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念佛三昧論 講記 (四) ‧ 黃念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2 分鐘

念佛功德出生諸佛報化門


華嚴念佛三昧論 全文 ~ 清 ‧ 彭際清 著
華嚴念佛三昧論 講記 ~ 黃念祖 述


華嚴念佛三昧論 講記

~ 黃念祖 講述

(四) 念佛功德出生諸佛報化門


二 念功德出生諸佛報化者。
】由於念佛,念即憶念之意,憶佛念佛,憶念佛的功德。佛有無量無邊功德,出生諸佛的報身佛、化身佛。

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法身是最高的,成就了法身,就是最高的成就。從佛的法身出現報身、化身。剛才說念佛的法身,是佛三身中最高的、最根本的。底下怎麼圓滿呢?還要念佛的報身、化身。因為佛現報身、現化身,正是為了救度我們。報身有自受用身與他受用身。他受用身就是為了利他,化身更是這樣。化身分兩種:一種是應身,像釋迦牟尼佛,正式成佛的化身。還有一種化身,如魚籃觀音,化成漁家的女孩子,籃子裏還有一條魚,由於貌美,求婚的男子很多,她就陸續拿出《心經》、《普門品》和《法華經》,並說:「誰能先背誦,我就跟誰結婚。」用這變化身來救度眾生。

淨土法門四種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持名,我們都知道。觀像,是看阿彌陀佛像,眼睛裏看著像,心裏頭也是這個像,這也是一種念佛方法。觀想念佛呢? (密宗很重觀想,就完全用心想念佛像和境界。)《觀經》詳講此法,一步一步的練習,日觀、水觀,一步步上去,所觀的就是報佛的依正境界。

而我們現在為什麼不大力提倡《觀經》?實因眾生是很困難。《觀經》告訴我們,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六十萬億那由他條恒河的沙子的由旬,由旬是長度單位,一由旬約吾人四十里,所以佛有多高。念佛讚唱:「白毫宛轉五須彌」,此根據《觀經》而來。白毫是旋轉圈的,有五座須彌山大。太陽是圍著須彌山轉的,咱們圍著太陽轉,想想須彌山有多大。佛眼如四大海水。這個心量與凡夫相較,我們的心量很粗、很小、很狹隘,觀不出來。

又云: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 (不是三十二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化身的相貌。但是報身就不一樣,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徧照十方世界,對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阿彌陀佛放光作什麼?十方世界念佛眾生,佛光都會攝受,而且不捨,不放棄我們,不捨離我們。所以說,我念佛時,就是佛念我時。為什麼你能念佛?就因佛也正在念你,正在攝受你,你能念佛還有什麼畏懼?應該是無所畏懼,因為佛常放光在攝受;而且阿彌陀佛派二十五位大菩薩,隨時隨地護持你。所以,就沒有魔障。這一點大家要堅決的相信。

這就是觀報身。《無量壽經》裏說,上輩往生之人,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其聖眾,現在其前,就是報身佛來接引。中輩的人,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化身來接引。報佛、化佛隨著眾生的修行,都來救度攝受。所以,第二要念佛的功德,出生諸佛的報化身。《觀經》觀阿彌陀佛的報身如此的偉大、如此的相好、如此的光明、如此的慈悲。報身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光明作什麼?攝受我們,真太慈悲了。所以,要念佛的報化。

往生論》中五念法門,即五種念佛:禮拜、讚歎、作願、觀察、回向,都是念佛。觀察包括觀想,憶念佛的功德,觀像、持名都在其中。

一切如來稱法界量。現種種身。示無盡莊嚴。作無邊佛事。一以普光明智而為其體。
】佛是如法界的量,這個量是無盡的、無邊的、不可思議的。如這個量,和這個量相稱,來示現種種身,佛身也無量、也無盡、也究竟、也不可思議。示現了無盡的莊嚴。因為法界無盡,莊嚴也是無盡的。作無邊的佛事:佛八萬多相,每一相八萬多好,每一好八萬多光明,這個光明徧照十方、攝受眾生,作無量無邊佛事。這只是相好,一個方面,佛還有其他種種方面,所以佛作的佛事無量無邊。

這些事,以什麼為體,而能有這樣的示現?「一以普光明智而為其體。」智慧,佛是什麼?就是智慧。普:普徧,普賢的普。普光明智慧是其體,於是乎流現無量的身、無盡的莊嚴、無邊的佛事。以下又引證《華嚴經世主妙嚴品》。

如世主妙嚴品云。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譬如虛空具含眾像。于諸境界無所分別。
】佛的智慧入三世。三世指時間,過去、現在、未來。「悉皆平等」,佛的智慧,大平等的智慧。

「其身充滿一切世間」,佛所現的這個報身,這個身充滿在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所以「佛以一音演妙法,有情隨類各得解。」佛用一個音聲,但不同的有情,不管是中國人、蘇聯人、美國人、日本人、非洲人都懂。不但人懂,畜生、貓、狗、螞蟻都懂。只有佛才能做到。

