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既往》閱讀筆記(三):好事依賴複利,壞事則突如其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一如既往》閱讀筆記(三):好事依賴複利,壞事則突如其來〉2025-02-14

 

  雖然之前提到,這本書收錄的文章原則上都是獨立成篇,但其中幾章其實可以連在一起看,從它的編排來說,有時也鼓勵我們這麼做。譬如十一章與十二章有著相對緊密的關係,共同討論了微小的事情如何分別導致好事與壞事,適合放在一起讀。

 

 

  在十一章的一開始,作者引用巴菲特的一句話「建立聲譽要花費二十年,摧毀聲譽只需要五分鐘」作為開場白。他指出,不只聲譽,世界上許多事物都是這樣運作的,其原因是「好消息來自複利效應,需要日積月累;壞消息則來自信心崩盤或嚴重錯誤,可能在轉瞬間發生」。

 

  作者引用了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數據,指出自1950年代至今,人均心臟病死亡率下降超過70%,如果當前的心臟病死亡率水準和當時相近,每年死於心臟病的美國人會比現在多出五十多萬人。

 

  如果我們這樣對照,會認為這是一件非常重大的進步、是值得慶祝的好事。但我們卻幾乎不會聽到有人大肆慶祝這項成就。作者指出,這是因為,這樣成果源自於一系列緩慢且不引人注目的進步。

 

  多數觀眾不會因為「去年心臟病死亡率下降1.5%」的新聞而感到興奮,但如果這種趨勢年復一年持續下去,六十年之後,我們就會得到那令人驚嘆的好結果。新科技的發展、人均GDP的成長也是如此,那些令人驚嘆的成就不是一夕之間冒出來的,「一舉成名天下知」的背後,是「十年寒窗無人問」。

 

 

  然而,壞消息不同。壞消息會在幾個星期、甚至幾天內,將人們辛苦累積起來的成就轉瞬摧毀,就像九一一事件、金融海嘯或新冠疫情,他們帶來的傷害,需要人們花費數年或更久才有機會撫平。

 

  為什麼會這樣呢?作者初步給出的答案是成長需要對抗很多的壓力、困難與競爭,但當衰退來臨時,人人都會拚命走避,鮮少有人能夠力挽狂瀾。他提到人類的誕生需要數百億個步驟案正確的順序進行才有可能;但只要血液與氧氣沒有送至需要的地方,人就會輕易地死亡。

 

  在這個章節裡,為了對比,作者給出了一個「製作複雜,破壞容易」的論點。但其實下一個章節中,他也說明了壞事發生的另一種邏輯。畢竟,數十年複利所累積下來的成果不容小覷,如果要毀滅,其毀滅力量之所以如此巨大,也會依賴於某種「倍數關係」。

 

  這不是作者的原話,但我會將這兩者區分為:好事通常需要「縱向的積累」,壞事的出現則更常來自「橫向的串聯」。

 

 

  在十二章中,作者的主要論點是:大部分的災難是由一系列細微的風險所引起。這些風險個別出現時容易被忽略或低估嚴重性,一但它們彼此相乘,將會產生非常重大的結果。

 

  作者提的第一個例子雖然與這個主要論點間的關係看起來比較間接,但相當值得我們思考。在這個例子裡面,他提及了在二次大戰後,擁有核武的國家達到了一種「相互保證毀滅」的恐怖平衡。

 

  為了避免人類真的走到那一步,一些軍事科學家開發了爆炸威力沒那麼大的核子武器。他們相信,如果「只」使用這種武器,應該可以避免世界一夕間毀滅。

 

  然而,這個想法很可能是錯的。因為原本所有的大國都會因為明白相互保證毀滅的道理而更加謹慎地不使用核彈。而這種規模較小的核彈誕生,反而降低了核戰爭爆發的門檻,讓擁核國為了報復而啟用殺傷力更大核武的機率顯著上升。

 

  作者認為,我們經常會輕忽最大的風險,因為那需要非常多的小事件連鎖反應才可能發生。然而,這些小事件分別而言發生的機率都不小,且在它們共同創造更大災難之前,鮮少有人能夠提前把它們關聯在一起。這是災難「突然發生」的理由,因為在那之前,我們低估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小毛病。

 

 

  現在,我們可以回頭來看作者在十一章給出的另一個觀察:「許多進步與好消息都和沒有發生的事情有關,而幾乎所有的壞消息都和已經發生的事情有關」。1977年時,特內里費(Tenerife)機場發生了一起堪稱人類歷史上最為重大的飛航事故,一架波音七四七客機在起飛時與跑道上的另一架客機相撞,583人當場死亡。

 

  在當局的調查中,事件的發生包含了諸如因口音造成的誤解、兩架飛機同時與塔台進行溝通導致的訊號干擾等十一個獨立的巧合與錯誤,最後共同釀起這場嚴重的事故。這讓我們意識到,每一次成功的起飛,都與「沒發生這些巧合與錯誤」相關,但當事情如預期般地良好運作時,我們根本不會這麼想。

