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青少年》這本書深入探討了青少年自殺的議題,分析了其成因、影響,以及預防策略。本書不僅揭示了這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更提供了實際的解決方案,旨在喚起社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視。以下是一些重點內容,希望能幫助讀者更深入地了解青少年自殺的議題。
青少年自殺的現況與趨勢
- 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 青少年自殺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 [1]。
- 香港的青少年自殺情況: 在過去數十年,香港的青少年自殺率一直偏高 [2, 3]。2016 年 3 月,香港在 9 天內有 7 名 11-22 歲的青少年自殺死亡 [1]。2015 年 9 月至 2017 年 4 月,共有 66 名青少年因自殺身亡 [3]。
- 自殺個案分析: 在 2015-16 學年,有超過四分之一 (28%) 的學生自殺個案是中三或以下年齡的學生。 而在上學年 (2015-16), 大學生佔大多數, 差不多近八成 (78%) [1].
- 媒體報導與事實不符: 媒體報導的內容往往與事實不符,例如過度強調學業壓力 [4]。
青少年自殺的成因
- 多重因素的影響: 青少年自殺並非單一原因造成,而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
- 學業壓力 [3, 4]
- 情緒問題 [3, 4]
- 人際關係問題 [3, 4]
- 家庭問題 [3]
- 心理疾病 [3]
- 模仿行為(Copy Cat) [5]
- 潛在風險因素: 書中提到了一些青少年自殺的潛在風險因素,例如:
- 童年時遭受虐待 [5]
- 家庭中有精神病史 [5]
- 經歷失落、失敗、失業等 [5]
- 濫用藥物或酒精 [5]
- 加入黑社會或有管教問題 [5]
預防青少年自殺的策略
- 學校的角色: 學校是預防青少年自殺的重要場所,可以提供心理健康支持 [6]。
- 建立三級預防模式: 包括第一層:訓練老師和學生心理健康;第二層:篩選出高危學生並提供心理輔導;第三層:處理危機事件,避免衝擊擴大 [6-8].
-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應加強心理健康課程和情緒管理教育,教導學生認識和處理情緒 [9, 10].
- 建立學生的自尊感: 老師和教授可以透過不同途徑建立學生的自尊感,包括安全感、獨特感、歸屬感、能力感和方向感 [11, 12].
- 創建快樂的校園: 建立一個關愛學生的校園環境,讓學生感到自己是生命的一部分 [13].
- 家庭的角色: 家庭應給予青少年支持和關愛,並留意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 [3].
- 與孩子溝通: 家長要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擾。
- 提供支持: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要給予支持和鼓勵。
- 社會的支持: 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為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支持 [14].
- 提升對青少年自殺的認識: 社會各界應加強對青少年自殺的認識,共同預防自殺事件的發生。
- 提供心理諮詢服務: 為青少年提供可及的心理諮詢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
- 生命教育: 通過生命教育,讓青少年認識生命的價值,學習如何應對困難 [15, 16].
自殺個案的啟示
- 自殺的原因: 自殺的原因可以簡單歸納為: 嚴重的的情緒困擾,想要脫離痛苦,以及一種溝通的方式 [17].
- 自殺的徵兆: 要留意青少年出現的自殺徵兆,並及時提供幫助。
- 自殺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帶來更多的問題和痛苦 [15].
總結
《自殺青少年》這本書揭示了青少年自殺的複雜性和嚴重性。透過了解自殺的成因和預防策略,我們可以共同努力,為青少年創造一個更健康、更安全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