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意義:從兩個角度看生命終點的選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最近跟女友一起看了一部Netflix的原創電影《生命中的燦爛時光》,故事描述了有躁鬱症的男主角,治癒了受親人離世打擊的女主角,卻因為自己的躁鬱症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聲淚俱下的同時,讓我們對「死亡」這個議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甚至當晚躺在床上聊到了兩、三點還不肯睡覺。

「死亡究竟是一種解脫,還是一場悲劇?」

那天之後,這個問題一直停留在我的腦海中,也不斷想起已經離去的爺爺奶奶和外公,我想在每個人的心中,這個問題的答案必定相去甚遠,就像電影中男主的離開可能對自己來說是一種解脫,但對深愛他的女主和姊姊而言,則是部分世界的崩塌。

我想把問題簡化成「死亡究竟是不是好事?」,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取決於誰在看待「死亡」,今天這篇文章想跟大家一起思考,我們應該用什麼態度、角度來面對死亡。

死亡本身沒有絕對的好壞,它的意義來自於我們看待它的角度。

【死亡的意義,取決於視角】

我想用兩個例子來討論這個概念,一個是電影中的男主角Finch,我想這個故事就不用多說了!另一個是我的爺爺,爺爺是個非常聰明的人,就像是古裝劇裡村中少數能夠考上科舉、狀元的那種,小時候還會看到附近的鄰居跑來找爺爺問事情、開藥等等,80幾歲還是熱愛閱讀、學習,還會跟我搶著玩報紙上的數獨遊戲!

但再聰明的人也逃不過病痛的折磨,長期洗腎讓爺爺的身體日漸衰敗,在一次引發肺水腫進了醫院後,就再也沒出來了…最後一次去探望他時,爺爺身上插滿管子,沒辦法說話和移動,意識也不是很清楚,跟他說話時只有眼睛稍微動了動,興許是在跟我打招呼吧!

〖對於承受病痛的人來說,死亡可能是一種選擇、一種解脫,也可能是一種無奈地放棄〗

這個想法是我的想像,畢竟我非常幸運,並沒有機會體會那種感覺,只能透過幾部電影一窺疾病纏身的人們,內心世界的痛苦與掙扎,我曾不只一次問自己:「如果我變成故事中的主角,我會怎麼做?」

如果我是Finch,如果我的情緒會沒來由的興奮和低落,如果身邊沒有人了解,如果我被當異類看待,我想我也沒有勇氣告訴其他人:「我生病了…我需要幫助…請諒解我…」Finch的房間裡總是有一面貼滿便條紙的牆,以及好多本空白的便條紙,他得把心中的思緒、情緒寫下來才能讓自己稍稍緩解,他得不固定地從日常生活中消失,等到鬱期過後,再以大家眼中的Finch重返生活…我不了解那樣的痛苦,但我光是看著電影就覺得有點難受。

如果我是爺爺,我看著身上插滿管子、動彈不得,我看著每天來照顧我的人在病房中難以入睡,我看著近在咫尺的報紙卻沒辦法把它翻開,每天清醒的十幾個小時我都得看著輕鋼架天花板,想想都覺得很難受。

我不能完全體會他們的感受,但哪怕只是呈現在我眼前的萬分之一,我可能都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對我來說或許是一種解脫!我想這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啟發,我們總是以旁觀者的角度來評估當事人的選擇,甚至替當事人來做選擇,那麼這究竟是真的為他好,還是為了滿足我們自己呢?

〖對家人來說,死亡是一場災難,帶來無法彌補的傷痛〗

接著,我想回到「親近的人」的角度。

這個角度我有過幾次經驗,爺爺、奶奶、外公,我站在家人的角度看著在病床上的他們,也看著與他們更親近的爸媽、親戚,但很幸運地我還沒有足夠深刻的經驗,深刻到讓我痛徹心扉的經驗。

如果我是電影中的女主角和姊姊,我或許了解Finch,也可能不夠了解他的病痛,但對我來說Finch都是非常非常親近的人,在得知他的躁鬱症、得知他離去的當下,我想我也會痛哭失聲,痛苦地覺得天要塌下來了,痛苦地想著「為什麼他不跟我說,為什麼不找我求助,如果我早點發現事情會不會不一樣」

