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 注釋
1. 子曰:孔子說。
2. 學:指學習知識或道理。
3. 時習之:「時」指時常,「習」指溫習、實踐,意思是經常復習和運用所學的知識。
4. 說:通「悅」,喜悅、高興。
5. 朋:志同道合的朋友或學友。
6. 自遠方來:從遠方來訪,指朋友遠道而來交流思想。
7. 樂:快樂、愉悅。
8. 人不知:「知」指理解、賞識,意思是別人不了解自己。
9. 不慍:「慍」指怨恨、生氣,意思是不因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憤怒或抱怨。
10. 君子:道德高尚、有修養的人。
3. 白話文
孔子說:「學習知識並且時常練習,不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訪,不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嗎?如果別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卻不因此生氣怨恨,這樣的人不也是君子嗎?」
4. 總結
這段話強調了三個重要的價值觀:
1. 學習與實踐: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應該時常複習和應用,這樣才能感受到真正的樂趣。
2. 友情與交流: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思想,是人生的一大樂事,這說明學習不應該是孤立的,而應該與他人分享、切磋。
3. 君子風範:真正的君子不會因為別人不理解自己而心生怨懟,而是能夠保持淡然與寬容的心態。
這段話展現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人格修養,至今仍然對我們有深遠的啟發。
二、
1. 原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 注釋
1. 有子:孔子的學生,名若,字有,尊稱為「有子」。
2. 其為人也:「其」指代一般人,「為人」指人的品行。
3. 孝弟:「孝」指孝順父母,「弟」指敬愛兄長,這裡的「弟」讀作「悌」,表示兄友弟恭。
4. 好犯上者:「好」作動詞,指喜好;「犯上」指違抗尊長、挑戰權威。
5. 鮮矣:「鮮」指少見,意思是這樣的人很少。
6.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未之有也」表示從未有過,意思是不喜歡冒犯長上卻喜歡作亂的人是不存在的。
7. 君子務本:「務」指專心致力,「本」指根本,意思是君子應該專注於根本之道。
8. 本立而道生:「立」指確立,「道」指正道、道理,意思是根本確立了,正道自然就會產生。
9.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也者」表示解釋語氣,「其」表示推測,「與」為疑問語氣詞,意思是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難道不是仁德的根本嗎?
3. 白話文
有子說:「一個人如果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那麼他會去冒犯尊長的情況就很少見了;而一個不會冒犯尊長的人,卻去作亂叛逆的情況,從來沒有發生過。君子應當專注於根本,當根本確立之後,正道自然就會產生。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不正是仁德的根本嗎?」
4. 總結
這段話強調了「孝悌」與「仁」的關係,並從道德層面說明社會穩定的根源:
1. 孝悌與品德: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個人修養的基礎,這樣的人通常不會去違抗尊長,更不會作亂。
2. 務本的重要性:有子認為,君子應該專注於根本,當根本建立後,其他的道德與行為自然會跟隨。
3. 仁的根本:孝悌不只是對家庭的義務,更是通向「仁」的重要基礎,從孝悌開始培養,才能發展出更高層次的道德與社會責任。
這段話延續了儒家的倫理觀,強調孝悌是個人修身的起點,也是維持社會秩序的基礎。
三、
1.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2. 注釋
1. 子曰:孔子說。
2. 巧言:「巧」指花言巧語、言語圓滑,意思是說話過於討好別人而不真誠。
3. 令色:「令」指美好,「色」指表情、態度,意思是用虛偽的表情來討好他人。
4. 鮮矣:「鮮」指少見,意思是很少。
