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過了真的怎麼身材焦慮,也到了該開始擔心自己三高的年紀。這幾年挺認真運動甚至有點過度運動,休息反而可能是下個階段的課題這樣,嘗試過市面上各種減脂策略,體重就這麼跟著各種策略上上下下,於是找了這本書來看,不然了解一下內分泌科醫師怎麼看待這問題好像也不錯這樣。
從最常見的迷思概念開始談起,切入體重、飲食、運動以及壓力,這些容易使體重失控的因子,有時常常也是體重失控的人常有迷思的部分。當這四個議題都出現常見的迷思或典型行為,那麼體重控制就不容易執行,也就是說想要減肥的人可能可以考慮從這四個面向著手先檢視自己的典型行為。
接著談五種不容易體重控制的自我意識。也就是對減重有錯誤的認知,過度神化減重的目標、疾病化自己體重失控的主因、並沒有真的找到減重的內在動機、過度外在比較以及其實不需要減重的人,這些也都是體重控制需要避免的狀態,在開始減重之前大概得都調整一番。
談完自我也討論一下常見的減重絆腳石,心因性的肥胖在禮貌、責任和節儉的綁架下,很可能誤解這些美德的執行方式,不良的飲食習慣在這些所謂美德的加乘後,容易使得減重事倍功半,甚至產生反效果。如果要體重控制,可能也需要調整對於這些美德的認知,以便改變自己的行為。
針對常見的減重迷思,有的時候容易在過程中過度關注自己付出努力的部分,而忽略了自己沒能控制的部分。這樣的思維模式對減重來說當然沒有幫助,也是在進行減重容易卡關的原因之一,一一透過說理的方式澄清可能的認知誤區,也盡量避免偏執。
事先掌握體重變化的型態,有助於觀察減重的效果以及後續維持的難度。合理的觀察自己的體重變化,整理出可能產生體重變化的原因,比較能夠有效的進行方案規劃。也只有了解體重變化,比較能夠知道自己正在減重歷程中的哪個階段,以及選用的方案可能面對和產生的問題。
有些性別、心理影響減重的議題,在書的最後也進行了分析。自我意識的形成也影響著減重的效果,改善自己的體態也得從良好的自我意識開始,否則壓力或者太過自我感覺良好,可能都對減重沒有幫助。透過一些心理技巧,或許可以讓減重的過程稍微順利一點,或者心理的阻力小一些。
談到最新的醫療技術與減重,已經有許多的藥物和生理機轉透過研究加以證實以及提供多數人選擇,但是建立對減重的正確概念,再進一步選擇,應該是比較好的路徑,這本書將有助於改善部分迷思,並建立起較正確的觀念。
推薦給也有想要減重,或者甚至有些身材焦慮的朋友,然後應該會往前找看一下作者的前一本書,也調整一下自己飲食的習慣,看能不能健康點、不要這麼胖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