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之前提到,這本書收錄的文章原則上都是獨立成篇,但其中幾章其實可以連在一起看,從它的編排來說,有時也鼓勵我們這麼做。譬如十一章與十二章有著相對緊密的關係,共同討論了微小的事情如何分別導致好事與壞事,適合放在一起讀。
在十一章的一開始,作者引用巴菲特的一句話「建立聲譽要花費二十年,摧毀聲譽只需要五分鐘」作為開場白。他指出,不只聲譽,世界上許多事物都是這樣運作的,其原因是「好消息來自複利效應,需要日積月累;壞消息則來自信心崩盤或嚴重錯誤,可能在轉瞬間發生」。
作者引用了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數據,指出自1950年代至今,人均心臟病死亡率下降超過70%,如果當前的心臟病死亡率水準和當時相近,每年死於心臟病的美國人會比現在多出五十多萬人。
如果我們這樣對照,會認為這是一件非常重大的進步、是值得慶祝的好事。但我們卻幾乎不會聽到有人大肆慶祝這項成就。作者指出,這是因為,這樣成果源自於一系列緩慢且不引人注目的進步。
多數觀眾不會因為「去年心臟病死亡率下降1.5%」的新聞而感到興奮,但如果這種趨勢年復一年持續下去,六十年之後,我們就會得到那令人驚嘆的好結果。新科技的發展、人均GDP的成長也是如此,那些令人驚嘆的成就不是一夕之間冒出來的,「一舉成名天下知」的背後,是「十年寒窗無人問」。
*
然而,壞消息不同。壞消息會在幾個星期、甚至幾天內,將人們辛苦累積起來的成就轉瞬摧毀,就像九一一事件、金融海嘯或新冠疫情,他們帶來的傷害,需要人們花費數年或更久才有機會撫平。
為什麼會這樣呢?作者初步給出的答案是成長需要對抗很多的壓力、困難與競爭,但當衰退來臨時,人人都會拚命走避,鮮少有人能夠力挽狂瀾。他提到人類的誕生需要數百億個步驟案正確的順序進行才有可能;但只要血液與氧氣沒有送至需要的地方,人就會輕易地死亡。
在這個章節裡,為了對比,作者給出了一個「製作複雜,破壞容易」的論點。但其實下一個章節中,他也說明了壞事發生的另一種邏輯。畢竟,數十年複利所累積下來的成果不容小覷,如果要毀滅,其毀滅力量之所以如此巨大,也會依賴於某種「倍數關係」。
這不是作者的原話,但我會將這兩者區分為:好事通常需要「縱向的積累」,壞事的出現則更常來自「橫向的串聯」。
*
在十二章中,作者的主要論點是:大部分的災難是由一系列細微的風險所引起。這些風險個別出現時容易被忽略或低估嚴重性,一但它們彼此相乘,將會產生非常重大的結果。
作者提的第一個例子雖然與這個主要論點間的關係看起來比較間接,但相當值得我們思考。在這個例子裡面,他提及了在二次大戰後,擁有核武的國家達到了一種「相互保證毀滅」的恐怖平衡。
為了避免人類真的走到那一步,一些軍事科學家開發了爆炸威力沒那麼大的核子武器。他們相信,如果「只」使用這種武器,應該可以避免世界一夕間毀滅。
然而,這個想法很可能是錯的。因為原本所有的大國都會因為明白相互保證毀滅的道理而更加謹慎地不使用核彈。而這種規模較小的核彈誕生,反而降低了核戰爭爆發的門檻,讓擁核國為了報復而啟用殺傷力更大核武的機率顯著上升。
作者認為,我們經常會輕忽最大的風險,因為那需要非常多的小事件連鎖反應才可能發生。然而,這些小事件分別而言發生的機率都不小,且在它們共同創造更大災難之前,鮮少有人能夠提前把它們關聯在一起。這是災難「突然發生」的理由,因為在那之前,我們低估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小毛病。
*
現在,我們可以回頭來看作者在十一章給出的另一個觀察:「許多進步與好消息都和沒有發生的事情有關,而幾乎所有的壞消息都和已經發生的事情有關」。1977年時,特內里費(Tenerife)機場發生了一起堪稱人類歷史上最為重大的飛航事故,一架波音七四七客機在起飛時與跑道上的另一架客機相撞,583人當場死亡。
在當局的調查中,事件的發生包含了諸如因口音造成的誤解、兩架飛機同時與塔台進行溝通導致的訊號干擾等十一個獨立的巧合與錯誤,最後共同釀起這場嚴重的事故。這讓我們意識到,每一次成功的起飛,都與「沒發生這些巧合與錯誤」相關,但當事情如預期般地良好運作時,我們根本不會這麼想。
其他事情也是一樣,我們不會記得那些沒有引發嚴重疫情的病毒叫什麼名字;不會意識到那些沒有一夕間破滅的經濟泡沫蘊藏多大的危機;不會明白過去幾年沒處於戰爭之中是多少人在內政、外交上的努力共同維護才達到的結果。只有災難爆發的那一刻,我們才猛然注意到。
但反過來說,其實好消息、好結果也沒有離我們那麼遠。雖然它不像壞事能這麼快地發揮破壞性的影響,但它卻會在數十年間那些我們沒有注意到的地方蓄積能量,為我們開啟通往成功的大門。
譬如在疫情的衝擊下,台北股市的指數一度因為恐慌跌到不到萬點,但在撐過疫情之後,台灣企業的強韌體質,讓兩萬點都已經成為好幾個月不曾碰到過的市場低點。
而如今,我們的社會受到來自國內外的嚴峻挑戰。但在這些年來累積的能量與文化,讓各行各業的公民願意一同站出來守護國家。這種韌性,同樣來源於每一次公民運動帶來的「複利效應」。願這樣「更大的民主力量」,能帶領我們穿過災難與危機,走往更好的方向。
前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