5. 仁:指仁愛、善良,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3. 白話文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只會花言巧語、擺出虛偽的笑容,這樣的人大多缺乏真正的仁德!」
4. 總結
這句話簡潔有力,強調了一個人的言行應當真誠,不應該靠虛偽的話語與表情來取悅他人。孔子認為,真正有仁德的人不會過分追求表面上的圓滑,而是以誠實和真心待人。因此,這句話提醒人們,要注重內在品德的修養,而非只在言語和表情上下功夫,否則容易變成虛偽之人。
四、
1.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2. 注釋
1. 曾子:孔子的學生,名參,字子輿。
2. 吾日三省吾身:「吾」指我,「日」指每天,「三省」指多次反省,「吾身」指自己,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3. 為人謀而不忠乎:「謀」指謀劃、處理事情;「忠」指盡心盡力,意思是「替別人辦事時是否盡心盡力?」
4.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交」指交往;「信」指誠信,意思是「與朋友交往時是否做到誠信?」
5. 傳不習乎:「傳」指老師傳授的知識,「習」指溫習、實踐,意思是「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有認真複習?」
3. 白話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時,是否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時,是否做到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有認真複習?」
4. 總結
這句話展現了儒家的自省精神,強調反思與修養的重要性:
1. 忠於職責:做事要盡心盡力,對得起他人的信任。
2. 誠信待人:朋友之間要講究誠信,不能欺騙或違背承諾。
3. 學而時習:學習不僅是聽課,還需要不斷複習與實踐,才能真正掌握知識。
這種每日自省的態度,有助於提升個人修養,使人更加成熟穩重,符合儒家強調的「修身」之道。
五、
1.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2. 注釋
1. 子曰:孔子說。
2. 道千乘之國:「道」指治理,「千乘之國」指大型諸侯國,古代以戰車數量計算國力,「千乘」表示強盛的國家。意思是「治理一個強大的國家」。
3. 敬事而信:「敬事」指認真對待政事;「信」指誠信,意思是「處理政務時要謹慎且誠信」。
4. 節用而愛人:「節用」指節約用度,不奢侈浪費;「愛人」指關愛百姓,意思是「節約國家資源,愛護百姓」。
5. 使民以時:「使民」指使喚百姓,「以時」指順應時令,意思是「役使百姓時,要考慮農時,不可隨意徵調勞役」。
3. 白話文
孔子說:「治理一個強盛的國家,要謹慎處理政務並保持誠信,節約財政開支並關愛百姓,徵用人民勞役時要考慮農時,不能妨礙農業生產。」
4. 總結
這句話體現了孔子的治國理念,強調政治的核心要素:
1. 謹慎與誠信:執政者應認真負責,誠信待民,才能贏得人民信任。
2. 節儉與愛民:國家資源應該合理運用,避免揮霍,並關心人民福祉。
3. 順應時令:治理國家要尊重自然與經濟規律,不可隨意剝奪人民的生存條件。
這些觀點對於現代政治與治理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強調政府應該以民為本,合理調配資源,才能長久穩定發展。
六、
1. 原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 注釋
1. 子曰:孔子說。
2. 弟子:指年輕人,或指學生。
3. 入則孝:「入」指在家,「孝」指孝順父母,意思是「在家要孝順父母」。
4. 出則弟:「出」指在外,「弟」指敬愛兄長(悌),意思是「在外要尊敬兄長與長輩」。
5. 謹而信:「謹」指謹慎,「信」指誠信,意思是「為人處世要謹慎誠信」。
6. 汎愛眾:「汎」指廣泛,「愛眾」指關愛眾人,意思是「廣泛地關愛他人」。
7. 親仁:「親」指親近,「仁」指有仁德之人,意思是「要親近有仁德的人」。
8.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行」指實踐道德,「有餘力」指還有多餘的精力,「學文」指學習文化知識,意思是「實踐道德之後,若還有精力,則應該學習文化知識」。
3. 白話文
孔子說:「年輕人在家應當孝順父母,出門應當尊敬兄長與長輩,為人處世要謹慎且誠信,廣泛地關愛他人,並親近有仁德的人。如果道德修養已經落實,還有餘力,則應該學習文化知識。」
4. 總結
這句話說明了個人修養的次第:
1. 先修品德:孝順父母、尊敬長輩是根本,為人謹慎誠信,關心他人,親近有德之人,這些都是立身處世的基本原則。
2. 後習學問:學習文化知識是建立在良好品德的基礎上,先學做人,再學知識。
3. 儒家的教育觀:孔子強調「德行先於學問」,認為知識的學習應該建立在良好的道德修養之上,而不是本末倒置。
這段話不僅適用於古代,也對現代教育與個人發展具有很高的啟發價值。
七、
1. 原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2. 注釋
1. 子夏:孔子的學生,名卜商,字子夏。
2. 賢賢易色:「賢賢」指尊重賢德之人;「易色」指減少對女色的沉迷,意思是「尊重賢者勝過貪戀女色」。
3.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指侍奉,「竭其力」指盡全力,意思是「侍奉父母能夠竭盡自己的力量」。
4. 事君能致其身:「事君」指為君主效力;「致其身」指奉獻自己,意思是「效忠君主,願意奉獻自身」。
5.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交」指交往;「信」指誠信,意思是「與朋友交往,言而有信」。
6. 雖曰未學:「雖曰」即「雖然說」;「未學」指沒有正式學習儒家經典,意思是「即使別人說他沒有學問」。
7. 吾必謂之學矣:「吾」指子夏自己;「謂」指認為;「學」指真正的學問,意思是「我一定認為這樣的人是真正有學問的」。
3. 白話文
子夏說:「尊敬賢德之人勝過貪戀女色,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效忠君主能夠奉獻自身,與朋友交往時言而有信。即使有人說這樣的人沒有學問,我一定認為他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學」的真正內涵:
1. 道德勝於知識:真正的學問不只是讀書,而是內化為品德與行為。
2. 尊賢重德:尊敬有德之人,不沉溺於女色,體現了儒家的價值觀。
3. 孝順與忠誠:侍奉父母應盡心竭力,為國家效力應竭盡所能。
4. 誠信待人:朋友之間講究誠信,才是真正的學識與修養。
子夏的觀點與孔子的教育思想一致,認為真正的「學」在於實踐道德,而不只是書本知識,這對現代人的品德修養依然具有深遠的啟示。
八、
1.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2. 注釋
1. 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重」指莊重;「威」指威嚴,意思是「君子如果不莊重,就難以讓人敬畏」。
2. 學則不固:「學」指學習;「固」指穩固,意思是「學習如果不莊重,就難以牢固」。
3. 主忠信:「主」指堅持;「忠」指忠誠;「信」指誠信,意思是「做人要堅持忠誠與誠信」。
4. 無友不如己者:「無」指不要;「友」指結交朋友;「不如己者」指品德或學識不如自己的人,意思是「不要與品德低劣或學識不足的人為友」。
5. 過則勿憚改:「過」指過錯;「憚」指害怕;「改」指改正,意思是「有過錯時不要害怕改正」。
3. 白話文
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無法讓人敬畏;學習如果不莊重,就無法鞏固成果。做人要堅持忠誠與誠信,不要與品德低劣的人交朋友。犯了錯誤,不要害怕改正。」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君子的基本修養與處世原則:
1. 莊重與威嚴:君子應該舉止端莊,才能讓人敬重,而學習態度若不端正,就難以獲得真正的知識。
2. 忠信為本:忠誠與誠信是立身處世的根本,必須堅持不變。
3. 擇友而交:應該與品德高尚、學識優秀的人交友,避免受到不良影響。
4. 勇於改過:發現錯誤時,應該勇於改正,不要害怕承認自己的不足。
這句話提醒人們要注重內在修養,選擇良師益友,並且保持開放心態,不斷改進自己,這對現代人的學習與處世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九、
1. 原文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2. 注釋
1. 慎終:謹慎、慎重地對待親人的喪葬事宜。
2. 追遠:追思、祭祀先祖,表達對已逝親人的懷念。
3. 民德:人民的品德、道德風尚。
4. 歸厚:趨向淳厚、敦厚。
3. 白話文
曾子說:「謹慎地辦理親人的喪禮,誠心地追思祖先,人民的道德風尚就會趨向淳厚。」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孝道對社會風氣的重要影響:
1. 慎終與追遠:謹慎辦理親人喪事,誠心祭祀祖先,展現對親人的尊重與懷念。
