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

雷冥-avatar-img
發佈於論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4 分鐘

一、


1.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 注釋


1. 子曰:孔子說。



2. 學:指學習知識或道理。



3. 時習之:「時」指時常,「習」指溫習、實踐,意思是經常復習和運用所學的知識。



4. 說:通「悅」,喜悅、高興。



5. 朋:志同道合的朋友或學友。



6. 自遠方來:從遠方來訪,指朋友遠道而來交流思想。



7. 樂:快樂、愉悅。



8. 人不知:「知」指理解、賞識,意思是別人不了解自己。



9. 不慍:「慍」指怨恨、生氣,意思是不因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憤怒或抱怨。



10. 君子:道德高尚、有修養的人。




3. 白話文


孔子說:「學習知識並且時常練習,不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訪,不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嗎?如果別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卻不因此生氣怨恨,這樣的人不也是君子嗎?」


4. 總結


這段話強調了三個重要的價值觀:


1. 學習與實踐: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應該時常複習和應用,這樣才能感受到真正的樂趣。



2. 友情與交流: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思想,是人生的一大樂事,這說明學習不應該是孤立的,而應該與他人分享、切磋。



3. 君子風範:真正的君子不會因為別人不理解自己而心生怨懟,而是能夠保持淡然與寬容的心態。




這段話展現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人格修養,至今仍然對我們有深遠的啟發。




二、


1. 原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 注釋


1. 有子:孔子的學生,名若,字有,尊稱為「有子」。



2. 其為人也:「其」指代一般人,「為人」指人的品行。



3. 孝弟:「孝」指孝順父母,「弟」指敬愛兄長,這裡的「弟」讀作「悌」,表示兄友弟恭。



4. 好犯上者:「好」作動詞,指喜好;「犯上」指違抗尊長、挑戰權威。



5. 鮮矣:「鮮」指少見,意思是這樣的人很少。



6.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未之有也」表示從未有過,意思是不喜歡冒犯長上卻喜歡作亂的人是不存在的。



7. 君子務本:「務」指專心致力,「本」指根本,意思是君子應該專注於根本之道。



8. 本立而道生:「立」指確立,「道」指正道、道理,意思是根本確立了,正道自然就會產生。



9.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也者」表示解釋語氣,「其」表示推測,「與」為疑問語氣詞,意思是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難道不是仁德的根本嗎?




3. 白話文


有子說:「一個人如果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那麼他會去冒犯尊長的情況就很少見了;而一個不會冒犯尊長的人,卻去作亂叛逆的情況,從來沒有發生過。君子應當專注於根本,當根本確立之後,正道自然就會產生。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不正是仁德的根本嗎?」


4. 總結


這段話強調了「孝悌」與「仁」的關係,並從道德層面說明社會穩定的根源:


1. 孝悌與品德: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個人修養的基礎,這樣的人通常不會去違抗尊長,更不會作亂。



2. 務本的重要性:有子認為,君子應該專注於根本,當根本建立後,其他的道德與行為自然會跟隨。



3. 仁的根本:孝悌不只是對家庭的義務,更是通向「仁」的重要基礎,從孝悌開始培養,才能發展出更高層次的道德與社會責任。




這段話延續了儒家的倫理觀,強調孝悌是個人修身的起點,也是維持社會秩序的基礎。





三、


1.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2. 注釋


1. 子曰:孔子說。



2. 巧言:「巧」指花言巧語、言語圓滑,意思是說話過於討好別人而不真誠。



3. 令色:「令」指美好,「色」指表情、態度,意思是用虛偽的表情來討好他人。



4. 鮮矣:「鮮」指少見,意思是很少。



5. 仁:指仁愛、善良,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3. 白話文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只會花言巧語、擺出虛偽的笑容,這樣的人大多缺乏真正的仁德!」


4. 總結


這句話簡潔有力,強調了一個人的言行應當真誠,不應該靠虛偽的話語與表情來取悅他人。孔子認為,真正有仁德的人不會過分追求表面上的圓滑,而是以誠實和真心待人。因此,這句話提醒人們,要注重內在品德的修養,而非只在言語和表情上下功夫,否則容易變成虛偽之人。