「譬如虛空具含眾像,于諸境界無所分別。」以這個智為體,好像虛空中包括了一切像,一切形相都在虛空當中。佛也如是,以普光明智為體,出生種種示現。

「于諸境界無所分別」,上面講平等,此處講無分別,這就是佛的智慧。我們眾生就是喜歡分別、喜歡執著,只是這樣、不能那樣。往往自己有一個成見,我這個是對的,別的那個不對,這就跟佛的智慧不相應了。

佛是平等的,沒有分別。但佛不是糊塗,還是什麼都清楚,只是沒有愛憎在裏頭。我們就是分別心,這是我喜歡的,那是我不喜歡的,但佛是平等普度的。

以此智不思議故。無分劑故。為能具足如斯力用。
】因為此智不可思議,沒有限度、沒有邊界、沒有分劑,所以具有這樣的力用。因為這個智慧不可思議、沒有局限。這就是說,諸佛報化之所以出生,就是因為以普光明智 ─ 佛的法身為體,而能夠有這種示現,出現種種的報身的、化身的佛。首先把報化身佛的體 ─ 智慧,提出來。底下為了利益學人,預先防止我們的偏差,所以指出:

在凡夫地。聞法入理。得根本智。苟不能依智起行。圓修圓證。墮于二乘聲聞境界。諸佛大用不得現前。
】在凡夫的地位聞法,能信此理,信法身了,並得到根本的智慧,稱為「得根本智」,這就是「開悟」的人了。凡夫做到這一步,在當前地球上應該還是有的,只是不多。凡夫聞法、通理,能夠契入,得根本智,就是禪宗破初關,就是見一見法身。

所以,這個境界不是氣功那些境界所能比的,他們都是可思議的、有限量的。我們這是離開言說、離開思量、離開語言、說不清、道不出、想不到、想不明白。開悟的人把他開悟的境界跟你說,你還是摸不著頭腦。

到了這個地步,見法身,得根本智,已經很難得了。(根本智就是破本參,初明自己的心地。) 得根本智,如果他不能依更廣大的後得智 ─ 差別智來修行,來圓修圓證,他也就跟二乘一樣,墮於寂滅。墮於此一境界,法身無為、無相,不會生起諸佛的這種大用:要救度眾生,示現殊勝的報身,建立殊勝的佛剎。報身放的光明徧十方虛空,救度眾生。現種種的化身,像觀音菩薩化身美女,讓打魚的人因求婚而背誦經典,來度他們。

沒有利他的心,沒有成就國土的心,不就跟阿羅漢一樣了嗎?所以說「墮於二乘聲聞」。外道以升天為其得果的究竟,佛教以升天為墮落。小乘以成阿羅漢為究竟,成為聖人 (阿羅漢是聖人,是小乘極果。) 但是從大乘教、一乘教來看,還是墮落,所以「墮」於二乘聲聞境界。(密教裏,跟聲聞眾同住七天是犯戒的,因為他們不是大乘行者。)

是故此經初會六品。全顯如來果德。
】《華嚴經》在初會六品,《華嚴經》是七處說法,三處在人間、四處在天上。《華嚴》很不可思議,說時,第一是忉利天,第二是夜摩天,還有兜率天、他化天,在四個天上。說此經時,有幾次法會呢?晉譯《華嚴》是八會,唐譯《華嚴》是九會。( 本論依唐譯。) 初會一共有六品,完全說的是如來證了果位的功德。

二會至八會三十二品。明進修階次。直至菩提。總之不出六位因果。為令行者昭廓智境。窮諸行門。不取偏空而嚴佛土。
】二會至八會,就有四會在天上說的,一共有三十二品,就講階次,一層層,從十住、十行、十向、十地,一直到成佛。

「六位」是專名詞,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佛等六位。從「初住」起到「佛」是六位,所以在《華嚴》裏頭,都在介紹六位的因果。為什麼《華嚴》要講這麼多呢?就是讓「行者昭廓智境」。原有根本智,再擴大你智慧的境界。所以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佛家這麼富、這麼廣,不讀《華嚴》不知道。

過去為什麼出現《華嚴經》?就是因為龍樹菩薩大智慧。有一天他覺悟了,覺知過去行為都不對,就出家了,很快的就把世間所有的佛經都搞通了。他就想,這佛教也不過如此,我都掌握了,我也可以當教主,再創個新教。所以,一個人進步之後,往往會有岔路出現。龍王憐憫他,知道他的情況,請他到龍宮。有很多人不信,龍宮怎麼能去!很多人還是唯常識論,不合常識的,他就不相信。對於《華嚴》、《楞嚴》都是從龍宮中取出來的,都是龍樹菩薩的功德,他們不能信。龍樹菩薩進了龍宮,讀《華嚴》,這才真拜服了釋迦牟尼佛。在龍宮《華嚴經》最少的一種,就是現在流通的八十卷,加上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成八十一卷。

