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念佛三昧論 全文 ~ 清 ‧ 彭際清 著
華嚴念佛三昧論 講記 ~ 黃念祖 述
~ 黃念祖 講述
【一 念佛法身直指眾生自性者。】
【講】念佛法身直指眾生自性,是什麼呢?
【吾人固有之性。湛寂光明。徧周塵剎。】
【講】每一個人本有的性 (固有即本有),很堅固、不生不滅,不會什麼時候沒有。此本性「湛寂光明,徧周塵剎」。寂:寂淨,而且用「湛」字形容,清湛極了。寂是寂淨,湛寂指一點灰塵、一點渣子、一點污垢都沒有。本性就是這麼樣的湛寂光明。而且是徧周塵剎,塵塵剎剎無量無邊的世界。現在可以知道,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員,太陽系是銀河的一員。再往上不知多少銀河系、星雲。再大是什麼?還不知道,無量無邊。有的天體的光到我們這裏要多少億年,以光的速度到我們這裏還要萬萬年,這個世界有多遠。這還是肉眼的世界,科學所了達的。實際上是遠遠超過科學的水平。科學所能知道的就是這一小塊,雖然說比從前的一小塊大多了,但還是一小塊。自己的自性是湛寂光明,而且是徧周塵塵剎剎。現在科學所不能及的地方,以及將來也不能及的地方,可是你的自性都徧達該處,都包括在內了。
【諸佛別無所證。全證眾生自性耳。】
【講】諸佛成了佛、證了佛。「信解行證」,開始要信,信了之後如實的解,解了之後就實行,行了之後,最後是證。諸佛證什麼?別無所證,全是證的「眾生的自性」。佛所證實到的是什麼?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本有的本性。在座的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本性。佛證的是什麼?成了佛,證了最高的境界,是什麼?就是眾生每一個的本性。底下引《華嚴》。
【如來出現品云。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
【講】諸大菩薩你要知道你們的自心,自心之中,念念之中,在你心念之中,有佛成功了。
【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
【講】諸佛如來就不離眾生之心,而成佛呀。
【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如是。】
【講】每一個人有自心,一切眾生也都是如此。
【悉有如來成等正覺。廣大周徧。無處不有。不離不斷。無有休息。】
【講】每一個人心中,都有無窮無盡的佛,隨時隨時在那裏成佛。而且此心廣大周徧,無處不有,永遠是不離不斷、無有休息。( 此為第一段,下第二段,就是釋迦牟尼佛成佛時,看見星星,大覺大悟,成佛了。)
【又云。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不能證得。】
【講】沒有一個眾生沒有如來的智慧。「具有」,表示已經有了。在座的人,每一個人,承認這句話嗎?這是佛說的,佛成佛時所證明的。成佛就是證實到這一點 ─ 每一個人都有如來的智慧。所以我們要大精進,要大慚愧,我們有如來的智慧,可是我們就墮落成這個樣了,這是事實。
但是我們要懂,我們並不是很難,只要把這些虛妄都去掉,恢復本有就是了。不是變個什麼、得到什麼、修成個什麼。氣功是講究從頭上出了個小人 (元神),小人再修,又再出個小人。佛法不如此,此為心外取法,佛就不是這樣。眾生有佛一樣的智慧,但就是因有妄想、有顛倒執著。想的都是錯的,還執著,還把錯的抓住不放,這不好辦了,所以不能證得。
【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講】就是這樣。這一段十分殊勝。這一段論文,十方諸佛都放光;一切佛世界都天雨妙花;一切魔宮都震動,就像我們地球發生了唐山大地震,九級,魔宮都倒塌,魔王都昏倒在地。不可思議。
所以,一切神通,現在的奇異功能,均無法相比,神通太渺小了。阿羅漢的神通,能把太陽和月亮換個位。阿羅漢還是小神通,菩薩神通更大。「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佛神通。能直指凡夫的心,讓凡夫見了自己的本性,就成佛,這是佛的神通。佛現大神通,直指:念法身佛,念的就是自己的自性。這和淨土宗是結合的,《觀經》的話:「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在解放前夕,江西有個比丘尼,逝世之後火化,頂骨不壞,上面有四個字:「心作心是」。圓徹法師已經有了此拓片。此為很殊勝的事。
「心作心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現在念佛,就是「是心作佛」,你作佛這個心就是佛。此就與彭二林完全一致了。實際說,夏老師說,《華嚴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三部經是一部經。《華嚴經》是大本,《無量壽經》是中本,《阿彌陀經》是小本,三本是一部經。