如果我是我的爸媽,我看著那個從小到大照顧我的人躺在床上,我會迫切希望他能夠痊癒,能夠再站起來,能夠再像以前一樣陪在我的身邊,但事實就是,他/她走了,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陪著我們,這跟離鄉打拼的那種離別不同,這次是道別,是永遠都沒辦法再見面的離別。

在親近的人眼裡,死亡是一場災難,一場天大的災難,它帶來永遠無法抹平的傷害,哪怕傷口痊癒,一定也留有傷疤,在不為人知的時候持續刺痛著我們。

〖視角決定意義〗

兩個不同的視角,造就了完全不同的意義,每個選擇、每個結果都包含了一定的好與壞,「死亡」注定是一個沒辦法圓滿的結局,而我們從哪個角度來觀察死亡,則會大程度地影響它對我們的意義。

【死亡是一種無法印證的決定】

我認為「死亡」這件事情之所以如此困擾世人,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來自於:死亡是一種無法印證的決定。

常常在很多影片、電影或是別人口中會聽到:「不要放棄!事情一定會越來越好!」我其實都會有個疑問:「你怎麼知道?」我倒不是很悲觀、很贊成用死亡來解決問題,相反地我其實也是站在樂觀、堅持、撐下去一定會海闊天空這一方,只是我會情不自禁地想著:「我沒有經歷過他的處境,也不懂他的痛苦,那我到底該怎麼印證事情會越來越好呢?」

死亡,是一個單向的選擇,是一個無法驗證其他選項的決定。

選擇死亡,就無法知道未來是否會變好
選擇活著,也無法確定死亡是否真的能帶來解脫

在低潮的人眼中,選擇死亡可能是一種脫離痛苦的方式,但誰也沒試過,不確定是不是真的能夠脫離苦海…而選擇活著,他此時此刻就痛苦的要命,根本無法看到大家所謂越來越好的未來,沒辦法確定撐下去是否會迎來轉機,還是更長的痛苦。這讓選擇變得困難,因為我們永遠無法回頭再試一次。

人生不是遊戲,沒有讀檔、沒有重來的機會,這是我認為「死亡」如此困擾著世人的一部分原因,也是我每每看到心靈雞湯叫大家撐住的時候,心裡常常會冒出的疑問,我不確定這些心靈雞湯的作者是真正經歷過這樣痛苦的日子,浴火重生才有感而發,還是又來蹭流量…

不過我想說,我自己沒有過那樣極度痛苦的經歷,也無法感同身受他們的痛苦,但我仍會選擇撐下去,畢竟退一萬步說,活著一定有更多的選項,對吧?

【選擇死亡與選擇活著的矛盾】

2018年《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上映,這大概是我第一次認真思考死亡這件事情,以「承受痛苦的人」的角度來思考。

〖為了不讓愛的人傷心,選擇獨自承擔〗

這是片中男主角的選擇,孤單死去,避免讓愛的人承受痛苦,也是當時我認為我會毫不猶豫做出的選擇。這是我對愛的表達方式,盡量讓我愛的人們少承擔一些痛苦。

我想一定會有人反對,一定會有人對這種想法嗤之以鼻,如果愛一個人,是不是應該一起面對?但我會在心裡發出一個疑問:「難道這就會減輕他們的痛苦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想盡量這我愛的人快樂,少一點痛苦,少一點折磨。

〖我們是否有權利決定自己/別人該不該承受痛苦?〗

我想今天的故事可以回到這個問題,生病的人選擇離開是「自己的決定」,選擇不再承受痛苦,但他沒有辦法決定家人是不是也要承擔這份痛苦;反之,家人選擇積極治療、陪伴、一起承擔痛苦也是「自己的決定」,但同時家人也沒辦法決定當事人要不要承受病痛的折磨。

死亡這個議題,從來都不只是單方面的決定,而是雙向的選擇,在我們做出一個決定時,我們也得意識到我們沒辦法為對方做決定,也不應該勉強對方做出那個我們想要的決定,這是我們活著就一定得面對的課題。