四、


1.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2. 注釋


1. 曾子:孔子的學生,名參,字子輿。



2. 吾日三省吾身:「吾」指我,「日」指每天,「三省」指多次反省,「吾身」指自己,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3. 為人謀而不忠乎:「謀」指謀劃、處理事情;「忠」指盡心盡力,意思是「替別人辦事時是否盡心盡力?」



4.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交」指交往;「信」指誠信,意思是「與朋友交往時是否做到誠信?」



5. 傳不習乎:「傳」指老師傳授的知識,「習」指溫習、實踐,意思是「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有認真複習?」




3. 白話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時,是否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時,是否做到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有認真複習?」


4. 總結


這句話展現了儒家的自省精神,強調反思與修養的重要性:


1. 忠於職責:做事要盡心盡力,對得起他人的信任。



2. 誠信待人:朋友之間要講究誠信,不能欺騙或違背承諾。



3. 學而時習:學習不僅是聽課,還需要不斷複習與實踐,才能真正掌握知識。




這種每日自省的態度,有助於提升個人修養,使人更加成熟穩重,符合儒家強調的「修身」之道。




五、


1.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2. 注釋


1. 子曰:孔子說。



2. 道千乘之國:「道」指治理,「千乘之國」指大型諸侯國,古代以戰車數量計算國力,「千乘」表示強盛的國家。意思是「治理一個強大的國家」。



3. 敬事而信:「敬事」指認真對待政事;「信」指誠信,意思是「處理政務時要謹慎且誠信」。



4. 節用而愛人:「節用」指節約用度,不奢侈浪費;「愛人」指關愛百姓,意思是「節約國家資源,愛護百姓」。



5. 使民以時:「使民」指使喚百姓,「以時」指順應時令,意思是「役使百姓時,要考慮農時,不可隨意徵調勞役」。




3. 白話文


孔子說:「治理一個強盛的國家,要謹慎處理政務並保持誠信,節約財政開支並關愛百姓,徵用人民勞役時要考慮農時,不能妨礙農業生產。」


4. 總結


這句話體現了孔子的治國理念,強調政治的核心要素:


1. 謹慎與誠信:執政者應認真負責,誠信待民,才能贏得人民信任。



2. 節儉與愛民:國家資源應該合理運用,避免揮霍,並關心人民福祉。



3. 順應時令:治理國家要尊重自然與經濟規律,不可隨意剝奪人民的生存條件。




這些觀點對於現代政治與治理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強調政府應該以民為本,合理調配資源,才能長久穩定發展。





六、


1. 原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 注釋


1. 子曰:孔子說。



2. 弟子:指年輕人,或指學生。



3. 入則孝:「入」指在家,「孝」指孝順父母,意思是「在家要孝順父母」。



4. 出則弟:「出」指在外,「弟」指敬愛兄長(悌),意思是「在外要尊敬兄長與長輩」。



5. 謹而信:「謹」指謹慎,「信」指誠信,意思是「為人處世要謹慎誠信」。



6. 汎愛眾:「汎」指廣泛,「愛眾」指關愛眾人,意思是「廣泛地關愛他人」。



7. 親仁:「親」指親近,「仁」指有仁德之人,意思是「要親近有仁德的人」。



8.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行」指實踐道德,「有餘力」指還有多餘的精力,「學文」指學習文化知識,意思是「實踐道德之後,若還有精力,則應該學習文化知識」。




3. 白話文


孔子說:「年輕人在家應當孝順父母,出門應當尊敬兄長與長輩,為人處世要謹慎且誠信,廣泛地關愛他人,並親近有仁德的人。如果道德修養已經落實,還有餘力,則應該學習文化知識。」


4. 總結


這句話說明了個人修養的次第:


1. 先修品德:孝順父母、尊敬長輩是根本,為人謹慎誠信,關心他人,親近有德之人,這些都是立身處世的基本原則。



2. 後習學問:學習文化知識是建立在良好品德的基礎上,先學做人,再學知識。



3. 儒家的教育觀:孔子強調「德行先於學問」,認為知識的學習應該建立在良好的道德修養之上,而不是本末倒置。




這段話不僅適用於古代,也對現代教育與個人發展具有很高的啟發價值。




七、


1. 原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2. 注釋


1. 子夏:孔子的學生,名卜商,字子夏。



2. 賢賢易色:「賢賢」指尊重賢德之人;「易色」指減少對女色的沉迷,意思是「尊重賢者勝過貪戀女色」。



3.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指侍奉,「竭其力」指盡全力,意思是「侍奉父母能夠竭盡自己的力量」。



4. 事君能致其身:「事君」指為君主效力;「致其身」指奉獻自己,意思是「效忠君主,願意奉獻自身」。



5.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交」指交往;「信」指誠信,意思是「與朋友交往,言而有信」。



6. 雖曰未學:「雖曰」即「雖然說」;「未學」指沒有正式學習儒家經典,意思是「即使別人說他沒有學問」。



7. 吾必謂之學矣:「吾」指子夏自己;「謂」指認為;「學」指真正的學問,意思是「我一定認為這樣的人是真正有學問的」。




3. 白話文


子夏說:「尊敬賢德之人勝過貪戀女色,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效忠君主能夠奉獻自身,與朋友交往時言而有信。即使有人說這樣的人沒有學問,我一定認為他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學」的真正內涵:


1. 道德勝於知識:真正的學問不只是讀書,而是內化為品德與行為。



2. 尊賢重德:尊敬有德之人,不沉溺於女色,體現了儒家的價值觀。



3. 孝順與忠誠:侍奉父母應盡心竭力,為國家效力應竭盡所能。



4. 誠信待人:朋友之間講究誠信,才是真正的學識與修養。




子夏的觀點與孔子的教育思想一致,認為真正的「學」在於實踐道德,而不只是書本知識,這對現代人的品德修養依然具有深遠的啟示。




八、


1.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2. 注釋


1. 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重」指莊重;「威」指威嚴,意思是「君子如果不莊重,就難以讓人敬畏」。



2. 學則不固:「學」指學習;「固」指穩固,意思是「學習如果不莊重,就難以牢固」。



3. 主忠信:「主」指堅持;「忠」指忠誠;「信」指誠信,意思是「做人要堅持忠誠與誠信」。



4. 無友不如己者:「無」指不要;「友」指結交朋友;「不如己者」指品德或學識不如自己的人,意思是「不要與品德低劣或學識不足的人為友」。



5. 過則勿憚改:「過」指過錯;「憚」指害怕;「改」指改正,意思是「有過錯時不要害怕改正」。




3. 白話文


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無法讓人敬畏;學習如果不莊重,就無法鞏固成果。做人要堅持忠誠與誠信,不要與品德低劣的人交朋友。犯了錯誤,不要害怕改正。」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君子的基本修養與處世原則:


1. 莊重與威嚴:君子應該舉止端莊,才能讓人敬重,而學習態度若不端正,就難以獲得真正的知識。



2. 忠信為本:忠誠與誠信是立身處世的根本,必須堅持不變。



3. 擇友而交:應該與品德高尚、學識優秀的人交友,避免受到不良影響。



4. 勇於改過:發現錯誤時,應該勇於改正,不要害怕承認自己的不足。




這句話提醒人們要注重內在修養,選擇良師益友,並且保持開放心態,不斷改進自己,這對現代人的學習與處世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九、


1. 原文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2. 注釋


1. 慎終:謹慎、慎重地對待親人的喪葬事宜。



2. 追遠:追思、祭祀先祖,表達對已逝親人的懷念。



3. 民德:人民的品德、道德風尚。



4. 歸厚:趨向淳厚、敦厚。




3. 白話文


曾子說:「謹慎地辦理親人的喪禮,誠心地追思祖先,人民的道德風尚就會趨向淳厚。」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孝道對社會風氣的重要影響:


1. 慎終與追遠:謹慎辦理親人喪事,誠心祭祀祖先,展現對親人的尊重與懷念。



2. 道德淳厚:當人們普遍重視孝道,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就會趨於淳厚。



3. 孝道與社會和諧:孝道不僅是個人的道德準則,也是維繫家族與社會倫理秩序的基礎。



4. 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認為「孝」能促進社會穩定與和諧,這對現代社會仍有深遠意義。