《彌陀疏鈔》也是一上來就說:「靈明洞徹。湛寂常恒。」非常明,是靈明。非常徹,是洞徹。非常寂,是湛寂。恒就是常,又用常來形容恒,絕對的恒。「非濁非清。無背無向。」沒有清濁之分,也沒有向背之別。「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這個真體,不可思議的,就是每一位的自性。所以《彌陀疏鈔》、《觀經》的宗旨和此論是一樣的。這是「根本」:「體」和「本」。
彭二林居士是造詣很深的居士,很稀有,其論非常透徹,斬釘截鐵,不允許你模棱兩可。我們知道念佛有四種。「念佛法身」此處指實相念佛,法身就是實相。念佛法身是直指眾生自性。什麼叫念佛法身?不是要念一個什麼咒,或一個什麼;就是告訴你眾生自己的本性,你要是認識你的本性,你就是見到了佛的法身。念念不離自性,就是念佛法身。這就是直指:直接、究竟、最殊勝的成就。所謂成佛,就是成的這個。「諸佛別無所證」,諸佛證得什麼?另外沒有什麼證的,「全證眾生自性」,他所證的全部就是眾生自性。此說直接了當,斬釘截鐵。佛證得什麼?別的沒有,就是在座每一個人的本性。佛證,就是證這個,成就這個。
自性是湛寂光明。清湛極了,一點塵渣都沒有,清淨極了。光明無量,徧周塵剎,此光明徧周一切剎土,一切虛空、世界,這也就是我們的本性。所以,為什麼說我們眾生是迷呢?就是迷了這個本性。自己有了這個本性,不能認識,迷了這個本性,這就是迷。覺悟了,證到了,就是佛。所以這個事情就是這麼簡單明瞭。一切法門,就都是為這一件事。底下引據經文來做證明,說這些話是根據聖言量,是佛說的,是諸大菩薩說的,這就有根有據了,就可以為人演說了,可以告訴別人了。把自己個人的見解隨便拿來和人談,時下很多人有此毛病,這是謗法。
引了《華嚴》兩段,一段是《 如來出現品》,「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一切大菩薩,應當知道你們自己的心,佛教導菩薩第一句話,就是此話。今天在座諸位也是菩薩摩訶薩,應當怎麼樣呢?應當「知自心」。自心之中,念念之中,常有佛成正覺。諸佛菩薩在哪成正覺?就在眾生的心念之中。我們不知道,所以是凡夫在迷。
何以故?因為「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一切如來,都是不離這個心成正覺。佛的成就,就是知自心,如自心,證自心。當時華嚴會上諸菩薩摩訶薩的心是如此,「一切眾生心亦如是」,那就包括今天在座的人了,每一個人都包括在內了。一切眾生心,都是這樣,「悉有如來成等正覺」。在你心念之中,都有如來在心念之中成佛、成就正覺。你的心是「廣大周徧,無處不有,不離不斷,無有休息」。我們的自心,沒有斷滅,沒有停止的時候,在念念中常有諸佛成正覺。這是在華嚴會上,釋迦牟尼佛教導諸大菩薩的。當時說《華嚴》的時候,稱為毘盧遮那佛,稱為盧舍那佛,就是釋迦牟尼佛。
另一段話也是我常常引的,「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沒有一個眾生沒有如來的智慧、德相。大家聽到點奇異的功能,就羨慕的不得了。我修了多少年,還沒有什麼,他一下就有神通,很奇異,很羨慕他。其實這算什麼!咱們每一個人,本來就有如來全部的智慧,如來的全部的功德。什麼奇異的功能,九牛一毛,可以忽略不計。
我們既有與佛一樣的智慧、一樣的德相,為什麼不顯現呢?為什麼還在迷呢?為什麼還勝不過煩惱?煩惱來了,例如有個老居士與街坊鬧氣,後來得病種種,煩惱還是勝不過。為什麼呢?現指出這個原因:「但以妄想顛倒執著,不能證得。」有妄想,就顛倒,你就錯了,不知道是非。執著:碰到什麼事就抓住了,粘著。這是我的親人,那是我的仇人,我所討厭的人,我怎麼也不讓他好,執著得非常厲害,不能平等。那麼,就不能證得,就不能顯現。「若離妄想」,離開了妄想,一切智、自然的智慧、沒有障礙的智慧,就現前。事情就是這樣。此為前次所講,很重要,所以今天再重複一次。
上次我說,說這段話時,十方諸佛都歡喜、放光,一切天女都散花,魔宮都震動,因為此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最殊勝的一件大事。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就是大事因緣。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就是佛的知見。這不是眾生的知見,也不是任何學者的知見,也不是任何宗教教主的知見,他們都沒有。佛的知見,最平等,一切眾生本來具足,但是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問題就這麼一點點。到這裏大家自然會問:「這個妄想執著,我們怎麼去啊?」問題矛盾在這、焦點在這。我們跟佛一樣,但是現在不能證得,不能證得就是為了妄想執著,這個妄想我們怎麼去啊?
