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如何定義你?
當你想做一件事時,別人可能會這樣說:
- 「不可能辦到。」
- 「這早就有人做了,你強得過XXX?」
所以才有一句話:當事情沒譜前,不要張揚,否則可能見光死。
或是日常生活盡量不要曝光在朋友圈,因為那些無形的心念(例如忌妒、看好戲等)可能影響事情的發展。
心理學上的「自我應驗預言」
這種「被灌輸的信念影響發展」的現象,其實在心理學上早有研究:
- 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 一種社會心理現象,指某人對某事的預期,會因為他的信念或行為,最終導致預期成真。 - 羅森塔爾效應(Rosenthal Effect)
→ 也稱「期望效應」或「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抱持的期望,會影響到對方或自己的行為表現,最終使期望成真。
如何破除這種「詛咒」?
關鍵在於:重新解讀那些負面的定義。
當別人對你說:「不可能辦到」、「比不過別人。」
你可以轉換為:「是我不想要?」、「是我不值得?」
接著自問,為什麼我們會這樣限制自己?
只要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你就能找出突破口,破解這個被別人思想塑造的遊戲。
「詛咒」別人的人,最終也在詛咒自己
而那些喜歡潑冷水、嫉妒別人的人,其實也要警惕:
「你以為詛咒的是別人,其實你詛咒的正是自己;你嫉妒別人,就等於是遮住別人的眼睛,掩蓋你心裡認定自己的無能。」
——出自《量子轉念的效應》
人生的牌局,由自己決定
人生起手的「好牌」或「爛牌」或許是注定的,但如何打牌,卻是我們可以決定的。
如電影《嚦咕嚦咕新年財》裡劉德華說的:
「有時贏錢未必開心,打對了牌才有滿足感。」
保持好牌品,爛牌也有爛牌的打法。

越爛的牌越要用心打
改變世界的契機,在「爛牌」的人手上
《斜槓時代的高效閱讀法》裡提到,如果這個世界是一個大劇場:
- 有人天生拿到主角劇本
- 其他大部分人,拿到的是爛劇本,只能在台下幫人喝采
那麼,問題來了——誰能改變這個世界的運作?
那些拿到好牌的既得利益者,通常不會想改變現狀,所以,改變的契機,就在我們這些「拿到爛牌」的人手上。
但想要改變、改革,個人需要累積大量的素養。這個話題有機會再寫一篇~
最後,破局而出!
別人的否定,不應該成為你的限制。
掌舵方向,全力破局。
不論最後走到哪,路上總比落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