讀了《華嚴》,就「昭廓智境、窮諸行門」。他在許多的行門裏頭,從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不取偏空」。空是對的,但阿羅漢證的是偏空,而不是第一義空。第一義空,空有不分,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而嚴佛土」,他也要莊嚴佛土,不是依偏空而莊嚴佛土,就不是阿羅漢,而是大菩薩了。

怎麼能使得了根本智的人,不墮落成阿羅漢呢?《華嚴》正應此機。種種佛、種種功德、種種過程,讓行者免於走上這一條彎路,免於作了阿羅漢之後,多少劫,還得發心,還得求菩提果。因為《法華》講:那是化城,沒有三乘法,只有一乘法,最後還是都得成佛的。他走了彎路,這樣就讓他走直路。

而初會中普賢三昧一品。正顯佛華嚴全體。
】初會之中有《普賢三昧》這一品,這一品正顯明了佛華嚴的全體。佛是怎麼樣以他的功德,來莊嚴他自己,最後成了究竟佛。這就是「佛華嚴」的意思。這一品就顯現了「佛華嚴」的全體。

經明普賢菩薩。入一切諸佛毘盧遮那藏身三昧。
】經裏面說:普賢菩薩入一切諸佛毘盧遮那藏身三昧。這個三昧叫「毘盧遮那藏身」三昧,這裏的藏身就是《大乘起信論》的如來藏,毘盧遮那藏身就是如來藏。

此三昧者。依于法界。稱性徧周。一切剎塵。普身示現。教諸眾生。不舍塵勞。繁興大用。
】這個三昧,依于法界為體,稱法性,徧周一切,徧滿一切,徧圓一切。「一切剎塵」,大為一佛剎土,小為一粒微塵,都「普身示現」,佛的身體都示現在裏面,教導眾生,不捨塵勞,而興起大用。此三昧是什麼三昧呢?在一切佛土、一切微塵中,都可以現身,都可以教導眾生,可知:這不是沈空滯寂了,而是「繁興大用」。

隨說世界成就品。說華藏世界品。以示淨穢諸剎。一切唯心。唯能深入普賢願海者。一切處無非佛土。一切時無非佛事。此三昧品貫徹全經。尋文自見。
】《世界成就品》裏說華藏世界是怎麼樣的世界呢?這個世界有香水海,有多少重世界,這個裏頭有清淨剎土,也有濁穢的剎土。咱們這個世界就是穢土 ,丘陵、坑坎、有鬼畜和地獄,是一個不乾淨的國土,是穢土。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不但沒有三惡道,連三惡道的名字都沒有,一切都是微妙殊勝,是淨佛土。華藏世界之中,有許多是淨佛土,也有許多是穢佛土。

因為眾生種種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為什麼眾生生到淨佛土呢?因為他心淨。為什麼我們在穢國土呢?因為我們的心還不淨。但是我們希望很快就要到淨國土去,趕緊要從不淨變成淨,一切都是唯心。

「唯能深入普賢願海者」,普賢十大願王,深入到普賢十大願王,就可以知道一切處無非佛土。佛學院的學生想去五台,參拜文殊。其實哪裡不是五台?這兒,就是五台。哪兒不是文殊?你自己,就是文殊。

所以縱橫自在,大安樂。「一切時無非佛事」。所見一切皆法身,一切事究竟堅固,連顛倒執著都是佛的法身,還有什麼不是佛的法身?哪一處不是佛事?所以,「舉足下足無非道場」,你行走的地方都是道場。

所以全在當人,全在你自己。你是什麼見,你就是什麼境界,你就有什麼行動,也就是你的下場。沒有任何人來管你,都是自主的。地獄是自己走去的,不是任何人拉去的。抱火柱,誰叫你抱的?是自己抱的。看成一個美女,趕緊過去,就抱。啊!燒死了。燒死了,風一吹就活。可是這教訓完全就忘了,再看還是美女,還要抱,又燒死了。所以,眾生就是很頑固,千生萬死,不能覺悟。不是佛責罰人,讓他入地獄。《地藏經》裏,佛拜託地藏,眾生有一毛一塵的善根,就別讓他入地獄。所以我念《地藏經》看到釋迦牟尼佛跟地藏菩薩給我們託情時,老流眼淚。

此三昧品貫徹全經,可以稱性徧周一切塵剎,度化眾生,其中有淨土、有穢土。能深入此願海者,一切處無非佛土,一切時無非佛事。

至善財童子徧參知識。而德雲比丘。解脫長者。鞞瑟胝羅居士。俱以念佛一門而得解脫。
】至於《華嚴》最後一品:入法界品 (善財五十三參)。善財五十三參。咱們是居士林,居士不要氣餒。當然,我們對出家大德一定要恭敬,但是居士也不要自暴自棄自餒。五十三參的五十三位善知識裏頭,在家人是多數,有國王、有外道、有居士、還有妓女,都是在家人。真正的比丘、比丘尼,在五十三參裏頭是次多數的,多數是在家人。