【云何離于妄想。】
【講】怎麼離妄想呢?底下的話,大家要注意,就是彭居士極殊勝之言,是淨土宗登峰造極的話,也是禪宗登峰造極的話,也是密宗登峰造極的話。從密宗看,今天能聽到這個話,等於毘盧遮那如來,給大家做大圓滿灌頂。
怎麼去這個妄想?
【須知一切眾生顛倒執著。全是諸佛法身。何以故。】
【講】此話易懂,但其意十分難懂。顛倒執著是什麼?就是諸佛的法身。你不知道這個,因此,顛倒執著就把你妨礙了,不能證得佛的智慧;你認識了這點,那成佛就是時間問題了,時間也是虛妄。
至於何以顛倒執著,就是佛的法身?因為:
【顛倒執著常自寂滅故。】
【講】這些顛倒,其常恒的本身就是寂滅 (涅槃就叫寂滅)。妄想,大家想一想,我這一念妄想從哪來?你能找得著妄想的來處嗎?從哪來?你說我聽聽。從外面來的?從裏面來的?從什麼地方來的?從美國來呢?從廣濟寺這出來的?從心裏頭出來?你心在哪?找個地方我看看。你說不出來。無所從來。
再看這一念妄想過去了,哪去了?它到哪去了?亦無所去,去處你也找不來。所以,一個妄想,就是一尊佛出現。如來啊,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這跟《楞嚴》的道理相通了。
《楞嚴》應該讀作「首楞嚴」,此三個字是專名詞,沒有翻譯,跟「般若」一樣,沒有翻譯。「首楞嚴」的意思是什麼?一切事究竟堅固。所以,《楞嚴》是經中之王,最難讀的一部經,最深入了。一切事究竟堅固,這個堅固,就是不生不滅,都是常恒的,離開生滅的,究竟的,是堅固的。一切事,就包括我們所謂的善事和惡事等等。《楞嚴》這個道理,跟這兒可以相通。
《圓覺經》:「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跟這裏也相通。你雖然顛倒執著,可是你本來成佛。因為,這裏說:顛倒執著也是佛的法身。而且《圓覺經》說:「淫怒癡,戒定慧具是梵行。」殺盜淫三毒,戒定慧三無漏業,它們平等啊。
所以《維摩詰經》指示不二法門。一切相不二,把這個體會了,就入不二法門了。一切顛倒執著,都是佛的法身。一切事都是佛的法身,所以「一切事究竟堅固」,你在這裏還有什麼分別對待?還有什麼叫「二」?當然入不二法門很難,但可以由此向不二法門趨近。若真正能夠信、承擔,就入不二法門了。
這個道理很難懂,引經據典,經上是這麼說的,但是怎麼去體會呢?密教大圓滿裏說:如我們在水上,拿個手指頭在水上寫字,在水上畫畫。( 大家回去拿個臉盆,可以試一試。) 臉盆中是水,譬如咱們的本心,清淨的心。你在水面上寫個字,就出了字形,這是事相。這個事相是水上畫出來的,就同水上生波一樣。波代表妄想,水代表本心。但是波不是另外一件東西,波就是水裏出來的,所以,波就是水。波不是水是什麼?雖有波之形相,但它就是「水」。所以,《資糧》 ( 註:即《淨土資糧》) 講這個講得很深入,大家可以參考。
但是,若是水很靜的時候,可以照見月亮及一些形相。水一亂動的時候,這會兒就什麼都不能反映了。但是,它還是水,不是別的。這一點,我們要知道,它還是水。有波,波就是水。波代表妄,水代表真,妄就是真,就是真,就是法身。在水上寫字,這說明什麼呢?隨處出生,隨處消滅。寫的時候,出一道,寫過之後,這一道就沒了。沒有形跡,只是淨水。
【于此信入。諸佛法身無處不現。】
【講】你要在這個地方能夠相信、能夠入門,那麼,諸佛的法身沒有一處不實現。所以,咱們有很多修四臂觀音法的,四臂觀音法大圓滿偈:「所見一切皆法身。」修這個法的人,今天聽見了此論,可以增加信心,與此論是一致的,看見所有這一切都是法身了。