 

  其他事情也是一樣,我們不會記得那些沒有引發嚴重疫情的病毒叫什麼名字;不會意識到那些沒有一夕間破滅的經濟泡沫蘊藏多大的危機;不會明白過去幾年沒處於戰爭之中是多少人在內政、外交上的努力共同維護才達到的結果。只有災難爆發的那一刻,我們才猛然注意到。

 

 

  但反過來說,其實好消息、好結果也沒有離我們那麼遠。雖然它不像壞事能這麼快地發揮破壞性的影響,但它卻會在數十年間那些我們沒有注意到的地方蓄積能量,為我們開啟通往成功的大門。

 

  譬如在疫情的衝擊下,台北股市的指數一度因為恐慌跌到不到萬點,但在撐過疫情之後,台灣企業的強韌體質,讓兩萬點都已經成為好幾個月不曾碰到過的市場低點。

 

  而如今,我們的社會受到來自國內外的嚴峻挑戰。但在這些年來累積的能量與文化,讓各行各業的公民願意一同站出來守護國家。這種韌性,同樣來源於每一次公民運動帶來的「複利效應」。願這樣「更大的民主力量」,能帶領我們穿過災難與危機,走往更好的方向。




前篇:

〈(一):真正的風險是你從來無法料想的事〉

〈(二):穩定孕育不穩定、極端孕育另一種極端〉


延伸閱讀:

〈關於機率:百年一遇的事件,幾乎每年都在發生〉

〈後見之明的偏誤:「最壞的結果」不等於「最差的決策」〉

〈時間、金錢與逆向思考:從查理蒙格到格雷厄姆〉

〈升息與擠兌:矽谷銀行的寓言〉

〈反事實遺憾最小化:一種AI面對不確定性的方法〉

〈做好準備,有些權利會需要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爭取〉

avatar-img
89會員
783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問題在於,這一切都建立在「不知情同意」的前提之下。如果一個人在事前知道自己將要被痛斥、被傷害、被強迫做那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被迫用激烈的方式將最私密的痛苦揭露在所有人面前時,多數人根本不會願意去參加。在這個意義上,這件事情就是不道德的,且對人的心理健康上有著巨大的風險。
  對我來說,這款遊戲的「單純」正是它最大的優勢與潛力。就像上次介紹《Dicy Cards》的時候,我提到它雖然有著更多變化,但有時給人感覺規則過於瑣碎。《Splitter》則完全相反,它只用了最簡單且符合直覺的規則,就做出了一款相當適合打發時間的小遊戲。
  這讓人不經想到VR的早期推廣者杰倫.拉尼爾之所以不再繼續擔任好萊塢反烏托邦科幻片的顧問的理由,因為他發現,當自己為了警告人們即將發生的事情而在電影中設計出來的可怕技術,被程式設計師看到之後,他們的回應卻是「這太酷了,我們如何做到這一點?」
  經過了前面的鋪陳之後,孔恩從第九章開始正式進入關於「科學革命」的討論。為什麼這種典範的變遷要被稱為「革命」?孔恩從政治發展中的「革命」與科學革命的相似之處開始談起。  
  前幾天去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看了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的紀念特展「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展出的作品其中一部分為私人收藏、甚至平時遠在日本,能集結在這裡展出並不容易。而策展人規劃的角度也比較少見,用台灣的地理、氣候、季風、洋流貫穿這些作品,讓我們看到那些畫作與這片土地的連結。
  在進階的玩法裡,玩家改用輪抽的方式組隊。對於策略玩家來說,這要求我們在維持隊伍平衡的同時、規劃如何提高不同情況中的上下限,讓遊戲多了一層思考搭配的樂趣;對原作粉絲來說,想像這些不同隊伍的角色搭配在一起的情況,也是相當好玩的事情。
  問題在於,這一切都建立在「不知情同意」的前提之下。如果一個人在事前知道自己將要被痛斥、被傷害、被強迫做那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被迫用激烈的方式將最私密的痛苦揭露在所有人面前時,多數人根本不會願意去參加。在這個意義上,這件事情就是不道德的,且對人的心理健康上有著巨大的風險。
  對我來說,這款遊戲的「單純」正是它最大的優勢與潛力。就像上次介紹《Dicy Cards》的時候,我提到它雖然有著更多變化,但有時給人感覺規則過於瑣碎。《Splitter》則完全相反,它只用了最簡單且符合直覺的規則,就做出了一款相當適合打發時間的小遊戲。
  這讓人不經想到VR的早期推廣者杰倫.拉尼爾之所以不再繼續擔任好萊塢反烏托邦科幻片的顧問的理由,因為他發現,當自己為了警告人們即將發生的事情而在電影中設計出來的可怕技術,被程式設計師看到之後,他們的回應卻是「這太酷了,我們如何做到這一點?」
  經過了前面的鋪陳之後,孔恩從第九章開始正式進入關於「科學革命」的討論。為什麼這種典範的變遷要被稱為「革命」?孔恩從政治發展中的「革命」與科學革命的相似之處開始談起。  
  前幾天去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看了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的紀念特展「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展出的作品其中一部分為私人收藏、甚至平時遠在日本,能集結在這裡展出並不容易。而策展人規劃的角度也比較少見,用台灣的地理、氣候、季風、洋流貫穿這些作品,讓我們看到那些畫作與這片土地的連結。
  在進階的玩法裡,玩家改用輪抽的方式組隊。對於策略玩家來說,這要求我們在維持隊伍平衡的同時、規劃如何提高不同情況中的上下限,讓遊戲多了一層思考搭配的樂趣;對原作粉絲來說,想像這些不同隊伍的角色搭配在一起的情況,也是相當好玩的事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有時候,困難或挑戰一再出現, 不代表我們做不好,或是重蹈覆轍, 而是在提醒我們,是不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做、去思考、去理解或嘗試, 為了一個更大的循環與跨越。
Thumbnail
即使這樣的事件二邊都不輕鬆,那就看事主想讓事情在哪一方手裡終結了。
有時候反向操作或背離原常、習慣的行為模式而轉向以不同形式方法做
Thumbnail
遇到問題總會去追查探究事物的根本,在事情微有徵兆而未發生之時便能事先觀察,而了解契機所在。這樣心思細膩、觀察入微,凡事追根究底又能洞察先機的特質。把它用在研究或學習上就會得到很好的發揮。但如果將它放在日常與人相處或思考自己的問題時,就會被視為思慮過重、鑽牛角尖 ,打破砂鍋、執著及糾結。 找到一件感
世局轉人人轉局 迷中逢貴當知恩 險中求通先求小 謀而有果財名家 不往即來心不驚 殷勤培果善惡分 世局轉人人轉局,是在描述所看到的現象。 就看到的現象而言,時局不好,是大環境的的形勢所迫。面對大環境的形勢壓迫,只好先讓它自行演化,減少對自己的傷害。與其什麼都沒有作為,倒不如找個方法,先度過它,再想辦
也可以是成見。經驗是過去的累積,能夠帶來讓人少走兩步路,但也可能讓人忽略了路上的風景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道路。這也是為什麼理論重要、第一性原理重要,當我們將事情還原到最單純的狀態,我們更容易看見被我們忽略的東西。但要記得,理論也可能是錯的。
Thumbnail
長期結果如果已經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就不重要了。如果結果是好的,方向正確,那麼短期間「約略正確」即可;如果結果是壞的,方向錯誤,短期間猜得再準確都沒有用,仍然是個「精準的錯誤」。
Thumbnail
大多數人總覺得「事出必有因」,這種直覺式的「因果」觀念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常見的「慣行思想」。每當遇到難以解釋的事情時,如果存在一種理由,心理便會覺得舒坦一些。一件事情沒有答案,會讓人覺得很困擾。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有時候,困難或挑戰一再出現, 不代表我們做不好,或是重蹈覆轍, 而是在提醒我們,是不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做、去思考、去理解或嘗試, 為了一個更大的循環與跨越。
Thumbnail
即使這樣的事件二邊都不輕鬆,那就看事主想讓事情在哪一方手裡終結了。
有時候反向操作或背離原常、習慣的行為模式而轉向以不同形式方法做
Thumbnail
遇到問題總會去追查探究事物的根本,在事情微有徵兆而未發生之時便能事先觀察,而了解契機所在。這樣心思細膩、觀察入微,凡事追根究底又能洞察先機的特質。把它用在研究或學習上就會得到很好的發揮。但如果將它放在日常與人相處或思考自己的問題時,就會被視為思慮過重、鑽牛角尖 ,打破砂鍋、執著及糾結。 找到一件感
世局轉人人轉局 迷中逢貴當知恩 險中求通先求小 謀而有果財名家 不往即來心不驚 殷勤培果善惡分 世局轉人人轉局,是在描述所看到的現象。 就看到的現象而言,時局不好,是大環境的的形勢所迫。面對大環境的形勢壓迫,只好先讓它自行演化,減少對自己的傷害。與其什麼都沒有作為,倒不如找個方法,先度過它,再想辦
也可以是成見。經驗是過去的累積,能夠帶來讓人少走兩步路,但也可能讓人忽略了路上的風景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道路。這也是為什麼理論重要、第一性原理重要,當我們將事情還原到最單純的狀態,我們更容易看見被我們忽略的東西。但要記得,理論也可能是錯的。
Thumbnail
長期結果如果已經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就不重要了。如果結果是好的,方向正確,那麼短期間「約略正確」即可;如果結果是壞的,方向錯誤,短期間猜得再準確都沒有用,仍然是個「精準的錯誤」。
Thumbnail
大多數人總覺得「事出必有因」,這種直覺式的「因果」觀念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常見的「慣行思想」。每當遇到難以解釋的事情時,如果存在一種理由,心理便會覺得舒坦一些。一件事情沒有答案,會讓人覺得很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