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美食家》系列讓我發現原來光是看着別人吃飯也可以很療癒。
電視片集中的營業代表井之頭五郎(松重豐飾)到處出差,節目就是講述他吃午飯。
為何這個吃播能夠令到觀眾投入?
之前《孤獨的美食家》電視節目吸引我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在地」。
五郎去的是社區裏面不起眼的地道小店,吃的不是珍饈百味,而是炸豬扒、蛋包飯或拉麵等日常菜色。
原來要吃得好,不用捧着積蓄到五星級酒店的餐廳。美食就在我們生活的地方,大家只要像五郎般投入去吃,都可以有一番享受。
「這是我也可以有的體驗」,觀眾自然看得開心,難怪電視劇自2012年起一直都受歡迎。
通常的情節是五郎做完半天的工作,又或者是在會見客人之前,到附近午飯。一句內心獨白「肚子餓了!」便像鬧鐘一樣,叫五郎急急地去找吃,也喚起了觀眾的好奇心。
日常的小店與吃的慾望,二者都準備好了,跟着就是進食的儀式感。
五郎走進陌生的餐廳,坐下後會先緩緩環顧裏面的環境,研究餐牌,然後點菜。侍應把食物端來後,我覺得他是用近乎色瞇瞇的眼神細看桌上的每一樣美食,然後,像執行祭祀儀式一樣,把筷子夾在拇指與食指間,雙手合十恭敬地說一聲「我不客氣了!」。鏡頭就影着他帶着微笑大口大口的品嚐食物,自我獨白道出他心裏對食物的感覺,吃得高興時還會加叫其他餸菜。高瘦的松重豐把五郎演活了,他總會把所叫的食物吃清光,咪着會笑的眼睛露出滿意的表情,微微鞠躬說一聲「我飽了!」,是開心的謝飯禮。
為甚麼看着這些會感到療癒呢?我覺得是因為:
我覺得主角是帶領大家一同做了一場愉快的靜觀練習,透過專注於進食,去體驗感受生活、活在當下。
《孤獨的美食家》電影版比起電視劇加插了豐富的故事。主軸是五郎幫助長居於巴黎的日裔老人家在日本尋找食材,為他重塑家鄉的味道。
未有事先查看劇情的我,被第一(飛機餐)和第二幕(巴黎小店午飯)大大提升了期望,以為電影之後的個多小時就是五郎在歐洲的美食體驗。所以,當劇情的節奏放緩,講述五郎到長崎五島尋找食材時,我感到失落了。
這不是說電影做得不好。剛剛相反,這套電影內容富人情味,保持了電視劇的幽默和漫畫元素,能夠引起觀眾會心微笑,有幾幕更令人印象深刻。五郎打着領呔穿着西褲划直立板渡海那段是天馬行空又驚險又好笑,而韓國演員劉宰明飾演嚴肅的入境官員,作為旁觀者看着松重豐吃得盡興而咽了咽口水,這角色就是觀眾的一面鏡子,大家在電影院裏看得好滋味,卻也像劉宰明一樣克制着不去流露出來。
總的來說,抱着就是去看松重豐密密地吃的觀眾可能會覺得未夠滿足,但《孤獨的美食家》電影版有完整的故事,也成功突出人情味、鄉土、對食物欣賞等等的情懷,輕鬆的地方叫人淺笑,着力剛剛好不會過於刻意。
由衷建議大家吃飽才好入場,免受看着別人吃飯自己沒得吃的誘惑。
電影主題曲的短片同時介紹了主要角色和場景,包括上文提及划直立板渡海的那場戲。
參考:
「孤獨的美食家。」 維基百科。
很感謝你讀到這兒,讓我的文字能夠與你觸碰🌻
如欲轉載或引述,敬請預先取得我的同意,謝謝!
文字©黃璧怡(stargazzze113@gmail.com)
圖片© — 見圖片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