禪宗有此話:青青竹葉,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的竹葉,一片一片的,那是什麼?不是什麼植物的葉子,都是佛的法身。一朵朵的黃花 ─ 菊花,都是般若,都是大智慧。所以,大居士龐婆說:「百草頭上祖師意。」各種草的頭上,都是祖師的心意。祖師的心意,都在百草的頭上。這些話都是同一鼻孔通氣的。這些是無上醍醐,但是,一個不小心,它就變成「毒藥」。既然都平等了,持戒跟犯戒平等了,那我就專犯戒吧!淫怒癡、戒定慧具是梵行,那我的淫怒癡就不用息滅了。這就成為毒藥了。應知:
【清淨圓滿。中不容他。】
【講】一切事究竟堅固,都是清淨、都是圓滿,其中沒有另外的東西了。你說另外有一個東西不是佛的法身,那佛的法身中就缺一塊。佛的法身徧一切,說這個不是佛的法身,那佛的法身不就缺這麼一塊了。無處不是,而且是清淨圓滿,這裏頭不能有其他的東西夾雜。
【念念不迷。心心無所。】
【講】實相念佛也好,念佛法身也好,是個什麼境界?就是念念自心都不迷。你知道這一切,知道顛倒執著,就是佛的法身,是消滅顛倒執著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這樣。比你要去壓它、消除它、抵制它,種種的辦法,來的直接。
所以念念不迷,心心無所。一心和一心之間是相續的,沒有「所」。這個「所」字很重要。什麼叫心心無所?我們壞就壞在「所」字上。所以《楞嚴經》說:「所立照性亡。」你建了一個「所」,你能照見五蘊本空的本性,就喪失了,就壞在這個「所」字。「因明立所,生汝妄能。」《楞嚴經》是說:因為看見了,覺得明淨,有一個感覺,就有了對方,就成了「所」,有所感覺了。同時也出生了一個能感覺的,就對立了,就矛盾了。所以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就是消滅這個「所」。
觀音耳根圓通第一句「入流亡所」。觀世音菩薩能成觀世音菩薩,是耳根圓通。他耳根圓通不是去聽聲音,他反聞自性,他就入流,入法性之流,忘了「所」。此「所」是所聞。眾生一切都有所。所就指你所聞、所見、所知、所證、所恨、所愛,都是所。入流,不聽聲音就忘了聲音這個所,一步一步的深入 … 還有個所覺,有個所覺,就有能覺,還得除去。於是,空之。就有一個所空和能空,又是能所,對立了,還得消滅,空也得滅。滅,生滅都滅完了,寂滅就現前了,就忽然生出二種殊勝。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二種殊勝。
忘所,這就是「心心無所」。現在許許多多修練,練這個練那個,得到一些境界,都在「所」裏頭。他不知道,這不可能究竟的。有「所」感覺,「所」感受,所謂的進步,所謂的境界,皆是「所」。
【從此起行。】
【講】所以修行應是這樣的修行,《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上四字是「念念無所」,下四字是「而生其心」。而且這樣,心心不迷,念念無所,從此起行。
【具足大悲。究竟大慈。】
【講】很自然的,大慈大悲的心就起來了。
【于身無所取。于修無所著。于法無所住。】
【講】境界就如此。第一句,對於這個身,不去取著它、不去保護它、不去留戀它。眾生就是迷惑,最初的迷惑就是見惑,見惑中頭一件就是「身見」。所以有個練氣功的人,去見明真長老,明真長老頭一句話告訴他,你要去身見。練氣功的人都為身啦,修的是「身」,身體怎麼怎麼樣,什麼脈通了,什麼什麼周天了,什麼什麼又頭上出了小孩子,都是身啦!
