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是岸見一郎與古賀史健合著。
本書基於阿德勒心理學思想,透過哲學家與年輕人的對話形式,探討如何擺脫他人眼光、活出自我,找到真正的自由與幸福。書中核心思想在於:人生的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而獲得幸福的關鍵則是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首先,作者提出「目的論」,認為人們的行為並非由過去的經歷所決定,而是基於達成特定目的的選擇。與弗洛伊德的「原因論」相反,阿德勒主張每個人都有能力改變自己的生活,無需被過去的創傷束縛。這意味著,困擾我們的並不是經歷本身,而是我們賦予這些經歷的意義。例如:一個害怕與人互動的人,並非因為童年的陰影,而是選擇用「害怕」作為避免人際接觸的手段。
其次,書中強調課題分離的概念,即區分「自己的課題」與「他人的課題」。我們不需為他人的評價或情緒負責,因為那屬於他人的課題。例如:努力工作是自己的課題,但上司是否認可則是上司的課題,無需過度糾結。學會放下對他人認同的執著,才能真正擁有內心的自由。這也是書名所指的「被討厭的勇氣」——
敢於堅持自我,即使因此不被他人喜歡。
此外,書中探討了自我接納、他者信任與貢獻感的價值。幸福並非來自他人的肯定,而是源於對自己與他人價值的認同。當我們不再追求外在認可,轉而專注於自己的成長與貢獻時,便能找到真正的滿足感。
最後,書中提到,幸福不是達成目標後的結果,而是能夠全心投入當下。
《被討厭的勇氣》適合那些在尋求自我認同、人際關係改善或心理成長的人閱讀。不過,這本書的觀點並非適用於所有人,有些情況下可能效果有限或需要更多補充思考。以下是適合與不太適合閱讀的族群分析:
適合閱讀的族群
- 易受他人評價影響者
- 特徵:過度在意他人的眼光、害怕被拒絕或希望討好每個人。
- 收穫:學習「課題分離」,明白不是每個人都必須喜歡自己,進而擁有更自在的人際互動。
- 煩惱人際關係者
- 特徵:經常捲入人際衝突、難以劃清界線、感到心理壓力沉重。
- 收穫:理解人際煩惱的根源,學會放下不屬於自己的責任,減輕情緒負擔。
- 追求心理成長者
- 特徵:對個人成長、心理學或哲學感興趣,尋求內在的自我突破。
- 收穫:重新思考自我價值與人生意義,找到不依賴外在認可的幸福感。
- 面臨人生困境者
- 特徵:經歷職涯迷茫、情感挫折或生活重大轉變,對未來感到困惑。
- 收穫:透過「目的論」,理解困境可能是自我限制的結果,進而探索新的可能性。
- 教育工作者、父母或領導者
- 特徵:需要管理人際關係、教育他人或引導團隊。
- 收穫:學習如何尊重個體差異,避免控制他人的想法或情緒,鼓勵自我負責。
可能不太適用的族群
- 正在經歷嚴重心理創傷者
- 潛在問題:書中的觀點強調個人選擇與自我負責,可能讓正處於創傷後壓力、抑鬱症或焦慮症狀嚴重的人感到壓力加倍,甚至誤解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 建議:此類情況下,專業心理諮詢或治療會更合適,書中概念可以作為輔助理解,但不應取代專業支持。
- 文化背景強調集體主義的人群
- 潛在問題:阿德勒心理學偏向個體主義,強調自我實現與個人選擇。對於強調家庭、群體和人際和諧的文化,書中的觀點可能顯得極端或與現實脫節。
- 建議:可以批判性地閱讀,思考如何在追求自我與維持人際和諧之間找到平衡。
- 過度自我中心或缺乏同理心者
- 潛在問題:對於本就傾向忽視他人感受、缺乏同理心的人,書中的理念可能被誤解為「我行我素」的藉口,進一步合理化自私行為。
- 建議:此類讀者應特別關注書中「貢獻感」與「他者信任」的部分,理解個人自由並不等於忽略他人的存在。
- 尋求具體解決方案者
- 潛在問題:這本書偏向哲學性探討,著重於思想啟發與價值觀轉變,對於希望快速獲得「具體方法」或「立即可行技巧」的讀者,可能會感到不夠實際。
- 建議:可以搭配其他強調行動策略的自我成長書籍,形成更完整的學習體系。
本文內容為chatgpt生成。如有錯誤資訊,還請指正。
個人覺得在「可能不太適用的族群」之中「文化背景強調集體主義的人群」,大概就是亞洲社會。但正是因為如此,我反而認為在集體主義社會中的人們都應該讀一讀;即便無法認同書中觀點,相信也會帶來一些啟發。
共勉
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