【活得快樂,減少痛苦與遺憾】

因為我們愛他所以捨不得他死亡,但正因為愛他所以要支持他的任何決定,哪怕這個決定在我們眼中並不是好的決定。

我不知道下這個結論是不是好的,只是這是我在幾次經驗、幾部電影之後,一個很大的感觸,也讓我開始思考,我該如何活得快樂,在死的時候也盡量不給愛我的人留下痛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冒冒-avatar-img
2025/04/21
你很棒!
avatar-img
火線上決策
5會員
84內容數
嗨!我是棉先生! 《火線上決策》是一個分享文章的平台,文章的主題來自一位消防員,對工作及日常生活的體悟、閱讀的輸出與實踐,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在文章下面留言跟我互動!
火線上決策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在一次靈感閃現中,我決定詢問ChatGPT:「你眼中的我是誰?」。這場對話意外成為了一趟深刻的自我探索旅程。從爐火與煙火的比喻,到現實與創意間的平衡,我開始理解自己的節奏與價值,也學會不再用他人的標準衡量自己。這篇文章,分享了我與AI對話後,對自我認識的新體悟。
Thumbnail
2025/04/27
在一次靈感閃現中,我決定詢問ChatGPT:「你眼中的我是誰?」。這場對話意外成為了一趟深刻的自我探索旅程。從爐火與煙火的比喻,到現實與創意間的平衡,我開始理解自己的節奏與價值,也學會不再用他人的標準衡量自己。這篇文章,分享了我與AI對話後,對自我認識的新體悟。
Thumbnail
2025/04/26
你以為當主管是指揮決策、排班分工?我曾這樣以為,直到有天同仁的情緒直接在群組爆炸,我才意識到,領導真正的挑戰,是在情緒的洪流中學會傾聽、理解與修補。這篇文章紀錄了一次內部摩擦帶來的反思,也分享我如何透過接納、道歉、共識來重建信任,讓團隊走得更遠。
Thumbnail
2025/04/26
你以為當主管是指揮決策、排班分工?我曾這樣以為,直到有天同仁的情緒直接在群組爆炸,我才意識到,領導真正的挑戰,是在情緒的洪流中學會傾聽、理解與修補。這篇文章紀錄了一次內部摩擦帶來的反思,也分享我如何透過接納、道歉、共識來重建信任,讓團隊走得更遠。
Thumbnail
2025/04/22
在感情中,很多人會選擇「沈默以對」,以為這樣比較成熟,卻往往讓情緒悄悄累積成為壓力與傷痕。這篇文章透過真實的兩段戀愛經驗,反思「說出口」的重要性,強調溝通不是要求對方改變,而是一起尋找共識,學習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讓感情更穩固。
Thumbnail
2025/04/22
在感情中,很多人會選擇「沈默以對」,以為這樣比較成熟,卻往往讓情緒悄悄累積成為壓力與傷痕。這篇文章透過真實的兩段戀愛經驗,反思「說出口」的重要性,強調溝通不是要求對方改變,而是一起尋找共識,學習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讓感情更穩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想要透過這篇文章,讓大家看到「想死」的背後也是出於「想要活得更好」的力量,只要大家對於「想死」的感覺有更深入的了解,就可以與其共存,並展望未來。
Thumbnail
我想要透過這篇文章,讓大家看到「想死」的背後也是出於「想要活得更好」的力量,只要大家對於「想死」的感覺有更深入的了解,就可以與其共存,並展望未來。
Thumbnail
華人社會很忌諱談到「死」這個字,但正視死亡對生活有正向影響。文章探討死亡觀念,提出理性看待死亡的建議。
Thumbnail
華人社會很忌諱談到「死」這個字,但正視死亡對生活有正向影響。文章探討死亡觀念,提出理性看待死亡的建議。
Thumbnail
感謝一切,死亡靜心:釋懷遺憾,面對生命。一位參加死亡靜心活動的學員分享了自己的經歷,過去埋藏在心底的情感障礙,在活動中逐漸打開。透過情感上的釋懷,學員發現即便再小的事情,都不該逃避,而應該坦然面對。故事中的改變也提醒了他人,不要總是認為時間會沖淡一切,現在就是要面對。
Thumbnail