2. 道德淳厚:當人們普遍重視孝道,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就會趨於淳厚。
3. 孝道與社會和諧:孝道不僅是個人的道德準則,也是維繫家族與社會倫理秩序的基礎。
4. 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認為「孝」能促進社會穩定與和諧,這對現代社會仍有深遠意義。
十、
1. 原文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2. 注釋
1. 子禽:孔子的學生,名不詳。
2. 子貢:孔子的學生,姓端木,名賜,以善於辯論著稱。
3. 夫子:指孔子。
4. 是邦:此國,指孔子所到之國。
5. 必聞其政:一定能夠聽聞並參與該國的政事。
6. 求之與:「求」指主動爭取;「與」表示疑問語氣,意思是「是孔子主動爭取的嗎?」
7. 抑與之與:「抑」表示轉折,意思是「還是別人主動給他的呢?」
8. 溫、良、恭、儉、讓:「溫」指溫和,「良」指善良,「恭」指恭敬,「儉」指節儉,「讓」指謙讓,這五個字是孔子的品德。
9. 以得之:因此獲得(參與政事的機會)。
10. 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其諸」為語氣詞,表示推測;「異乎」指不同於;「人之求之」指一般人對於政事的爭取,意思是「孔子對政事的獲取方式,難道不是與一般人不同嗎?」
3. 白話文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這個國家後,一定能夠聽聞並參與政事,他是主動爭取的嗎?還是別人主動給他的呢?」
子貢回答說:「老師憑藉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和謙讓的品德而獲得了這個機會。老師對政事的獲取方式,難道不是與一般人不同嗎?」
4. 總結
這段話說明了孔子獲得政治機會的方式與一般人不同,體現了儒家對品德修養的重視:
1. 品德決定機遇:孔子憑藉自身的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和謙讓,贏得了他人的信任,而不是靠爭取或權謀。
2. 不以權謀取仕:一般人可能通過權力鬥爭或關係來獲取政治地位,而孔子則是因為高尚品德而自然而然地被邀請參政。
3. 儒家價值觀:這段話反映了儒家思想認為真正的君子應當注重內在修養,而不是刻意追求權勢。
4. 孔子人格魅力:孔子並非通過權謀,而是以品德感召他人,展現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影響力。
十一、
1. 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2. 注釋
1. 父在:父親在世時。
2. 觀其志:「觀」指觀察;「志」指志向,意思是「觀察他的志向與態度」。
3. 父沒:「沒」指去世,意思是「父親去世後」。
4. 觀其行:「行」指行為,意思是「觀察他的行為是否依舊遵循父親的教誨」。
5.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三年」指父親去世後守喪的三年期間;「無改」指沒有改變;「父之道」指父親的行事準則與道德觀念,意思是「在父親去世後的三年間,不改變父親的行事風格與道德準則」。
6. 可謂孝矣:「可謂」指可以說是;「孝」指孝順,「矣」表示肯定語氣,意思是「這樣可以說是真正的孝順了」。
3. 白話文
孔子說:「當父親在世時,要觀察一個人的志向;當父親去世後,要觀察他的行為。如果能在父親去世後的三年內,不改變父親的行事準則與道德觀念,就可以稱得上是孝順了。」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孝道的實踐方式,體現了儒家的倫理觀念:
1. 孝順不僅在於表面行為:父親在世時,應觀察一個人的志向,是否尊重父親的意見與價值觀。
2. 父親去世後更能看出孝心:父親去世後,是否仍然按照父親的教誨行事,是衡量孝道的關鍵。
3. 三年守喪的意義:傳統儒家認為,三年是守喪期,這段時間內不改變父親的行事準則,代表對父親的尊重與懷念。
4. 孝順是一種內化的道德修養:真正的孝順不是短暫的,而是持之以恆地尊崇父親的道德標準,體現在日常行為中。
十二、
1. 原文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2. 注釋
1. 有子:孔子的學生,有若。
2. 禮之用:「禮」指禮儀、規範;「用」指作用、運用,意思是「禮的運用方式」。
3. 和為貴:「和」指和諧;「貴」指珍貴、重要,意思是「和諧是最重要的」。
4. 先王之道:「先王」指古代聖明的君王;「道」指治國之道,意思是「古代聖王的治國之道」。
5. 斯為美:「斯」指這種做法;「美」指美善,意思是「這種做法是美善的」。