十、


1. 原文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2. 注釋


1. 子禽:孔子的學生,名不詳。



2. 子貢:孔子的學生,姓端木,名賜,以善於辯論著稱。



3. 夫子:指孔子。



4. 是邦:此國,指孔子所到之國。



5. 必聞其政:一定能夠聽聞並參與該國的政事。



6. 求之與:「求」指主動爭取;「與」表示疑問語氣,意思是「是孔子主動爭取的嗎?」



7. 抑與之與:「抑」表示轉折,意思是「還是別人主動給他的呢?」



8. 溫、良、恭、儉、讓:「溫」指溫和,「良」指善良,「恭」指恭敬,「儉」指節儉,「讓」指謙讓,這五個字是孔子的品德。



9. 以得之:因此獲得(參與政事的機會)。



10. 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其諸」為語氣詞,表示推測;「異乎」指不同於;「人之求之」指一般人對於政事的爭取,意思是「孔子對政事的獲取方式,難道不是與一般人不同嗎?」




3. 白話文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這個國家後,一定能夠聽聞並參與政事,他是主動爭取的嗎?還是別人主動給他的呢?」

子貢回答說:「老師憑藉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和謙讓的品德而獲得了這個機會。老師對政事的獲取方式,難道不是與一般人不同嗎?」


4. 總結


這段話說明了孔子獲得政治機會的方式與一般人不同,體現了儒家對品德修養的重視:


1. 品德決定機遇:孔子憑藉自身的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和謙讓,贏得了他人的信任,而不是靠爭取或權謀。



2. 不以權謀取仕:一般人可能通過權力鬥爭或關係來獲取政治地位,而孔子則是因為高尚品德而自然而然地被邀請參政。



3. 儒家價值觀:這段話反映了儒家思想認為真正的君子應當注重內在修養,而不是刻意追求權勢。



4. 孔子人格魅力:孔子並非通過權謀,而是以品德感召他人,展現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影響力。




十一、


1. 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2. 注釋


1. 父在:父親在世時。



2. 觀其志:「觀」指觀察;「志」指志向,意思是「觀察他的志向與態度」。



3. 父沒:「沒」指去世,意思是「父親去世後」。



4. 觀其行:「行」指行為,意思是「觀察他的行為是否依舊遵循父親的教誨」。



5.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三年」指父親去世後守喪的三年期間;「無改」指沒有改變;「父之道」指父親的行事準則與道德觀念,意思是「在父親去世後的三年間,不改變父親的行事風格與道德準則」。



6. 可謂孝矣:「可謂」指可以說是;「孝」指孝順,「矣」表示肯定語氣,意思是「這樣可以說是真正的孝順了」。




3. 白話文


孔子說:「當父親在世時,要觀察一個人的志向;當父親去世後,要觀察他的行為。如果能在父親去世後的三年內,不改變父親的行事準則與道德觀念,就可以稱得上是孝順了。」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孝道的實踐方式,體現了儒家的倫理觀念:


1. 孝順不僅在於表面行為:父親在世時,應觀察一個人的志向,是否尊重父親的意見與價值觀。



2. 父親去世後更能看出孝心:父親去世後,是否仍然按照父親的教誨行事,是衡量孝道的關鍵。



3. 三年守喪的意義:傳統儒家認為,三年是守喪期,這段時間內不改變父親的行事準則,代表對父親的尊重與懷念。



4. 孝順是一種內化的道德修養:真正的孝順不是短暫的,而是持之以恆地尊崇父親的道德標準,體現在日常行為中。




十二、


1. 原文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2. 注釋


1. 有子:孔子的學生,有若。



2. 禮之用:「禮」指禮儀、規範;「用」指作用、運用,意思是「禮的運用方式」。



3. 和為貴:「和」指和諧;「貴」指珍貴、重要,意思是「和諧是最重要的」。



4. 先王之道:「先王」指古代聖明的君王;「道」指治國之道,意思是「古代聖王的治國之道」。



5. 斯為美:「斯」指這種做法;「美」指美善,意思是「這種做法是美善的」。



6. 小大由之:「小大」指小事與大事;「由」指遵循,意思是「無論大小事都應該遵循這個原則」。



7. 有所不行:「有所」指有些情況;「不行」指行不通,意思是「有些情況不能單純地講求和諧」。



8. 知和而和:「知」指知道;「和」指和諧,意思是「只知道和諧而刻意追求和諧」。



9. 不以禮節之:「不」指否定;「以」指用;「禮」指禮法;「節」指節制、約束,意思是「不以禮法來加以約束」。



10. 亦不可行也:「亦」指也;「不可行」指不可取,意思是「這樣的做法也是不可行的」。




3. 白話文


有若說:「禮的運用,以和諧為最重要。古代聖王的治國之道,正是因為講求和諧而顯得美善,因此無論大小事都應當遵循這個原則。但有些事情不能只講求和諧,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和諧,而不以禮法來加以節制,那也是不可行的。」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禮」與「和」的關係,並指出和諧應該建立在禮法的基礎上:


1. 和諧是禮的核心價值:禮的目的是促進和諧,這是古代聖王治理國家的核心理念。



2. 大小事皆應遵循禮:無論大事小事,都應該遵循禮的原則來維持社會秩序。



3. 和諧不能違背禮法:追求和諧不能脫離禮的規範,否則就會失去秩序,導致混亂。



4. 禮與和的平衡:真正的和諧應該是建立在禮法基礎上的,而不是單純地遷就、妥協或和稀泥。




這句話對現代社會仍有啟發,提醒人們在追求和諧的同時,不能忽視基本的原則與規範。




十三、


1. 原文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2. 注釋


1. 有子:孔子的學生,有若。



2. 信近於義:「信」指誠信;「近於」指接近;「義」指合乎道義,意思是「誠信若符合道義,就能真正實現信守承諾」。



3. 言可復也:「言」指言語、承諾;「可復」指可以兌現,意思是「說出的話能夠兌現」。



4. 恭近於禮:「恭」指恭敬;「近於」指接近;「禮」指禮儀,意思是「恭敬若符合禮的規範,就能避免羞辱」。



5. 遠恥辱也:「遠」指遠離;「恥辱」指羞辱,意思是「能夠避免羞辱與過失」。



6. 因不失其親:「因」指順應、遵循;「不失」指不違背;「親」指親近的人或祖先的教誨,意思是「遵循傳統與親人教誨,不偏離正道」。



7. 亦可宗也:「亦」指也;「可宗」指值得尊敬與效法,意思是「這樣的人值得尊敬與效法」。




3. 白話文


有若說:「誠信如果符合道義,說出的話才能兌現;恭敬如果符合禮的規範,就能遠離羞辱;順應傳統並不違背親人的教誨,這樣的人也值得尊敬與效法。」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誠信、恭敬與遵循傳統的重要性,並指出它們的正確實踐方式:


1. 誠信須合乎道義:真正的誠信不是盲目守信,而是要符合道義,這樣才能確保言出必行。



2. 恭敬應符合禮儀:單純的恭敬不足以立身處世,必須符合禮儀,才能避免羞辱與過失。



3. 尊重傳統與親人教誨:遵循正當的傳統,並不違背親人的教誨,才能保持正確的行為準則,值得他人尊敬。



4. 道德修養的核心:這句話強調,真正的道德修養應該建立在誠信、恭敬與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這樣的人才能受到社會的推崇與效法。




這段話對現代社會仍具啟發性,提醒人們在講求誠信與禮儀時,要以道義為依據,並尊重優良傳統,以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與社會秩序。