「于修無所著」,對於所修法,無所執著。阿羅漢不究竟,只證人空,沒有證法空,覺得確實有煩惱可斷、有涅槃可證。只證得有餘涅槃。但法執還不空,對於修證有所執。「于修無所著。于法無所住。」此「法」不是指修法的法,「法」是一切事。這兩句就是《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一念一念相繼,但是「于身無所取」,第一步從這做起。你老愛戀這個身體,老想它活一千年,這就是執著,就是貪戀,就是有我。「于修無所著、于法無所住」,到了無住生心,就是地上菩薩的地位了。
【歷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不離當念因果圓成。】
【講】通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圓教四十二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十個位次,十一地是等覺,再上去妙覺,就是佛。經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不離當念因果圓成」,這又很難懂。頓教,是不離當念,就是這一念之心,剎那間可以成佛,哪裡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不離當念,因果圓滿;所修的因也圓了,所證的果也圓了。所以,至圓至頓。
怎麼說不離當念,就能證得這麼些次第呢?從初住到十住,從初行到十行,從初回向到十回向,從初地到十地,四十個位次。到等覺菩薩,四十一個位次,再破一分無明,就成佛了。
舉一個例子,一摩天樓,一百層,一個人坐電梯,中間不下,一坐電梯到了屋頂。這人怎麼樣?他不離他的地方,對不對?在電梯裏站在東南角上,他沒有離開東南角,他一步不要動,可是從平地上了一百層樓了。可以不可以?不離當處,就因也圓了,果也圓了,他上去了。這個譬喻可以幫助咱們得解,他沒有離開他的地方,可是他已經達到目的地了。從他開始的出發點到目的地,一步也不要動。從這個譬喻我們可以懂得,這麼信入的話,當念就因果圓滿。
【故曰才發菩提。即成正覺。如賢首品初發心功德品。廣明斯事。】
【講】這又說明發菩提心的重要。現在我們很多人修行已經注意到實修的重要,這很難得。知道修行的重要,所以,禮拜、供養、修持、念誦都很勤。但是,往往有人還不知道發菩提心的重要。《華嚴經》最強調發菩提心: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你才發菩提心,就成佛了;就是這話:「才發菩提。即成正覺。」因為,當念就圓成,所以,他發心時,就是成佛時。《華嚴》之頓、之超情、之離見、之不容易懂,就在這個地方。
我的話,大家都能懂。可是,這裏頭的意思,極深!跟我們腦子裏的東西是格格不入的,我是說老實話。這個要慢慢地來,我們現在先仰信。什麼叫仰信?《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是最高的經,經上是這麼主張的,我不敢不信,就叫「仰信」。慢慢再去修持,逐漸逐漸修習,真能信入,就進入圓頓門中了。《華嚴經》有一品專講發心的功德。
【如是念佛。能于一切處見如來身。】
【講】這樣念佛有什麼殊勝處呢?這樣念佛,「能於一切處見如來身」,就可以在一切處見到如來。下又引《華嚴》。(本論所引均出《華嚴》。現在連中國佛學院都不講《華嚴》,部頭太大。是最深入的一部經,大家有緣來接觸《華嚴》,應當慶幸。)
【又如光明覺品。世尊放百億光明。從此三千大千世界。徧照十方。乃至盡法界虛空界。】
【講】百億:一百億,雖為數,但其本意,並不限於此數,極言其多。釋迦牟尼佛從咱們這個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國土,一個太陽系 (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員) 可能說是小世界,現在感覺不行,大到銀河或是才是一個小世界,因為它有個須彌山 (太陽所繞的中心)。一千個小世界成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成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成為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不是三千個大千世界,是由三個千連乘,多大!) 這是釋迦牟尼佛國土的範圍。所以,宇宙之大,非咱們心量所能比量。釋迦牟尼就從這個大千世界放光,徧照十方,盡法界、虛空界,都是佛的光明。
【而文殊說頌。教人離于有無一異生滅去來種種諸見。徧一切處觀于如來。是為入佛正信。】