底下引了三位五十三參中的善知識,根據他們對善財的介紹,讓咱們知道念佛報身、化身的功德。第一位介紹的是德雲比丘。第二位是解脫長者,長者就是居士,年長、富有、德高稱長者。還有鞞瑟胝羅居士。三位中二位是居士,一位是比丘,此三位都是依念佛一門而得解脫。首先介紹德雲比丘。

如德雲言。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信眼清淨。智光照耀。普觀境界。離一切障。善巧觀察。普眼明徹。具清淨行。往詣十方一切國土。恭敬供養一切諸佛。常念一切諸佛如來。總持一切諸佛正法。常見一切十方諸佛。
】德雲比丘說:我得自在的解力 (我是比丘自稱),而且是決定的解力;不是那些含含糊糊,自己也不大信得及,像是對又像是不對,不是決定的解力;而是自在的決定的解力。

「信眼清淨」,對於物質形色的鑑別靠「眼」;對於事理方面的取捨靠「信」,可信才取,不可信當然捨棄了。所以「眼」很重要。開悟之重要就在此,開悟了他就「具眼」了,他就有眼睛了。

我們也稱智慧為眼,般若如有目,不然就如盲。如盲而領了一群徒弟在一起修行,就是古人所說:「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一個瞎子領著一群瞎子,大夥一塊入火坑。

所以要具眼,眼很重要。參訪需具參訪眼;參善知識,得有參訪的眼睛,否則你參訪誰呀!看教要有看教的眼,看什麼書,各種註解很多。現在書多得很,盡信書不如無書,什麼書你都信,還不如沒有書。所以學佛、看教、參訪善知識,都需要有眼。

德雲比丘有決定的解,所以信眼就清淨,眼睛很明很亮,明察秋毫,善能抉擇,所以「智光照耀,普觀境界,離一切障」。看一切境界,不於境界中發生障礙。不是現代所謂的眼通、透視,此指一切都能知道它的根本 ─ 照見五蘊皆空。不是透視眼,看到你肉身內部,這眼還是糊塗眼,五蘊對他一點也不空。「善巧觀察,普眼明徹。」又是「眼」。用善巧來觀察一切,普看一切,故名普眼。又極明徹。所見一切都是法身,沒有不是法身的。於是所行沒有不清淨的,由於有清淨信眼,故能「具清淨行」。此一段就是念法身佛的境界。底下就念報化身佛了。

「往詣十方一切國土」,到十方的一切國土去,去「恭敬供養一切諸佛」。「常念一切諸佛如來」,老在持念佛的名號與功德,於是「總持一切諸佛正法。常見一切十方諸佛」。這一段就是念報化身佛。這不是阿羅漢境界。阿羅漢不知他方佛,他只知道三千大千世界中有釋迦牟尼佛。他方世界無量無邊的佛,阿羅漢不知道。

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以下。即念法身佛也。往詣十方以下。即念報化佛也。隨順法身。起于報化。法身無量。所感報化亦復無量。故下文云。見于東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以下,即念法身佛也。「往詣十方」以下,即念報化身佛也。由於法身,流現報化身。法身無量,所感報化更是無量。德雲比丘說:「見于東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由於隨順法身,由法身就起了報身、化身。法身無量,所以它能流現報、化身亦無量。德雲比丘到十方看佛。在東方,見多少佛,非是數量所能說得出來。東方如此,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都是這樣。

是名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
】所以,常念報、化佛的功德,禮拜恭敬,憶念、讚嘆、總持諸佛的法,這叫做「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

這是個什麼法門?就是憶念一切諸佛的境界。
憶念:老記著。
念:想念。憶念諸佛的境界和智慧光明。

諸佛別無境界。唯以智慧光明。隨順眾生而作事。
】「諸佛別無境界」,諸佛另外沒有什麼境界,「唯以智慧光明。隨順眾生而作佛事。」這又把剛才說的話重複加深了。諸佛沒有別的境界,唯一的就是用智慧光明,隨順眾生而作佛事。適合眾生的根器,你所需要的、你所能接受的、你所能修行的,來告訴你、教導你、接引你、為你作佛事。所以,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大方便都在其中。這就是因為是智慧光明。

有這個智慧光明,就可以知道眾生種種的根,可以因你的根而救度你。這是為什麼?只為佛是大慈悲。既是大智慧、大慈悲,這麼做不就是大願力嗎?菩提心是什麼?就是大慈悲、大智慧、大願力的結合。所以,我們要想成佛,要發菩提心,要求智慧,要增長我們的慈悲,要發大願。三個融合為一,不是三個東西拼成的,而是融合成一體的。

此念佛人亦復如是。由信解具足故。能入佛智慧。由觀行具足故。能見佛光明。智慧光明不從人得。唯藉緣因得顯發故。
】念佛人也是如此。由於你信、解具足,一部《華嚴經》講的就是「信、解、行、證」,具足信解,最重要。首先是個「信」字,所以信字上,我們必須要深入,深入這個信,還有一個很要注意的事,就是要「破疑」。《金剛經讚》云:破疑生信,絕相超宗,頓亡人我解真空。破疑:有疑惑要把它破掉,不要聽任它存在。要主動,要作努力,哪些地方有懷疑,要把它破除。破疑,疑與信是對立面,疑破了,信就增長了。

