足感,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選擇符合你性格與能力的行為。在對自己來說輕而易舉的事情上努力就對了。
所謂欲望,就是當下狀態與未來想要有的狀態之間的差距。
快樂就是無欲無求:當你觀察到一個提示,卻沒有產生改變自身狀態的欲望,那你就是滿足於當下的處境。快樂並非關乎獲得愉悅感(也就是喜悅或滿足),而是關乎欲望的不存在。當你沒有強烈的渴望想要獲得不同的感覺,快樂就會到來。快樂就是你不再想要改變自身狀態時,所進入的狀態。
平靜就是不把觀察結果變成問題:任何行為的第一步都是觀察。你注意到一個提示、一些資訊、一個事件,如果沒有因此採取行動的欲望,就能感覺平靜。
渴望就是想要修正。觀察而沒有渴望,就是明白自己不需要修正任何事。你的欲望沒有氾濫,你並不渴求改變現狀。你的心智沒有製造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你只是觀察著、存在著。
全書重點整理於第17章末的表格(P242),圓神官網也提供了書中提到的「五種有效建立好習慣技巧範本」以及「《原子習慣》商業與教養運用手冊」等免費下載資源。
內容紮實且結構清晰,〈附錄〉部分也頗具啟發性,其核心概念基於認知行為科學,簡而言之,就是「操作制約」:透過「增強」來建立好習慣;透過「懲罰」來戒除壞習慣。
這本書適合作為入門讀物,若想進一步探索,可參考其他相關著作,例如《如何讓人聽你的》提到的「啟動身分認同與能動性」,《儀式效應》探討的「習慣自動化,儀式則賦予生命和意義」,以及《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中論述「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的分析。由此可見,關於「習慣」的細節與影響,遠非表面看來那般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