【講】什麼叫「正信」?正信兩字很難,我們現在還是要增加信心,一步一步從仰信成為正信。《資糧》裏引了截流大師《勸發正信文》,正信跟普通信,出入太大。此處「正信」講得很深入,要離於八樣事情。離於「有無」 (有或沒有,有無差別之見),色即是空,色也即是有,空就是無,空也就是色,你這個有無就離了。一和異,諸佛法身就是不一不異,你要從它的體性說,是一;要從事相說,它就是異。
故宮珍寶館裏,金子打成種種的東西,解說員告訴你,這些東西都是不一樣的,這是什麼佛的壇城,那是什麼佛的壇城,這是什麼佛,那是臉盆,都不一樣,他說不一樣很有理。他又告訴你這些東西都一樣,都是金子做的,也很有理。所以,一樣和不一樣同時成立。說一樣就是一,說不一樣就是異,所以大家一和異對立的見沒有了,離開了一異。
「去來」,法身徧一切處了,佛向哪裡去?從哪裡來啊?都是自身,在自身中,從哪裡到哪裡,這話就說不出來了。沒有去來,也就沒有「生滅」。本來就無始、無終。所以離開了有見、無見、一見、異見種種的見,離開這種見,「徧一切處觀于如來」,見如來在一處,「是為入佛正信」。
從前,有一個禪宗的公案,一個人在佛殿上吐一口痰,聽到有人批評:「這是佛殿,有佛,怎麼在這吐痰?」吐痰的人就問:「你給我找個沒佛的地方,讓我吐痰。」他答覆了:徧一切處有佛,大殿外面沒有佛?但是這個我們不能提倡在大殿裏吐痰,不是這個意思。恭敬很重要,一切「福」從恭敬生。平等中的恭敬,這恭敬是真恭敬。
【出現品亦云: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國土一眾生見于如來。應徧一切處見于如來。】
【講】這又可以舉一個很好的例子。釋迦牟尼佛上天給母親說法了。回來的時候,大家迎接。有個比丘尼,就覺得:一排隊,比丘尼要排在比丘後頭,還有很多很多天王,她排得很遠,很晚才見佛。她修的很好,她有神通,她能變現,她就變現成轉輪聖王,大家一看是轉輪聖王,就推她最前頭。佛一看見她,就呵斥她:「你為什麼跑到大僧前頭了?」比丘尼對大僧要尊敬的,八十歲的比丘尼看到小和尚要磕頭的。( 密宗相反,密宗女身一樣成佛,法會上女眾坐上座。所以佛教中男女還是平等的。) 她就說:「我願意早見佛。」釋迦牟尼回答說:「你沒有看見我,須菩提才先見我。」須菩提在哪?須菩提沒來,須菩提在山洞裏打坐。他也知道今天佛回來,他想是否去接,他想到:「佛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我怎麼接?」他就沒來。他沒來,釋迦牟尼佛說他見到佛了。此與論上一致,「不應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國土一眾生見于如來,應徧一切處見于如來。」
【譬如虛空。徧至一切色非色處。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虛空無身故。】
【講】空徧到一切色裏頭。我把茶杯拿開了,擱它的地方,馬上是什麼呢?就是空。誰搬來的?空,就在茶杯在這的時候,空豈不是就在這裏。所以,空到一切色裏頭,空至一切色,色和非色的地方都到。但空又不是到或不到,「非至非不至」。你說,空怎麼到的?這個「到」字也用不上。它沒有從哪來,但它也不是不至。但是,東西一搬走,這裏就是空嘛!你說它不到也不行啊!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虛空無身啦,所以沒有障礙。我有身就障礙,過不來了。我要無身,就可以徧一切處了、徧一切法。
【如來身亦復如是。徧一切處。徧一切眾生。徧一切法。徧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為眾生故示現其身。】
【講】所以,如來身就徧一切處、徧一切眾生。咱們身上都有如來身。如果說咱們身上沒有佛的身,佛的身就缺一塊。不只是我們學佛的人,就是五逆十惡,他的身體全部也都是佛身。佛不能缺一塊,徧一切處,徧一切眾生,徧一切法,徧一切國土,也非至非不至。
所以,如來雖然有身,也就是無身,不落二邊。所以,剛剛說的見惑,第一惑就是身見,第二惑就是邊見。不是有、就是無;不是這,就是那;總落在一邊,這叫邊見。如來身無身,不落二邊。說身就有身,但有身就是無身,不落有,也不落無。「徧一切法,徧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為眾生故示現其身。」
所以,夏老師會集的《無量壽經》云:「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去閻浮提百千俱祇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名曰極樂,法藏成佛,號阿彌陀。」這一切是為救度眾生而做的示現。
【又云。菩薩摩訶薩以無障無礙智慧。知一切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
