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在肌力與體能訓練領域中,「增肌」向來是許多運動員與健身愛好者追求的重要目標。然而,增肌並不僅僅只有「肌肉量變大」這麼單純,而是會受到訓練強度、方法、時間、動作速度(Acceleration)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根據您所提供的參考資料,增肌大致可區分為兩種主要型態:
- 功能性增肌(Functional Hypertrophy,亦稱Myofibrillar Hypertrophy)
- 非功能性增肌(Non-Functional Hypertrophy,亦稱Sarcoplasmic Hypertrophy)
這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肌肉結構以及最終能否帶來更高的運動表現。以下將詳細解說其差異、如何訓練,以及應用時可能需要注意的要點。
二、非功能性增肌(Sarcoplasmic Hypertrophy)——「外觀型」增肌
1. 主要機制
非功能性增肌(Sarcoplasmic Hypertrophy)指的是肌纖維內部「肌漿(sarcoplasm)」及非收縮性蛋白質含量的增加。換言之,這種增肌傾向於提高肌肉細胞中的「液體」與能量物質容量,對於增加肌肉圍度或外觀體積往往效果顯著,但對於肌肉真正的「最大出力」提升並沒有直接且顯著的幫助。
2. 特徵與優勢
- 外觀明顯增大:由於較多的肌漿與液體堆積,使得肌腹(muscle belly)看起來更加飽滿、粗壯。
- 訓練刺激感強:通常在偏中高反覆次數(Reps)與短休息時間(Rest)下,肌肉的酸脹感(Pump)會非常明顯。
- 對肌力提升有限:因為增加的成分大多為非收縮蛋白,雖然外觀明顯,但對最大肌力與運動表現提升的貢獻相較有限。若單以運動表現為目標,仍需搭配功能性增肌訓練。
3. 一般訓練參數
根據參考資料,非功能性增肌通常採用以下參數:
- 反覆次數(Reps):9~12或以上
- 強度(%1RM):約70%~80% 1RM
- 組數(Sets):3~6組
- 休息時間(Rest):約1分鐘以下(通常30~60秒,給予較短休息以累積疲勞及代謝壓力)
- 時間張力(TUT):40~70秒(中速或較慢的離心與向心速度)
- 訓練重點:保持肌肉長時間處於張力狀態,累積代謝壓力與乳酸,使肌纖維內部的「液體空間」增加。
三、功能性增肌(Myofibrillar Hypertrophy)——「實用型」增肌
1. 主要機制
功能性增肌(Functional Hypertrophy)主要發生在肌纖維的收縮蛋白(如肌動蛋白Actin、肌凝蛋白Myosin)增加,導致肌原纖維密度提升,讓肌力與神經肌肉控制能力同步成長。由於此類型增肌能直接提升肌肉的產力能力,因此在實際運動表現中更具優勢。
2. 特徵與優勢
- 肌力表現顯著增強:因為增加了收縮蛋白,能有效增進單位肌肉的出力。
- 對運動表現有積極幫助:不管是力量型運動(舉重、搏擊)還是需要速度、爆發力的運動(衝刺、球類),都有正面影響。
- 肌肉外觀提升:雖然外觀增長相對非功能性增肌可能不那麼誇張,但依然可以看到明顯的肌肉線條與體態改變,且多伴隨肌力提升。
3. 一般訓練參數
依據文獻數據,常見的功能性增肌範圍:
- 反覆次數(Reps):6~8
- 強度(%1RM):約79%~85% 1RM(甚至可到接近85%以上,視訓練程度而定)
- 組數(Sets):4~8組
- 休息時間(Rest):1~2分鐘