感謝一切,死亡靜心:釋懷遺憾,面對生命。一位參加死亡靜心活動的學員分享了自己的經歷,過去埋藏在心底的情感障礙,在活動中逐漸打開。透過情感上的釋懷,學員發現即便再小的事情,都不該逃避,而應該坦然面對。故事中的改變也提醒了他人,不要總是認為時間會沖淡一切,現在就是要面對。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講述了一位曾患有重度憂鬱症,後被診斷患有躁鬱症、PTSD的患者,以及漸漸好轉與復發的過程,在經歷自殺未遂後,開始就診並接受身心科治療的過程,並提及了與諮商師的配對、不同醫生之間的轉換和其工作環境、生活壓力對其康復的影響。最後,文章還描述了患者重新診斷的病情和康復之路的挑戰。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講述了一位曾患有重度憂鬱症,後被診斷患有躁鬱症、PTSD的患者,以及漸漸好轉與復發的過程,在經歷自殺未遂後,開始就診並接受身心科治療的過程,並提及了與諮商師的配對、不同醫生之間的轉換和其工作環境、生活壓力對其康復的影響。最後,文章還描述了患者重新診斷的病情和康復之路的挑戰。
Thumbnail
很多時候,我們透過媒體獲得有關自殺者的新聞,而自殺的決定經常令人難以理解。但若我們能夠放下偏見,嘗試理解自殺者的處境與選擇,或許能為社會大眾帶來更深的包容。
Thumbnail
很多時候,我們透過媒體獲得有關自殺者的新聞,而自殺的決定經常令人難以理解。但若我們能夠放下偏見,嘗試理解自殺者的處境與選擇,或許能為社會大眾帶來更深的包容。
Thumbnail
《比句點更悲傷》作者從事殯儀館接體員的經驗,分享與死亡和家人有關的深刻故事。他思考活著的人該如何珍惜生命,以及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故事涉及震撼人心的家庭糾結、自殺背後的故事、血緣關係的重要性等,教人深思。
Thumbnail
《比句點更悲傷》作者從事殯儀館接體員的經驗,分享與死亡和家人有關的深刻故事。他思考活著的人該如何珍惜生命,以及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故事涉及震撼人心的家庭糾結、自殺背後的故事、血緣關係的重要性等,教人深思。
Thumbnail
現在我才真正體會到,在一生中對別人所造成的傷害。在我失去生命,躺在擔架上時,我也重新體驗了生命中的每一個片段,包括我的情感、態度和動機
Thumbnail
現在我才真正體會到,在一生中對別人所造成的傷害。在我失去生命,躺在擔架上時,我也重新體驗了生命中的每一個片段,包括我的情感、態度和動機
Thumbnail
《死亡與生命手記》是一本關於愛、悲傷、和成長的書。作者亞隆與妻子瑪麗蓮分享了他們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經歷,展現了愛與悲傷並存的故事。書中充滿了作者的個人故事和心理治療的投入,並提供了面對死亡和悲傷的正向方法。如果你對死亡有恐懼,這本書也能夠給你緩解焦慮的方向。
Thumbnail
《死亡與生命手記》是一本關於愛、悲傷、和成長的書。作者亞隆與妻子瑪麗蓮分享了他們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經歷,展現了愛與悲傷並存的故事。書中充滿了作者的個人故事和心理治療的投入,並提供了面對死亡和悲傷的正向方法。如果你對死亡有恐懼,這本書也能夠給你緩解焦慮的方向。
Thumbnail
《客製化自殺》中的終點線宗旨: 1. 只要不受強制、不傷及無辜,任何人都有權活下去—也有權決定自己如何死亡。 2. 我們絕對尊重求助者結束生命的自主選擇,不會試圖勸阻。 3. 若當事人做出這個選擇,志工依據教育訓練提供的情緒工具行事。我們聆聽卻不介入。
Thumbnail
《客製化自殺》中的終點線宗旨: 1. 只要不受強制、不傷及無辜,任何人都有權活下去—也有權決定自己如何死亡。 2. 我們絕對尊重求助者結束生命的自主選擇,不會試圖勸阻。 3. 若當事人做出這個選擇,志工依據教育訓練提供的情緒工具行事。我們聆聽卻不介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