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女友一起看了一部Netflix的原創電影《生命中的燦爛時光》,故事描述了有躁鬱症的男主角,治癒了受親人離世打擊的女主角,卻因為自己的躁鬱症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聲淚俱下的同時,讓我們對「死亡」這個議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甚至當晚躺在床上聊到了兩、三點還不肯睡覺。
「死亡究竟是一種解脫,還是一場悲劇?」
那天之後,這個問題一直停留在我的腦海中,也不斷想起已經離去的爺爺奶奶和外公,我想在每個人的心中,這個問題的答案必定相去甚遠,就像電影中男主的離開可能對自己來說是一種解脫,但對深愛他的女主和姊姊而言,則是部分世界的崩塌。我想把問題簡化成「死亡究竟是不是好事?」,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取決於誰在看待「死亡」,今天這篇文章想跟大家一起思考,我們應該用什麼態度、角度來面對死亡。
死亡本身沒有絕對的好壞,它的意義來自於我們看待它的角度。
【死亡的意義,取決於視角】
我想用兩個例子來討論這個概念,一個是電影中的男主角Finch,我想這個故事就不用多說了!另一個是我的爺爺,爺爺是個非常聰明的人,就像是古裝劇裡村中少數能夠考上科舉、狀元的那種,小時候還會看到附近的鄰居跑來找爺爺問事情、開藥等等,80幾歲還是熱愛閱讀、學習,還會跟我搶著玩報紙上的數獨遊戲!
但再聰明的人也逃不過病痛的折磨,長期洗腎讓爺爺的身體日漸衰敗,在一次引發肺水腫進了醫院後,就再也沒出來了…最後一次去探望他時,爺爺身上插滿管子,沒辦法說話和移動,意識也不是很清楚,跟他說話時只有眼睛稍微動了動,興許是在跟我打招呼吧!
〖對於承受病痛的人來說,死亡可能是一種選擇、一種解脫,也可能是一種無奈地放棄〗
這個想法是我的想像,畢竟我非常幸運,並沒有機會體會那種感覺,只能透過幾部電影一窺疾病纏身的人們,內心世界的痛苦與掙扎,我曾不只一次問自己:「如果我變成故事中的主角,我會怎麼做?」
如果我是Finch,如果我的情緒會沒來由的興奮和低落,如果身邊沒有人了解,如果我被當異類看待,我想我也沒有勇氣告訴其他人:「我生病了…我需要幫助…請諒解我…」Finch的房間裡總是有一面貼滿便條紙的牆,以及好多本空白的便條紙,他得把心中的思緒、情緒寫下來才能讓自己稍稍緩解,他得不固定地從日常生活中消失,等到鬱期過後,再以大家眼中的Finch重返生活…我不了解那樣的痛苦,但我光是看著電影就覺得有點難受。
如果我是爺爺,我看著身上插滿管子、動彈不得,我看著每天來照顧我的人在病房中難以入睡,我看著近在咫尺的報紙卻沒辦法把它翻開,每天清醒的十幾個小時我都得看著輕鋼架天花板,想想都覺得很難受。
我不能完全體會他們的感受,但哪怕只是呈現在我眼前的萬分之一,我可能都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對我來說或許是一種解脫!我想這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啟發,我們總是以旁觀者的角度來評估當事人的選擇,甚至替當事人來做選擇,那麼這究竟是真的為他好,還是為了滿足我們自己呢?
