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為什麼需要下條件?因為大海撈針很累,資訊清楚才能快速找人,縮短招募時程。
舉例來說,要找機構工程師(業界俗稱ME)的硬體人才,我們會在希望職類中,勾選機構工程師,要找Java工程師的軟體人才,便勾選軟體工程師,頂多關鍵字再下個Java之類。
然而,這樣就算是精準下條件嗎?恐怕你完成後按搜尋,將看到一堆機構工程師,但他們的產品和產業未必是你要的,又或者發現滿坑滿谷看似懂Java的工程師,但有些人其實真正的專長並非Java,反而可能為C語言或Go或.Net。
不論ME、Java、亦或其他職缺,筆者在實際執行招募時,人力銀行絕對會下多重條件+更深層的關鍵字去搜獵,才有辦法精準撈到,也可省去不少看過多無效名單時間;類似AI圖像生成,你給它愈清楚的指令,它才能給你愈具體的回饋。
所以招募高手便如同拔刀出手比別人快,可能你花一小時才看完這個崗位的當天履歷,他5~10分鐘就搞定,還能馬上開始約面試、看下一個需求,且撈到的人都比你精準異常,這才是招募級別差異所在;甚至單看履歷即知道對方市場薪資水平、專業技術能力高低,而不被公司、年資等迷惑。
總歸來說,要達到快速拔刀階段都是要練的,方向也得正確,才不至於進誤區,可惜台灣業界目前重視TA(Talent Acquisition)的公司實在……不多XD,除非外商或系統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