- 時間張力(TUT):20~40秒(相對較短但強度更高)
- 訓練重點:同時兼顧「較高強度」與「足夠次數」以誘發肌纖維增粗,並透過多次組數讓神經系統與肌纖維都獲得足夠刺激。
四、功能性與非功能性增肌在運動表現與日常應用的差異
- 運動場上的表現
- 非功能性增肌:更能提升外觀與肌肉圍度,但若缺乏進一步針對神經肌肉控制或力量提升的訓練,可能導致相對負擔(如:體重上升卻無法有效轉化成力量或速度)。
- 功能性增肌:能直接增強力量、爆發力或速度等運動能力,運動員或需要特定身體功能的人士更為受用。
- 綜合訓練的效益
- 如果您的目標同時包括「外觀」與「運動表現」,可以週期性(Periodization)地在不同階段安排兩種訓練。先以偏中高次數的非功能性增肌方法建立足夠的肌肉量,再透過高強度的功能性增肌訓練鞏固並強化力量與爆發力。
- 若單純以外觀為目標,非功能性增肌的計畫能讓肌群看來更飽滿。同時也可循序漸進加入少量高強度訓練,避免只剩「肌肉外表」而缺乏實際產力。
五、訓練與週期規劃建議
- 週期化訓練(Periodization)
- 在年計畫或月計畫中,先安排「基礎期」以非功能性增肌的模式累積一定肌肉量與局部肌耐力。
- 進入「力量期」或「爆發力期」時,轉為功能性增肌的訓練模式,提升相對力量及爆發力。
- 最後在「轉換期」或「比賽期」,可聚焦在動作速度、敏捷性與專項技術維持,並維持一定強度避免失去前期所建立的肌力基礎。
- 強度與速度的交互運用
- 力量或相對力量目標:可採用高強度(80%~100% 1RM),同時注重動作加速度與品質。休息時間通常3~5分鐘。
- 爆發力目標:可採中等負重(50%~70% 1RM),強調快速向心收縮並保持速度。可視狀況安排3~5分鐘休息。
- 基礎增肌或維度訓練目標:可採70%~80% 1RM,中等速度收縮,組間休息1~2分鐘,累積代謝壓力。
- 練習動作多元性
- 不論功能性或非功能性增肌,都建議包含多關節複合動作(如深蹲、硬舉、臥推、划船、引體向上等),以刺激大量肌纖維。
- 同時可以在非功能性增肌階段,輔以一些單關節動作加強局部細節(如肱二頭肌弓舉、腿屈伸、飛鳥、肩推舉等),塑造更完整的肌肉線條。
六、常見問題與個人建議
- 要如何在兼顧外觀與實用性的同時,避免體能下降?
- 若同時想兼顧外觀與運動表現,可採取「線性週期化」或「雙峰週期化」,在不同週期著重不同訓練目標,搭配適度的核心穩定與耐力訓練,以確保肌肉獲得多面向的刺激。
- 非功能性增肌是否完全不具功能?
- 並非如此。非功能性增肌對於想要改善肌耐力與局部持續力還是有幫助的,而且也能在前期提供更大的肌肉量基礎。但若目標在速度或力量,需搭配進階的高強度或爆發力訓練。
- 實際運用時,如何評估訓練成果?
- 外觀與圍度可以用目測、身體組成分析或圍度量測進行追蹤。
- 功能性進步可透過1RM測試、最大爆發力測試(如垂直跳、40碼衝刺)等來評估。
七、結論
總體而言,功能性增肌與非功能性增肌在訓練原理與成果應用上各有專長:
- 非功能性增肌:通過高反覆次數與短休息,累積代謝壓力,增加肌肉外觀圍度,更適合短期內想要明顯提升「肌肉量感」及外觀者。
- 功能性增肌:著重高強度與神經肌肉協調,以提升肌纖維的收縮蛋白含量,帶來更直接的肌力與運動表現成長。
若想要兼具外觀與表現,週期性地整合這兩種訓練模式才是關鍵之道。記得根據自身目標、體能狀況與訓練年資,循序漸進地提高強度,同時也要確保充足的營養、恢復與睡眠。如此一來,將能在積極塑造理想身形的同時,也能得到穩固的功能與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