〖對家人來說,死亡是一場災難,帶來無法彌補的傷痛〗
接著,我想回到「親近的人」的角度。
這個角度我有過幾次經驗,爺爺、奶奶、外公,我站在家人的角度看著在病床上的他們,也看著與他們更親近的爸媽、親戚,但很幸運地我還沒有足夠深刻的經驗,深刻到讓我痛徹心扉的經驗。
如果我是電影中的女主角和姊姊,我或許了解Finch,也可能不夠了解他的病痛,但對我來說Finch都是非常非常親近的人,在得知他的躁鬱症、得知他離去的當下,我想我也會痛哭失聲,痛苦地覺得天要塌下來了,痛苦地想著「為什麼他不跟我說,為什麼不找我求助,如果我早點發現事情會不會不一樣」
如果我是我的爸媽,我看著那個從小到大照顧我的人躺在床上,我會迫切希望他能夠痊癒,能夠再站起來,能夠再像以前一樣陪在我的身邊,但事實就是,他/她走了,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陪著我們,這跟離鄉打拼的那種離別不同,這次是道別,是永遠都沒辦法再見面的離別。
在親近的人眼裡,死亡是一場災難,一場天大的災難,它帶來永遠無法抹平的傷害,哪怕傷口痊癒,一定也留有傷疤,在不為人知的時候持續刺痛著我們。
〖視角決定意義〗
兩個不同的視角,造就了完全不同的意義,每個選擇、每個結果都包含了一定的好與壞,「死亡」注定是一個沒辦法圓滿的結局,而我們從哪個角度來觀察死亡,則會大程度地影響它對我們的意義。
【死亡是一種無法印證的決定】
我認為「死亡」這件事情之所以如此困擾世人,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來自於:死亡是一種無法印證的決定。
常常在很多影片、電影或是別人口中會聽到:「不要放棄!事情一定會越來越好!」我其實都會有個疑問:「你怎麼知道?」我倒不是很悲觀、很贊成用死亡來解決問題,相反地我其實也是站在樂觀、堅持、撐下去一定會海闊天空這一方,只是我會情不自禁地想著:「我沒有經歷過他的處境,也不懂他的痛苦,那我到底該怎麼印證事情會越來越好呢?」
死亡,是一個單向的選擇,是一個無法驗證其他選項的決定。
選擇死亡,就無法知道未來是否會變好
選擇活著,也無法確定死亡是否真的能帶來解脫
在低潮的人眼中,選擇死亡可能是一種脫離痛苦的方式,但誰也沒試過,不確定是不是真的能夠脫離苦海…而選擇活著,他此時此刻就痛苦的要命,根本無法看到大家所謂越來越好的未來,沒辦法確定撐下去是否會迎來轉機,還是更長的痛苦。這讓選擇變得困難,因為我們永遠無法回頭再試一次。
人生不是遊戲,沒有讀檔、沒有重來的機會,這是我認為「死亡」如此困擾著世人的一部分原因,也是我每每看到心靈雞湯叫大家撐住的時候,心裡常常會冒出的疑問,我不確定這些心靈雞湯的作者是真正經歷過這樣痛苦的日子,浴火重生才有感而發,還是又來蹭流量…
不過我想說,我自己沒有過那樣極度痛苦的經歷,也無法感同身受他們的痛苦,但我仍會選擇撐下去,畢竟退一萬步說,活著一定有更多的選項,對吧?
【選擇死亡與選擇活著的矛盾】
2018年《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上映,這大概是我第一次認真思考死亡這件事情,以「承受痛苦的人」的角度來思考。
〖為了不讓愛的人傷心,選擇獨自承擔〗
這是片中男主角的選擇,孤單死去,避免讓愛的人承受痛苦,也是當時我認為我會毫不猶豫做出的選擇。這是我對愛的表達方式,盡量讓我愛的人們少承擔一些痛苦。
我想一定會有人反對,一定會有人對這種想法嗤之以鼻,如果愛一個人,是不是應該一起面對?但我會在心裡發出一個疑問:「難道這就會減輕他們的痛苦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想盡量這我愛的人快樂,少一點痛苦,少一點折磨。
〖我們是否有權利決定自己/別人該不該承受痛苦?〗
我想今天的故事可以回到這個問題,生病的人選擇離開是「自己的決定」,選擇不再承受痛苦,但他沒有辦法決定家人是不是也要承擔這份痛苦;反之,家人選擇積極治療、陪伴、一起承擔痛苦也是「自己的決定」,但同時家人也沒辦法決定當事人要不要承受病痛的折磨。
死亡這個議題,從來都不只是單方面的決定,而是雙向的選擇,在我們做出一個決定時,我們也得意識到我們沒辦法為對方做決定,也不應該勉強對方做出那個我們想要的決定,這是我們活著就一定得面對的課題。
【活得快樂,減少痛苦與遺憾】
因為我們愛他所以捨不得他死亡,但正因為愛他所以要支持他的任何決定,哪怕這個決定在我們眼中並不是好的決定。
我不知道下這個結論是不是好的,只是這是我在幾次經驗、幾部電影之後,一個很大的感觸,也讓我開始思考,我該如何活得快樂,在死的時候也盡量不給愛我的人留下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