所以,信解二者,有時是不解不能信,有的時候是不信不能解,這兩個可以互相促進。因為你信了,你就可以理解了。因為你理解了,你就真信了。就這麼循環,這麼增長。信一點,多理解一點;多理解一點,更信一點;更信一點,更深入理解一點。這就對了。信解具足的時候,就怎麼樣?就入佛智慧,就進入到佛的智慧,不要小看它。

「由觀行具足故」,你的作觀、你的行持具足,你就可以見佛光明。「智慧光明,不從人得」,智慧光明不是別人給你的。「唯藉緣因得顯發故」,智慧光明是靠緣因,才能夠顯發。

「緣因」二字又是一個名詞。我們講三因佛性:正因佛性、緣因佛性、了因佛性。此處「緣因」,即緣因佛性之「緣因」。正因佛性就是眾生本有的佛性。譬喻像木頭裏有火。古人鑽木取火後,人才吃熟東西。木中有火,譬喻人中有佛性,就是正因佛性。

什麼叫緣因佛性呢?木頭有火,這桌子為什麼不自己燒起來,必須得鑽,它才出火。所以要有緣因,這「緣」字,要有外緣。所以就是「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你本來有性德,你必須修德有了功效,你本來的性德才顯現。所以依靠緣因。緣因鑽而火出,達到目的了,火出來之後,木頭也燒光了,一切了了,了因佛性。此譬喻很好。木中有火,是正因佛性。鑽木取火,緣因佛性。火出木頭也燒完了,了因佛性。這才究竟。

此處說明,智慧光明不是誰給你的,是靠了緣因,緣因也可能由於某人的啟發、某人的幫助,但是,總之最後是通過你自己。這個緣因,靠緣因,你得修,修德有功,就能顯發性德。

下文又開諸大菩薩三七念佛門。盡于十方三世及一一毛端量處。念念佛出世。念念佛說法。念念佛滅度。一以自心無邊智行而為其體。本具三身。一念相應。名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門。即能徧攝一切諸三昧門。
】十方:空間。三世:時間。一切時間,一切空間,每一個小小毛頭裏,一念一念都有佛出世,一念一念都有佛說法,一念一念都有佛示現滅度。所以佛的說法從來沒有間歇,眾生只是不聞。這一切,十方三世甚至一個小毛端的地方都有,一念一念之間都有佛出世,一念一念之間都有佛說法,一念一念之間都有佛示現滅度,都是以咱們的自心,及其所有無邊的智慧和行持為本體。

「本具三身」,咱們一個人本來成佛,此《圓覺經》的話。本來就具足三身,這就根據《圓覺》,本來成佛。一般說本具法身,修了之後,才能成就報身、現化身。《圓覺經》、《華嚴經》最高的圓頓教,則言三身本具。

一念相應」,自己的心念與此本具者一念相應,這才是密宗所謂母子光明會的正確含義。

相應是什麼意思?

打個比方,一台電視機把它調好了,發射台的節目就傳到你這裏來了。調好了,就是你的電視機與發射台相應了。調不好,什麼也沒有。沒有相應,慢慢調,不著急,電視機沒有壞,壞了則一點聲音、一閃光亮也沒有。電視機沒壞,發射台也在發射,就是沒相應。一旦相應了,什麼節目都來了,相隔萬里,如在目前。

一旦相應,這叫什麼?叫念佛三昧。你本身就具有三身的佛,你現在能夠念念之間相續,有一念跟本具的三身佛相應,就開始入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為什麼殊勝呢?

「入此三昧門,即能徧攝一切諸三昧門」。《華嚴》講了無量無邊的三昧,只要入了念佛三昧,這些三昧都攝在裏頭。不需要像王龍舒居士說的,在念佛號,還要念多少多少億佛。因為《華嚴》的道理一就是多,一念相應,念一佛就是念多佛,入一個三昧就徧攝一切三昧。所以,我說過我們研究這個《華嚴》,經中之王,《華嚴經》講念佛,講種種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的王,所以這是王中之王、寶中之寶,我們要重視。

以上是德雲比丘的無上開示。下面是第二位解脫長者對善財的說法。

又如解脫長者言。我入出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
】解脫長者講,我能夠入什麼呢?又是一個法門,他能夠進入「出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也即進入這個三昧,如來沒有障礙、不能局限、無有窮盡的莊嚴與解脫的法門。

見十方各十佛剎微塵數如來。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我若欲見栴檀世界金剛光明如來。妙香世界寶光明如來。蓮華世界寶蓮華光明如來。妙金世界寂靜光如來。妙喜世界不動如來。善住世界師子如來。鏡光明世界月覺如來。寶師子莊嚴世界毘盧遮那如來。如是一切悉皆即見。
】參見十方無量無邊如來,彼諸如來不到我處,我也不到彼如來處,可是我就見到佛了。我要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想見就見。其他很多很多世界與如來,都是願見就見。

