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些心靈成長課程,變成斂財,情緒勒索的溫床,讓我想到,如果大家都能理解佛教的「四依止」,應該可以有相對理智的思想,可以避免被奇怪的課程斂財或情緒勒索。#何為佛教的「四依止」?在佛教中,在如何選擇好的老師及教學方法與內容,釋迦牟尼佛留下了四個原則,就是:一、依法不依人,二、依義不依語,三、依智不依識,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四個原則,可以幫助我們在眾多心靈成長課程中,辨別出真正有益的課程,並避免掉入邪教的陷阱。#四依止的白話簡介: 1、依法不依人: 參加宗教團體或心靈成長課程時,應先多方比較不同老師的教導,是否符合善良風俗或佛法經典的根本精神。若老師過度強調個人崇拜,或教導內容與善良風俗、佛法經典相差太遠的觀念,我們就要提高警覺,慢慢疏遠。2、依義不依語: 上課課程的內容,是否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自我提升、自我肯定或理解佛法?是否能引導我們從內心產生更加包容的心態和慈悲,而非成為無腦堅持意識型態的心靈囚徒?若課程內容只講一些空洞又玄幻空泛的口號或理論,無法引領參與者落實在生活中,則可能缺乏真實的生命意義。要慎選心靈成長課程3、依智不依識:在聽講課程時,應仔細思考課程的內容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邏輯。若課程內容違反善良風俗,只講求感官體驗,不合邏輯,或鼓勵盲目相信老師,不可違抗,則可能存在問題。4、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是指直接了當,能指引人證悟人生的教法;不了義是指一時的方便說法,但無法真正讓人覺悟人生實相的行為方法。課程是否能幫助我們直接應用在人生,還是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若課程過度強調神秘體驗(靈魂出竅,高靈附身,看到前世……等等),或要求學生大量的錢財供養奉獻上師或團體以求福報,則可能偏離了正確的宗教之道。#如何避免情緒勒索不良的團體或邪教組織,常常利用情緒勒索的手段,控制信徒。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情緒勒索手法,以及對應的應對方式:1、製造恐懼: 透過恐嚇、危言聳聽的手段,讓學生或信徒產生恐懼感,從而屈服。如告訴學生或信徒,脫離團體是愚痴無智的行為,離開了老師的教導,生活會發生意外或身體不適……諸如此類暗示性的恐嚇。 2、孤立信徒:限制學生、信徒的社交圈或外界的聯繫,比如說父母兄姊是冤親,子女朋友是債主,使其對團體產生依賴。 3、貶低他人: 貶低其他宗教或團體,讓學生、信徒認為只有該組織、老師才是真理。 4、要求絕對服從: 強迫信徒無條件服從領袖人物的教法或命令。 #對應方式:1、保持獨立思考: 不要盲目相信他人,要學會獨立思考,對團體所教學的內容,要先審思之後,合理的再接受,不合常理,要提出質疑。 2、保持正常的社交: 應與家人、其他朋友保持聯繫,如在團體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應尋求他們的意見和支持。 3、尋求專業幫助: 如果對學習內容,感到困惑或受到情緒勒索,甚至身心的傷害,可以向其他的宗教專業人士或找心理諮商師尋求正規管道的幫助。買東西都要貨比三家,更何況是心靈成長這樣的大事,更要多看幾家!#總結:一個健康的心靈成長課程或宗教團體應該具備以下特徵: #以正確的經典為基礎, #強調智慧的思考, #尊重個人的自由, #鼓勵多元的觀點。 不以恐嚇或利誘的方式控制成員或信徒。 最後,提醒大家,提升心靈境界是智慧的追求,但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時時保持理性的判斷,不要因為權威、流行、同儕壓力,而盲目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