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個午覺到底好還不好?一些研究認為,小睡一下會有幫助,但也不要睡太深沉,會有反效果。
我們的身體有一套天然的生理時鐘,在清晨時讓我們醒來,到了夜晚就讓我們感覺昏沈想睡。而在午後,這個生理時鐘也會自然出現低谷,讓我們的精神短暫下滑。這就是所謂的「餐後低潮」(post-lunch dip)。這段時間,我們的注意力、記憶力和反應速度都會明顯下降。如果在這個時間要進行重要工作或開會,表現可能會受到影響。因此,如果無法避開,事前小睡一下或許會有幫助。
研究發現兩種常見又實用的方法——短暫小睡,與明亮光線曝曬,都能有效改善人在餐後的認知表現。
當研究參與者在午餐後能有個30分鐘的小空檔,他們在任務轉換的表現上有明顯進步。小睡期間進入淺層睡眠(N1期)較久的人,反應速度與正確率明顯提升。小睡後感覺較不疲憊,整體警覺性也更穩定。
研究指出,參與者的實際睡眠時間平均僅為13分鐘。也就是說,小睡十幾分鐘就夠了,不需要熟睡。
除了小睡之外,也可以試著「曝曬在明亮光線中」,尤其是富含藍光波長的白光。當研究參與者在午餐後觀看30分鐘紀錄片,並同時使用可穿戴式光療眼鏡接受藍光刺激,他們的反應時間明顯縮短,而且效果明顯比小睡片刻更好、更穩定。
如果午後休息時間可以曝曬的明亮陽光下,對於從昏沉中恢復精神會有幫助。當然,選擇小睡十幾分鐘會比較方便。
但要記得,小睡就好,不要睡太久。如果午睡時間過長,超過30分鐘,就會讓大腦進入較深層的慢波睡眠,這時被叫醒,就容易出現「睡眠慣性」(sleep inertia)——一種醒來後頭腦昏沉、反應變慢的狀態。如果睡超過一小時,會更糟糕。
有長期失眠問題的人,要先注意,自己是不是在午後或傍晚睡眠時間太長了,這反而會干擾晚上的正常睡眠。
如果是生理時間常亂掉的輪班工作者,可以運用午後小睡技巧,讓自己精神好一點。為了照顧小孩白天精神不濟的人,午後小睡一下會好一些。
其他一些研究則發現,凌晨兩點到六點常出現因為開車的人嗜睡造成的車禍,而下午兩點到四點是另一個高峰,這就跟生理時鐘的週期性有關。
NASA的研究顯示,26分鐘的小睡可讓長途飛行作業人員的工作表現提升34%,警覺性提升54%。對於一些長時間、高壓力的專業工作人員,譬如醫院裡的醫師、護理師,或長程開車的司機,適時小睡,可以增加效率、降低工作風險。台灣人的午睡習慣,看來還真有道理,只是要注意別睡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