知一切佛及以我心。悉皆如夢。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響。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自心。
】這一段更深入。如果說所現的一切佛都是如夢、如響、如幻,這還容易懂。現長者說「知一切佛及以我心,悉皆如夢。」這「我心」,不就是法身嗎?從法身流現出一切諸佛,諸佛都可說是顯現,那麼,法身是真實,稱為「真如」,稱為「實相」,這個我心,應是真實,怎麼也如幻了?從下一句「諸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可以深入。自心像是水;佛,像是水中現出的月亮,是水所現的影像。諸佛是自心所現,如水現出月亮,月亮是所現,水是能現,能把它現出來是誰?是水。自心就像水,諸佛如影像,自心是能現,佛像是所現。在有能有所的時候,能和所是對立的,是二,所以都是幻了。

在禪宗可以體會這個道理。唐朝肅宗皇帝問南陽忠國師:「如何是十身調禦?」國師回答:「檀越 (施主) 踏毘盧頂上行。」(即是你應在毘盧遮那佛的頭頂上行走。) 皇帝說:「寡人不會 (我不能體會)。」國師說:「莫認自己清淨法身。」正表禪宗要超越法身,叫做「法身向上事」。

禪宗初開悟為到法身邊,破重關就安住於法身,還有第三關,是法身向上。重關是安住於法身,宗下叫做陷入法身量中,法身向上才能見與佛齊 (知見才能與佛看齊)。禪宗三關齊破的人,他的見和佛見是一樣,到了向上一路 (從法身還要向上)。這是一件大事,是大志氣人做的事,我們往往一點點就滿足了。

所以國師說,陛下應該在毘盧遮那佛頂上行走。法身向上,這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表達。所以自心現一切佛的影像,一切影像以及能現的自心,悉皆如幻如夢如響如影。禪宗的法身向上,與密宗大圓滿相通。所以,密宗在毘盧遮那佛上又添了一尊佛叫阿達爾嘛如來,就是表示法身還有向上事啊!

所謂無礙莊嚴解脫者。離一切相。成一切相。雖然如夢如幻。而亦不壞夢幻諸境。若不入此夢幻法門者。便如舍利弗大目犍連等在逝多林。不見如來神力境界。以善根不同故。
】什麼叫無礙莊嚴解脫呢?是離一切相,成一切相,總是不落兩邊。離一切相又能成一切相,與法身無相、亦無不相、能現一切相是一個道理。離一切相成一切相,雖然如夢如幻,但也不壞夢幻的境界。所以永明大師說:「建立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就是夢中佛事,不壞夢幻之境。

如果不入這個夢幻法門,也就是沉空滯寂,不動了,無為了。就同舍利弗、大目犍連當年在法華會上一樣,對於會上種種的佛的說法、種種的佛力變現、多少大菩薩成佛、多少人證菩薩,種種殊勝事件,舍利弗、大目犍連同瞎子聾子一樣。所以,這部經現在大家聽不懂,是很當然,連阿羅漢都跟瞎子聾子一樣,我們能夠聽一徧,能聽懂一點就是好的。有很多道理確實很深。

我們為什麼要不壞夢幻境界呢?就是免得像他們阿羅漢一樣,當年參加法會,如聾如盲。佛說《法華》的時候,很多大阿羅漢痛哭流涕:云何一法中,而不知此事。在一個法裏頭,一直跟著佛,佛始終說的是這個法,這些人就不知道,如聾如盲。下為第三位。

又如鞞瑟胝羅言。我開栴檀座如來塔門時。得三昧名佛種無盡。我入此三昧。隨其次第。見此世界一切諸佛。所謂迦葉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孫佛。尸棄佛。毗婆尸佛。提舍佛。弗沙佛。無上勝佛。無上蓮華佛。如是等而為上首。于一念頃。得見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佛。
】第三位鞞瑟胝羅居士,他說我開了旃檀座如來塔門時,得了一個三昧,叫「佛種無盡」。我入了這個三昧,就見了這個世界的一切佛,從迦葉佛到種種佛。我于一念之間,能見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佛。這又是一位普勸念佛,因為普賢願行無盡,於是念佛無盡,佛種無盡。

底下就是彭二林的解釋。

此佛種無盡。皆由普賢願行所生。蓋普賢願行。俱以四無盡句而得成就。所謂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是則佛種無盡。故曰我知十方一切如來。畢竟無有般涅槃者。
】佛種無盡是為什麼呢?就是由普賢的願和行 (普賢十大願王,大家都很熟悉),由於普賢的願和行,具有四句都是無盡。「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要虛空界沒有了,眾生也沒有了,眾生業也沒有了,眾生煩惱也沒有了,我願乃盡。當然這些都不可能盡,於是我的願就無盡。普賢願具有這四句,這些都無有盡故,所以佛種無盡。入這個三昧就是佛種無盡。因為虛空無有窮盡、眾生無有窮盡、眾生的業和煩惱都無有窮盡,所以佛種無有窮盡。