【講】他的智慧沒有障礙,不會說這裏我不通了。世間一切境界都能知,知道一切世間境界皆是如來境界。
【知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剎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眾生境界。真如無差別境界。法界無障礙境界。實際無邊際境界。虛空無分量境界。無境界境界。是如來境界。】
【講】許許多多這些境界,都是佛的境界。
【佛子。如一切世間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
【講】我們知道世間的境界是無量,種種境界。譬如在座每個人,每個人的境界都不一樣,沒有一個人跟另一個人是相同的。世間咱們這幾個人就有這麼多的差別,這麼多眾生,這麼多種種,差別無量。世間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因一切境界即如來境界。
【如一切三世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乃至如無境界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如無境界境界一切處無有。如來境界亦如是。一切處無有。】
【講】無境界境界無量,沒有境界的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也無量。前說這些境界都是如來境界,此處說這些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也無量。無境界境界是無境界,一切都沒有,它沒有境界,它無。如來境界也如此,一切處無有。所以,這又主張不落邊見。
所謂具足一切境界,佛也具無境界境界,無境界境界是一切處沒有,如來境界也是如是,一切處沒有。一切處沒有,然而一切殊勝境界都出現了。所以,極樂世界常寂光,寂而常照。在寂,就什麼都沒有,但是,常照啊,出現種種的剎土。所以,理事無礙,在理上說,一切空寂;在事上說,可以為度生,出現無量無邊的殊勝,種種的妙用,這才是佛的道理。引了經文,引了佛的境界的殊勝,一切處是如來,如來的境界如此的殊勝。
【何以故。以自心智慧本無障礙故。無障礙智慧即如來境界故。】
【講】為什麼這樣?因為每個人的自心,本來的智慧,本來沒有障礙。沒有障礙的智慧,就是如來境界。所以,我常說,佛就是智慧。這個話大家總覺得太簡單,實際是如此,根本就是智慧。不要談圓、頓教、華嚴等,我們就說唯識,這是大乘始教,這是共同的。眾生就是要轉八識成四智,把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轉成「成所作智」。咱們是前五識,佛就是成所作智。第六識是意識,咱們是意識,起分別,佛就成「妙觀察智」。第七識是末那識,咱們執我,老執持這個「我」,佛就轉為「平等性智」,那就不是我了,平等了。第八就是阿賴耶識,佛就成為「大圓鏡智」。在眾生就是八識,八識成為四智,就是佛。
所以這個智慧是根本。六度之中,般若如目,其餘五度是瞎子。前五度離開了般若,都不能成為波羅蜜。不能到彼岸,只是布施、禪定,不是布施波羅蜜,不是禪定波羅蜜。有了智慧,才是布施波羅蜜、禪定波羅蜜。無障礙智慧就是如來境界,所以佛的境界就是無障礙智慧。
底下真實指出:念自性佛也就是實相念佛。
【此名念自性佛。亦名自性念佛。】
【講】這樣就叫做念自性佛。念的佛就是自性佛,也就是咱們所說的實相念佛。(念自性,也就是禪宗扣自性而參,扣己而參。) 一是在念實相,一是實相在念。「亦名自性念佛」,即是實相念佛。
【自性念佛者。無佛外之念能念于佛。念自性佛者。無念外之佛為自所念。】
【講】自性念佛是什麼?沒有佛外之念,能念佛。能念的這個念頭,就是佛。沒有佛以外的念頭能念佛,所以說是自性念佛。念自性佛,怎麼講?沒有自己心以外的佛,是自己所念的。你念的佛,就是你的自心,此念自性佛。
這與夏老師《淨修捷要》講的一樣,「無量光壽,是我本覺。」無量光、無量壽 (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無量壽) 是什麼?就是咱們的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發了心來念佛,才開始覺悟。你念的是什麼?念的就是你自己的本覺。所以,始覺就合乎本覺了。所以我們修行,始覺合本覺很重要。要有始覺,始覺需要合本,合乎本覺,始本不離就直趨究竟。究竟覺,就成佛了。
【不入此門。所念之佛終非究竟。以不識法身自性故。將謂別有故。】
【講】不入這個法門,你所念的佛,終非究竟。為什麼?因為不認識法身自性故。此就是《彌陀要解》以及我所作的《淨土資糧》六信中的「信自」。這個不信,信願行者,信願不具足。往生是決定於信願,念佛的深淺決定你的品位。所以,信願不足,念得再好也沒用。
