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個朋友問我「諮商究竟能幫助我什麼?」
那時,我無法清楚地回答,只能模糊地說,它能讓你變得輕鬆、發現更多的選擇、人生更開闊。
然而,《愛情劊子手》作者以他精準的整理,道出了「四項對心理治療重要的既定事實」,深刻地打中我。我想正是在一次次的諮商與自我療癒中,對這四項既定事實有新的體悟,所以才擁有了突破,也才認為諮商是有用的。本書的作者-歐文·亞隆(Irvin Yalom)是存在主義治療法的三大代表人物之一,著重於探討人類存在的核心議題,關注個體如何理解自己的生命與選擇,還強調人類必須直面生命中無可避免的困境,諸如死亡、自由、孤獨和生命的意義。我非常喜歡他在序中提出「四項對心理治療重要的既定事實」:
- 死亡不可避免
- 我們擁有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
- 人終究是孤獨的
- 生命沒有明確的意義
下次,我可以更清楚地跟朋友解釋:你的情緒與議題,可能來自於這四大既定事實,諮商師可以幫助你釐清現狀跟接受四大既定事實,進而做出新的選擇與行動。
一、死亡不可避免
人類的內心深處擁有都有一個衝突「一方面延續生命,一方面知道難逃一死」。為了因應死亡帶來的恐懼,我們可能會想出無數方法來否定或逃避死亡。
作者治療癌末病人多年,發現病人使用兩種特別有效的方法,來減輕對死亡的恐懼。
一、相信自己的獨特性:
相信自己能超脫人類生物與命運,提供了內在的安全感。這種想法可能會因為平凡的小事崩解,例如個案艾娃,在遇到皮包被搶後,開始不信任整個世界。
二、相信有一個終極拯救者:
相信外在有一個力量在照顧及保護自己,就像小孩躲在父母羽翼之下。
不同的個案,選擇了不同的回應方式,面對死亡的議題,有時可以毀滅人,有時可以拯救人。死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正因為生命有限,才更需要我們珍惜每一天的選擇。當個案能夠直視死亡,他們往往會重新評估自己的價值觀,選擇過一個更符合內在渴望的生活。
二、我們擁有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
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自由總是伴隨著焦慮,因為它與我們日常對秩序與安全的渴望相違背。我們的生命並不屬於某個永恆有序的宇宙計畫,而是短暫且不可預測的。這使我們意識到自己必須為生命的每一個選擇負責。
作者偏好沙特對自由的看法:
「負責,就是自己擔任作者。」
「我們可以自由選擇成為任何一種人,唯獨無法選擇不自由。」
我們擁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無法選擇不去承擔這份自由所帶來的責任。這種純然的自由令人畏懼,自由與人類渴望的秩序相違背,因為自由暗示我們沒有依靠。
心理治療的首要步驟是幫助個案承擔對自身生命的責任。如果個案認為自己的困境完全是外在因素造成的,那麼改變將變得極為困難。
自由不僅意味著為選擇負責,也意味著改變需要意志力的推動。治療師常使用不同的方法來激勵個案,例如挑戰他們的信念、鼓勵自我覺察,甚至透過沉默來促使思考。唯有透過意志的驅動,我們才能真正實踐自由。
然而,有些人無法意識到自己的渴望,他們的行為與選擇往往受到他人的期待所驅使。另一些人則面臨選擇困難,深陷於「如果我選擇A,就會錯過B」的掙扎之中。例如,有位女性個案無法放下舊情,因為她害怕放手,這象徵著某種形式的「死亡」。
三、人終究是孤獨的
存在主義認為,人終究是孤獨的,這種孤獨分為三種類型:
- 人際孤獨:由於缺乏社交技巧或個性因素,無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 內在孤獨:當自我的某個部分被分裂,例如情感與記憶的割裂,多重人格便是一種極端案例。
- 存在孤獨: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孤獨,即便身處愛與陪伴之中,我們仍然無法真正進入他人的內心世界。
人們常試圖透過關係來逃避孤獨,例如依附於他人、尋求浪漫愛情或社群認同。然而,過度依賴他人來填補內心的空缺,往往導致關係的破裂。治療的目標並非消除孤獨,而是幫助個案學習如何與孤獨共存,並在孤獨之中找到與自己連結的方式。
四、生命沒有明確的意義
存在主義認為,生命的意義並非客觀存在,而是由個人賦予的。我們無法期待外在世界提供固定的價值或指引,而是必須自己去構築意義。
許多尋求心理治療的個案,正是因為感受到生命的無意義而陷入困惑與痛苦。當我們感覺自己對世界沒有掌控力,生命變得隨機且無序時,焦慮便會油然而生。這也是為什麼人類本能地尋求意義,因為意義能夠提供方向感與穩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意義並非透過刻意尋找而獲得,而是在投入有價值的行動中自然浮現。無論是心理治療還是日常生活,真正的意義來自於我們願意去體驗、去愛、去創造。
治療師與個案:共同面對「存在」的既定事實
治療師和個案同樣必須共同面對這些既定事實。因此,治療過程並非是一方以專業角度「幫助」另一方,而是一場雙向的探索。
作為治療師,作者認為不能只是站在旁觀者的立場,對個案說:「這是你的問題。」相反地,作者認為,應該說:「這是我們的問題。」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受到相同的存在議題影響——我們都會面對死亡、愛與失落、自由與恐懼、成長與離別。
心理治療的核心,不是單純的技巧或理論,而是在於兩個人之間深刻而真誠的交流。治療師不只是觀察者,更是參與者,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準備好與個案一同經歷存在的挑戰,甚至在某些時刻,被病人的經驗所觸動與改變。
My Take Away
- 思考自己的選擇:對每個發生的回應,我都是自由的,也是承擔責任的嗎?
- 面對死亡的現實:如果今天是你生命的最後一天,你會選擇如何度過?
- 學習與孤獨共處:與其逃避孤獨,不如將其視為一種與自己建立深刻連結的機會。
- 投入有意義的行動:人生的意義在於實踐,每個小行動,只要豐盛當下,就是意義。
在《愛情劊子手》一書中,作者以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分享了十則來自治療過程中的真實故事。這些故事有些並未給出明確的結局,甚至有些個案的困境是毫無道理的幻想,令人發笑。我想,這才是真實的人生,不是每個問題都有答案,也不是每個發生都有原因。
邀請諮商師或是其他人,進入你的生命,就是變化的開始。雖然我們都共享焦慮,誰也無法逃避四大既定事實,但我們能相互照耀,看見每個困境,不同的人「選擇如何面對」的自由。
這本書推薦給「好奇諮商在做什麼的人」,
以及「想要自我療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