「故曰,我知十方一切如來。畢竟無有般涅槃者。」沒有佛般涅槃,走了,離開我們。最好的例子就是,隋朝智者大師,讀《法華藥王菩薩品》,藥王菩薩焚兩臂,經曰:「是真精進,是真供養。」讀至此時,看見印度靈山一會,釋迦牟尼佛仍正在說法,大會的諸大菩薩大阿羅漢,種種都在座聽法,這個法會儼然未散,還在進行。誰般涅槃了?因為咱們是從生滅心所生知見,說釋迦牟尼佛般涅槃了;智者大師說儼然未散,法會還沒散呢!所以經云「十方一切如來。畢竟無有般涅槃者。」就是如此。

大家也知道,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般涅槃,繼任者是觀世音菩薩,但是要知道這都是示現。對於很多念觀世音菩薩往生的人,他在極樂一定時間之後,阿彌陀佛就示現般涅槃了,觀世音菩薩就成佛了。對於念佛往生的人,那阿彌陀佛還照樣在極樂世界是佛,沒有般涅槃。這都無礙,各各所見不同。在同一個地方,各各的法界是不一樣的,你就坐在我旁邊,你就見觀世音菩薩成佛,我就見阿彌陀佛還沒涅槃,沒有妨礙。只許阿彌陀佛涅槃,才有觀世音菩薩補位,是眾生的情見。這都是經上說的,不是我說的,這點我順便說一說,免得大家擔心,怎麼阿彌陀佛還般涅槃?十方諸佛畢竟無有般涅槃者。

是知諸佛報化。該一切數。如阿僧祇品說。窮一切時。如如來壽量品說。徧一切處。如菩薩住處品說。
】「該一切數」,諸佛的報化,一切數都包括在內,這個數目是無法說的,這個是《華嚴經阿僧祇品》說的。「窮一切時」,徧一切時間無有窮盡,此《如來壽量品》說的。「徧一切處」,佛的報化身徧於一切空間,是《菩薩住處品》說的。佛所現的報化身是如此,「該一切數」,廣大不可說;徧一切處,無處不有;窮一切時,任何時都不要擔心,處處有佛,時時有佛。大家都是佛,佛就在這裏,不然怎麼叫徧一切處、窮一切時?就是當前這時候,釋迦牟尼佛沒有般涅槃,不但在印度,就在我們這裏。五台也就在這裏,不是非得到山西去找五台!

如是念佛。二際平等。生滅一如。盡未來劫無間斷。
】「如是念佛。二際平等。」真諦和俗諦都是平等的。「生滅一如」,什麼叫生?什麼叫滅?都是如。「如是我聞」,也就是「我聞是如」,就是一個「如」字。

「如」字非常重要,「生滅一如」。「如」字很妙,不一不異。「如」就是相同,說兩弟兄長得一模一樣,如同一個人一樣。不是兩樣人才說是一樣,說是「如」,就不是從「二」出來的。兩個人一樣,既是兩個人,便又不是「一」。一和不一,都包括在「如」字。生和滅就像水上畫畫,當處生,當處滅,生時就是滅時。所以說「生滅一如」,這樣念佛就一切平等,離開生滅了。「盡未來劫無有間斷」,這樣念佛,沒有間斷,諸佛不涅槃。這就是大成就的境界,沒有間斷,便無生滅。


續… (五) 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門


‧‧‧

本講記前身乃錄音帶,經整理成文,共有二稿: (一) 淨空老法師門人台大謝清佳教授錄,(二) 北京余居士等錄。二稿作者,均發殊勝菩提之心,為續佛命脈,普濟群萌,不辭勞苦,不厭繁瑣,專誠筆錄,令人欽仰,特於篇末一併致謝。念祖以第一種為基本,並參證第二種,進行校訂修改。但此論精深廣博,講解校訂,兩俱匆匆。疏漏必多,錯誤難免,敬乞棒正。
~ 一九九零年十一月廿三日 黃念祖 誌於北京蓮舍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往生淨土要訣 : 信願持名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依止善導大師 持念彌陀名號