6. 小大由之:「小大」指小事與大事;「由」指遵循,意思是「無論大小事都應該遵循這個原則」。
7. 有所不行:「有所」指有些情況;「不行」指行不通,意思是「有些情況不能單純地講求和諧」。
8. 知和而和:「知」指知道;「和」指和諧,意思是「只知道和諧而刻意追求和諧」。
9. 不以禮節之:「不」指否定;「以」指用;「禮」指禮法;「節」指節制、約束,意思是「不以禮法來加以約束」。
10. 亦不可行也:「亦」指也;「不可行」指不可取,意思是「這樣的做法也是不可行的」。
3. 白話文
有若說:「禮的運用,以和諧為最重要。古代聖王的治國之道,正是因為講求和諧而顯得美善,因此無論大小事都應當遵循這個原則。但有些事情不能只講求和諧,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和諧,而不以禮法來加以節制,那也是不可行的。」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禮」與「和」的關係,並指出和諧應該建立在禮法的基礎上:
1. 和諧是禮的核心價值:禮的目的是促進和諧,這是古代聖王治理國家的核心理念。
2. 大小事皆應遵循禮:無論大事小事,都應該遵循禮的原則來維持社會秩序。
3. 和諧不能違背禮法:追求和諧不能脫離禮的規範,否則就會失去秩序,導致混亂。
4. 禮與和的平衡:真正的和諧應該是建立在禮法基礎上的,而不是單純地遷就、妥協或和稀泥。
這句話對現代社會仍有啟發,提醒人們在追求和諧的同時,不能忽視基本的原則與規範。
十三、
1. 原文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2. 注釋
1. 有子:孔子的學生,有若。
2. 信近於義:「信」指誠信;「近於」指接近;「義」指合乎道義,意思是「誠信若符合道義,就能真正實現信守承諾」。
3. 言可復也:「言」指言語、承諾;「可復」指可以兌現,意思是「說出的話能夠兌現」。
4. 恭近於禮:「恭」指恭敬;「近於」指接近;「禮」指禮儀,意思是「恭敬若符合禮的規範,就能避免羞辱」。
5. 遠恥辱也:「遠」指遠離;「恥辱」指羞辱,意思是「能夠避免羞辱與過失」。
6. 因不失其親:「因」指順應、遵循;「不失」指不違背;「親」指親近的人或祖先的教誨,意思是「遵循傳統與親人教誨,不偏離正道」。
7. 亦可宗也:「亦」指也;「可宗」指值得尊敬與效法,意思是「這樣的人值得尊敬與效法」。
3. 白話文
有若說:「誠信如果符合道義,說出的話才能兌現;恭敬如果符合禮的規範,就能遠離羞辱;順應傳統並不違背親人的教誨,這樣的人也值得尊敬與效法。」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誠信、恭敬與遵循傳統的重要性,並指出它們的正確實踐方式:
1. 誠信須合乎道義:真正的誠信不是盲目守信,而是要符合道義,這樣才能確保言出必行。
2. 恭敬應符合禮儀:單純的恭敬不足以立身處世,必須符合禮儀,才能避免羞辱與過失。
3. 尊重傳統與親人教誨:遵循正當的傳統,並不違背親人的教誨,才能保持正確的行為準則,值得他人尊敬。
4. 道德修養的核心:這句話強調,真正的道德修養應該建立在誠信、恭敬與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這樣的人才能受到社會的推崇與效法。
這段話對現代社會仍具啟發性,提醒人們在講求誠信與禮儀時,要以道義為依據,並尊重優良傳統,以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與社會秩序。
十四、
1.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2. 注釋
1. 食無求飽:「食」指飲食;「無求飽」指不刻意追求吃得飽足,意思是「君子不過分講究飲食」。
2. 居無求安:「居」指居住;「無求安」指不追求舒適,意思是「君子不貪圖安逸的居住環境」。
3. 敏於事:「敏」指勤勉、敏捷;「事」指處理事務,意思是「在做事方面要勤勉、機敏」。
4. 慎於言:「慎」指謹慎;「言」指言語,意思是「說話要謹慎小心」。
5. 就有道而正焉:「就」指接近、親近;「有道」指有道德學問的人;「正」指端正自己,意思是「親近有道德學問的人,從而端正自己的行為」。
6. 可謂好學也已:「可謂」指可以說是;「好學」指熱愛學習;「已」是語氣助詞,表示肯定,意思是「這樣可以稱得上是熱愛學習的人了」。
3. 白話文
孔子說:「君子在飲食上不刻意追求飽足,在居住上不貪圖舒適,做事勤勉而說話謹慎,親近有道德學問的人來端正自己,這樣的人就可以稱得上是熱愛學習的人了。」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君子應具備的基本態度,並將好學的特質與實際行為相結合:
1. 不貪圖物質享受:君子不應沉溺於飲食和居住的舒適,而應該保持簡樸的生活方式。
