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要聲明
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
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來自 「點亮計畫」S.Light 讀者的集體選擇
這篇文章的靈感,來自 S.Light 讀者的投票結果——當大家選擇「職場與社交」作為最關注的話題,我開始思考,在這個資訊過載的時代,我們是否真的能準確判斷一個人的真實樣貌?
社交濾鏡,讓我們有時候美化了錯的人,卻錯過了真正值得的人。但關鍵不是「完全信任」或「完全不信任」,而是學會如何更理性地觀察、驗證,讓自己不再輕易受騙,也不錯失真正值得信賴的人。
S.Light,讓我們一起學會看見真正的人,而不只是相信表面的光環。 💡✨
好的,讓我們開始吧👇👇👇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
- 第一眼見到某人,就覺得對方很可靠,結果後來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 短時間內覺得一個人「很懂你」,結果過沒多久,發現只是場錯覺。
- 在社交場合被某人的魅力吸引,覺得對方很優秀,但回頭一想,對方好像沒真的做過什麼讓你佩服的事。
這,就是「社交濾鏡效應」。人們在初次見面時,往往會自動美化對方的形象,根據一些表面的行為、語氣、外在條件,快速判斷「這個人是不是值得信賴」。
但問題是——這樣的判斷,準確嗎?
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擁有精準的「看人眼光」,但事實上,這些眼光往往被「社交濾鏡」干擾,讓我們在過於理想化別人,或是過度防備錯過真正值得深交的人之間擺盪。那麼,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社交濾鏡太重?又該如何調整?
你也有「社交濾鏡」嗎?一個故事,告訴你為什麼要保持防備
有一則社會新聞,讓我對「社交濾鏡」這件事有更深刻的體悟。先前,有個新聞是某名網紅被詐騙——詐騙集團假裝成「高級企業家」,穿著得體、談吐不凡,甚至還帶著投資簡報來「授課」。結果,不少人信以為真,把錢投進去,最後發現對方根本是騙子。
但這些受害者,都是「蠢人」嗎?其實不是。他們只是被社交濾鏡影響,高估了對方的可靠度。
為什麼呢?
1. 對方的「外在條件」很容易讓人產生信任感
- 高級西裝、流利口才、自信滿滿的肢體語言,讓人直覺認為:「這個人一定是專業的!」
- 但現實是,裝得很專業,不代表真的專業。
2. 別人越懂社交,越容易「操控」你的第一印象
- 他們會用「共鳴話術」來讓你產生信任,例如:「我也是這樣過來的!」、「我和你想的一樣!」
- 但真相是,這些話只是「情感誘導」,並不代表他真的站在你這邊。
這就是「社交濾鏡」的影響——我們太容易被「表面的感覺」誤導,而沒有去驗證「這個人的真實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