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經驗告訴我,這時候最好的辦法不是順著情緒沉下去,而是動起來! 只要出門走一走、運動流流汗,焦慮感自然會消退一大半。
於是我開始思考人為什麼我們會有這些情緒?
情緒,其實是大腦的生理反應和演化的需求。
我們大腦裡有一個情緒控制中心:「 杏仁核」。它負責處理像恐懼、憤怒這類強烈的情緒。這些機制讓我們在面對危險時,能做出適當的反應。
比如:
恐懼 :讓我們避開危險,看到蛇本能地後退。
憤怒 :幫助我們在受到威脅時保護自己,小時候被同學欺負,會忍不住想回擊。
快樂 :讓我們願意與人連結,建立關係,和好朋友聊天會讓心情變得更好。
悲傷 :讓我們尋求安慰與支持,失業時找朋友訴苦,能幫助自己走出情緒低潮。
這些情緒,其實是演化給予我們的一種「生存工具」,幫助我們在複雜的環境中做出正確決策。
可是,現在的生活比起我們的祖先,已經安全太多了,根本不用擔心野獸出現在家門口,也不用擔心沒飯吃。但奇怪的是,我們卻比以前更焦慮、更不開心,這是為什麼?
因為現代人的壓力,不是來自生存,更多的是來自比較。
發IG,看到朋友出國旅遊,覺得自己的人生好無聊。
滑FB,發現同學買房買車,開始懷疑自己為什麼還在原地踏步。
看YouTube,覺得別人怎麼都成功了,而自己什麼都沒有。
這些比較,讓我們產生一種「我是不是不夠好?」的焦慮感,久而久之,變成了壓力。
以前的人,焦慮的是「活不活得下去」;現在的人,焦慮的是「活得好不好看」。
其實,情緒本來就不是壞事,關鍵是我們怎麼調整自己的心態。所以焦慮時,不妨試著這幾個方法,可以幫助緩解焦慮。
1. 覺察自己的情緒
當你覺得焦慮時,問問自己:「這是真的問題,還是我在和別人比較?」很多時候,我們的焦慮其實來自於無意識的比較,而不是生活真的有什麼問題。
2. 減少無謂的比較
社群媒體看到的世界,都是經過「美化」的生活,別人PO出來的,往往只是最好的一面。試著限制自己每天滑手機的時間,減少不必要的比較。
3. 找到讓自己快樂的事
運動、閱讀、寫作、學新技能,做自己喜歡的事,能幫助你把注意力從比較中抽離,專注於自己真正的成長。
4. 找人聊聊,不要悶著
當你覺得情緒低落時,找個信任的人聊聊,不管是朋友、家人,甚至寫日記,把感受說出來,會讓你感覺好很多。
在寫這篇文章時,同時我也在疏理自己的情緒,同時告訴自己別掉入焦慮的陷阱,別被情緒牽著走,它應該是你的夥伴,而不是你的主人。只要用對方法管理情緒、消化情緒,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覺得自己最近也有不自覺得焦慮,不妨試試這些方法,看看能不能讓自己輕鬆一點。
更多的焦慮是因為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