印光大師讚歎蕅益說:釋迦牟尼佛自己來給《阿彌陀經》寫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彌陀要解》了。這個話非印老說不出,別人不敢講。此話很好,恰如其分。信願不具足,念佛念得如銅牆鐵壁,風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
很多人都犯這毛病,就是想念,省事,但不去檢查檢查信願是不是夠,老貪戀世間。願是「欣厭」,厭離娑婆,欣慕極樂。老對娑婆世界留戀不捨,願就不足。六信,頂多能信事,有一個極樂世界,有一個阿彌陀佛,念佛能往生,就信到這。六信中,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你信事、信他。「他」信得很低。不是法身境界的佛,而是看成一個化現度眾生的佛,不是圓滿究竟的境界。當年在印度,有人見佛,只見黃面比丘;有人見佛種種光明、種種殊勝;有人見佛像塊黑炭;這就是他自己的心量。念佛人「信他」的心量,就像當年印度人把佛看成黑炭差不多。這樣念,信不足,願也不足,如蕅益大師的話,念得風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
中國佛學院有學員告訴我:國清寺有一個和尚,他聽到什麼聲音、風聲、雨聲等等都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他佛號念得很好,結果他找根繩上吊,吊死了。所以,大家知道信、願不具足,不行。證明了蕅益大師的話。所以,我們大家要讀誦大乘,提高自己的信願,也是發菩提心。《華嚴經》的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一點很重要。
不知道法身境界,不知道自己的自性,所想到的佛,就受自己心量的限制。不知道自性,就不能信自。「將謂別有故」,以為佛是離開自性,另外有一個。所以常說「心外求法」、「心外取法」,都是錯誤。
【入此門時。一念功德過于虛空。無有限量。】
【講】能入了這個法門的話,念一句,功德就過於虛空,沒有限量。《無量壽經》也講:你如果達到一念淨信,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很殊勝的事情。慈舟老法師講《無量壽經》,做了個科判,他特別提出一個「一心三輩」。九品三輩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慈老很了不起的事,他提出一心三輩,那就不是這個限量了,就是一念淨心、一念淨信,皆得往生。一種是不入此門,一種是入此門。
再引證古德的話。黃蘗,臨濟的師父。目前中國禪宗都是臨濟的兒孫。臨濟向黃蘗問法,三次問法,三次遭痛棒,後來到大愚禪師處開悟了。三頓棒子打得好。黃蘗是一個了不起的禪宗大德,他有一部書《黃蘗傳心法要》,是很好的書,佛教徒都應該看。這是他的話:學道人 (此道非道教之道,是指佛道),迷自本心,不認為佛 (不知道本心就是佛)。於是向外求覓 (向外去找佛),歷劫勤求,永不成道。又云:「著相修行,以求功用」,你著了相,在那裏修行,要求得到某種功用。現在有人貪境界、求功用,想學功能,都落在此話中。其結果為「皆是妄想,與道相乖。」跟道是相反的。這是黃蘗的話。
唐朝高麗國的普照禪師開示:不識自性,若言心外有法 (一個人不知道有自性,就說心外頭有佛,有佛在自心以外,自性之外還有法)。「堅執此情,欲求佛道者,縱經塵劫,燒身鍊臂,敲骨出髓」,燒身燒臂供養,把頭目腦髓拿出來供養。「刺血寫經,長坐不臥」,晚上坐不倒單,有人練不倒單,無濟於事。不心裏頭解決問題,都是從外面事相上著手。「一食卯齋,乃至轉讀一大藏教,修種種苦行」,這種人怎麼樣呢?能修種種無量的苦行,怎麼樣呢?「如蒸沙作飯」,把沙子蒸了來作飯。這些話很堅決、很明白、很透徹。只益自苦耳 (只是增加自己受苦)。所以說,「不入此門」不行啊!就是這個道理。
這是第一段,這一段也就是談《彌陀要解》的「信自」,也就是四種念佛的念實相佛。實相念佛,也所謂「理念」。
續… (四) 念佛功德出生諸佛報化門
‧‧‧
本講記前身乃錄音帶,經整理成文,共有二稿: (一) 淨空老法師門人台大謝清佳教授錄,(二) 北京余居士等錄。二稿作者,均發殊勝菩提之心,為續佛命脈,普濟群萌,不辭勞苦,不厭繁瑣,專誠筆錄,令人欽仰,特於篇末一併致謝。念祖以第一種為基本,並參證第二種,進行校訂修改。但此論精深廣博,講解校訂,兩俱匆匆。疏漏必多,錯誤難免,敬乞棒正。
~ 一九九零年十一月廿三日 黃念祖 誌於北京蓮舍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什麼障礙我們學佛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