2. 勤勉做事,謹慎說話:行動上要積極努力,說話則要謹慎,不輕易妄言。
3. 親近賢者,以修正自己:學習不只是讀書,而是要向有道德和學問的人學習,以端正自身的品行。
4. 真正的好學之人:熱愛學習不僅體現在讀書上,更體現在日常生活與行為準則中,能夠克制欲望、積極進取、親近賢者,才是真正的好學之人。
這句話提醒人們,學習不只是知識的累積,更應該落實在行為與品德修養上,這對現代人的成長與修養仍具有深遠的啟發。
十五、
1. 原文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2. 注釋
1. 貧而無諂:「貧」指貧窮;「諂」指諂媚,意思是「雖然貧窮但不諂媚奉承」。
2. 富而無驕:「富」指富有;「驕」指驕傲,意思是「雖然富有但不驕傲自大」。
3.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未若」指不如;「樂」指樂於道義;「好禮」指遵循禮法,意思是「這樣雖然不錯,但還不如貧窮時能樂於道義,富有時能遵循禮法」。
4. 詩:指《詩經》。
5.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指切割骨角;「磋」指打磨骨角;「琢」指雕琢玉石;「磨」指研磨玉石,意思是「學問與品德的修養就像加工骨角與玉石一樣,需不斷琢磨與打磨」。
6. 其斯之謂與:「其」指大概;「斯」指這句話;「與」是語氣助詞,意思是「這句話說的不就是這個道理嗎?」
7. 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賜」指子貢;「始」指開始;「與言詩」指與你討論《詩經》;「已矣」表示肯定,意思是「子貢啊,現在開始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
8. 告諸往而知來者:「告」指告訴;「諸」指之於,代指子貢;「往」指過去的事物;「來」指未來的事物,意思是「告訴他過去的事情,他能夠推知未來」。
3. 白話文
子貢問道:「如果一個人貧窮卻不諂媚,富有卻不驕傲,這樣怎麼樣?」
孔子說:「這樣很好,但還不如貧窮時能樂於道義,富有時能遵循禮法。」
子貢說:「《詩經》上說:『像切割與打磨骨角,像雕琢與研磨玉石。』這句話是不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呢?」
孔子說:「子貢啊,你現在終於可以和我討論《詩經》了!我告訴你過去的事情,你能夠推知未來。」
4. 總結
這段話通過對話,闡述了修身與學習的重要性:
1. 道德比表現更重要:貧窮而不諂媚、富有而不驕傲固然好,但更高的境界是貧窮時仍能樂於道義,富有時仍能遵循禮法。
2. 修身如琢玉:人的品德與學問需要像雕琢玉石一樣,不斷地打磨與修煉,才能達到完美。
3. 學習應該融會貫通:真正的學習不只是死記硬背,而是能夠從過去的知識推知未來,這才是深刻的領悟。
4. 孔子對子貢的肯定:孔子認為子貢的理解能力提高了,達到了可以討論經典的程度,這說明學習的關鍵在於舉一反三的能力。
這段話對現代人仍有啟發,提醒我們修身養性要有更高的標準,並且學習不應只停留在表面,而要透過思考與實踐來真正掌握知識。
十六、
1.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 注釋
1. 不患:「患」指憂慮、擔憂,意思是「不擔心」。
2. 人之不己知:「人」指他人;「不己知」指不了解自己,意思是「別人不了解自己」。
3. 患不知人也:「患」指憂慮;「不知人」指不了解他人,意思是「應該擔憂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3. 白話文
孔子說:「不應該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應該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君子應有的胸襟與智慧:
1. 不應該在意外界的評價:君子不應該憂慮別人是否認識自己,而應該專注於自身的提升。
2. 應關注對他人的理解:與其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不如努力去理解別人,這樣才能更好地與人相處,發揮自身價值。
3. 反映君子的修養:真正的君子不求名聲,而是注重洞察世事、理解人性,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
4. 對現代人的啟示:在當今社會,人們往往過於在意他人的評價,這句話提醒我們,與其渴望被理解,不如學會去理解別人,這樣才能建立更好的關係,提升自己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