什麼障礙我們學佛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avatar-img
13會員
361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念相應一念佛 的其他內容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無窮無盡的佛,隨時隨時在那裏成佛。而且此心廣大周徧,無處不有,永遠是不離不斷、無有休息。「心作心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現在念佛,就是「是心作佛」,你作佛這個心就是佛。一切如來,都是不離這個心成正覺。佛的成就,就是知自心,如自心,證自心。此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一切世界有主。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主,觀音、勢至、諸大菩薩都是伴。「主伴交融」,說主,則伴在其中;說伴,則主亦在其中。彼此交融,主伴不二。念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佛,說是專,也是普,此即不可思議之處。
《華嚴》講四種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只有《華嚴》講得最清楚透徹,《華嚴》的特點是事事無礙法界。《華嚴》有十玄,因此最尊。今此「論」名為《華嚴念佛三昧論》。
一心念佛。心佛雙泯。即心即佛。非佛非心。盡于十方三世及一一毛端量處。念念佛出世。念念佛說法。念念佛滅度。一以自心無邊智行而為其體。本具三身。一念相應。名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門。即能徧攝一切諸三昧門。入此三昧門。即能徧攝一切諸三昧門。
此品是淨宗最著名的四十八願,由夏蓮居老居士就五種無量壽經原譯本會集而成。原本艱澀繁複之文字,使之爽朗簡潔,但仍採用原文未改一字,謂千百年無量壽經之最善本。有此一經則大藏經均變成此經解釋之文。學佛終極目標就是導歸極樂。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所以本經為學佛最高指導原則。
以淨空法師宣說之《簡要必生十念法》,此法易集資糧,信願行之,個人往生在握,共同菩提大業。自修者,日中九次念十聲佛號,亦即晨起與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後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計九次。每次稱念十聲四字或六字彌陀名號,而原有之日常定課可照常行之。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無窮無盡的佛,隨時隨時在那裏成佛。而且此心廣大周徧,無處不有,永遠是不離不斷、無有休息。「心作心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現在念佛,就是「是心作佛」,你作佛這個心就是佛。一切如來,都是不離這個心成正覺。佛的成就,就是知自心,如自心,證自心。此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一切世界有主。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主,觀音、勢至、諸大菩薩都是伴。「主伴交融」,說主,則伴在其中;說伴,則主亦在其中。彼此交融,主伴不二。念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佛,說是專,也是普,此即不可思議之處。
《華嚴》講四種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只有《華嚴》講得最清楚透徹,《華嚴》的特點是事事無礙法界。《華嚴》有十玄,因此最尊。今此「論」名為《華嚴念佛三昧論》。
一心念佛。心佛雙泯。即心即佛。非佛非心。盡于十方三世及一一毛端量處。念念佛出世。念念佛說法。念念佛滅度。一以自心無邊智行而為其體。本具三身。一念相應。名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門。即能徧攝一切諸三昧門。入此三昧門。即能徧攝一切諸三昧門。
此品是淨宗最著名的四十八願,由夏蓮居老居士就五種無量壽經原譯本會集而成。原本艱澀繁複之文字,使之爽朗簡潔,但仍採用原文未改一字,謂千百年無量壽經之最善本。有此一經則大藏經均變成此經解釋之文。學佛終極目標就是導歸極樂。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所以本經為學佛最高指導原則。
以淨空法師宣說之《簡要必生十念法》,此法易集資糧,信願行之,個人往生在握,共同菩提大業。自修者,日中九次念十聲佛號,亦即晨起與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後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計九次。每次稱念十聲四字或六字彌陀名號,而原有之日常定課可照常行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寬廣平正,微妙奇麗,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實報莊嚴淨土,阿彌陀佛。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Thumbnail
阿彌陀佛大圓鏡 無量壽光體相用 我在光中念彌陀 字字光明從口出 光化甘露灌我頂 隨聲遍透諸毛孔 一一毛孔又放光 身心融現光明幢 光明即是如來藏 圓周法界含萬象 一真無妄絕名言 只以此光宣妙法 是法即是此光明 不離是光說此法 無邊無礙無等光 智慧常照清淨光 歡喜解脫安隱光 超日月光難思光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佛教修行的心得與方法,包括唸佛、淨念相續、咒子求財求愛、以及具體的修行方法。藉由正確的意圖及頻率,來達到提升靈性意識的效果。
Thumbnail
吾人能先行潔淨治自己之心田,接受十方三世諸佛如來之無上法寶,作為脫胎換骨,轉凡成聖之種子。吾身即與十方三世諸佛如來,有大因緣。諸佛願海勝功德,一一攝於我心中。我願與佛無差別,諸佛慈願互相攝。因該果海,果徹因源。無邊勝福,即締造于此日印造經像,宏法利生之一真心中矣。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寬廣平正,微妙奇麗,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實報莊嚴淨土,阿彌陀佛。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Thumbnail
阿彌陀佛大圓鏡 無量壽光體相用 我在光中念彌陀 字字光明從口出 光化甘露灌我頂 隨聲遍透諸毛孔 一一毛孔又放光 身心融現光明幢 光明即是如來藏 圓周法界含萬象 一真無妄絕名言 只以此光宣妙法 是法即是此光明 不離是光說此法 無邊無礙無等光 智慧常照清淨光 歡喜解脫安隱光 超日月光難思光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佛教修行的心得與方法,包括唸佛、淨念相續、咒子求財求愛、以及具體的修行方法。藉由正確的意圖及頻率,來達到提升靈性意識的效果。
Thumbnail
吾人能先行潔淨治自己之心田,接受十方三世諸佛如來之無上法寶,作為脫胎換骨,轉凡成聖之種子。吾身即與十方三世諸佛如來,有大因緣。諸佛願海勝功德,一一攝於我心中。我願與佛無差別,諸佛慈願互相攝。因該果海,果徹因源。無邊勝福,即締造于此日印造經像,宏法利生之一真心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