十四、


1.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2. 注釋


1. 食無求飽:「食」指飲食;「無求飽」指不刻意追求吃得飽足,意思是「君子不過分講究飲食」。



2. 居無求安:「居」指居住;「無求安」指不追求舒適,意思是「君子不貪圖安逸的居住環境」。



3. 敏於事:「敏」指勤勉、敏捷;「事」指處理事務,意思是「在做事方面要勤勉、機敏」。



4. 慎於言:「慎」指謹慎;「言」指言語,意思是「說話要謹慎小心」。



5. 就有道而正焉:「就」指接近、親近;「有道」指有道德學問的人;「正」指端正自己,意思是「親近有道德學問的人,從而端正自己的行為」。



6. 可謂好學也已:「可謂」指可以說是;「好學」指熱愛學習;「已」是語氣助詞,表示肯定,意思是「這樣可以稱得上是熱愛學習的人了」。




3. 白話文


孔子說:「君子在飲食上不刻意追求飽足,在居住上不貪圖舒適,做事勤勉而說話謹慎,親近有道德學問的人來端正自己,這樣的人就可以稱得上是熱愛學習的人了。」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君子應具備的基本態度,並將好學的特質與實際行為相結合:


1. 不貪圖物質享受:君子不應沉溺於飲食和居住的舒適,而應該保持簡樸的生活方式。



2. 勤勉做事,謹慎說話:行動上要積極努力,說話則要謹慎,不輕易妄言。



3. 親近賢者,以修正自己:學習不只是讀書,而是要向有道德和學問的人學習,以端正自身的品行。



4. 真正的好學之人:熱愛學習不僅體現在讀書上,更體現在日常生活與行為準則中,能夠克制欲望、積極進取、親近賢者,才是真正的好學之人。




這句話提醒人們,學習不只是知識的累積,更應該落實在行為與品德修養上,這對現代人的成長與修養仍具有深遠的啟發。




十五、


1. 原文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2. 注釋


1. 貧而無諂:「貧」指貧窮;「諂」指諂媚,意思是「雖然貧窮但不諂媚奉承」。



2. 富而無驕:「富」指富有;「驕」指驕傲,意思是「雖然富有但不驕傲自大」。



3.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未若」指不如;「樂」指樂於道義;「好禮」指遵循禮法,意思是「這樣雖然不錯,但還不如貧窮時能樂於道義,富有時能遵循禮法」。



4. 詩:指《詩經》。



5.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指切割骨角;「磋」指打磨骨角;「琢」指雕琢玉石;「磨」指研磨玉石,意思是「學問與品德的修養就像加工骨角與玉石一樣,需不斷琢磨與打磨」。



6. 其斯之謂與:「其」指大概;「斯」指這句話;「與」是語氣助詞,意思是「這句話說的不就是這個道理嗎?」



7. 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賜」指子貢;「始」指開始;「與言詩」指與你討論《詩經》;「已矣」表示肯定,意思是「子貢啊,現在開始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



8. 告諸往而知來者:「告」指告訴;「諸」指之於,代指子貢;「往」指過去的事物;「來」指未來的事物,意思是「告訴他過去的事情,他能夠推知未來」。




3. 白話文


子貢問道:「如果一個人貧窮卻不諂媚,富有卻不驕傲,這樣怎麼樣?」

孔子說:「這樣很好,但還不如貧窮時能樂於道義,富有時能遵循禮法。」

子貢說:「《詩經》上說:『像切割與打磨骨角,像雕琢與研磨玉石。』這句話是不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呢?」

孔子說:「子貢啊,你現在終於可以和我討論《詩經》了!我告訴你過去的事情,你能夠推知未來。」


4. 總結


這段話通過對話,闡述了修身與學習的重要性:


1. 道德比表現更重要:貧窮而不諂媚、富有而不驕傲固然好,但更高的境界是貧窮時仍能樂於道義,富有時仍能遵循禮法。



2. 修身如琢玉:人的品德與學問需要像雕琢玉石一樣,不斷地打磨與修煉,才能達到完美。



3. 學習應該融會貫通:真正的學習不只是死記硬背,而是能夠從過去的知識推知未來,這才是深刻的領悟。



4. 孔子對子貢的肯定:孔子認為子貢的理解能力提高了,達到了可以討論經典的程度,這說明學習的關鍵在於舉一反三的能力。




這段話對現代人仍有啟發,提醒我們修身養性要有更高的標準,並且學習不應只停留在表面,而要透過思考與實踐來真正掌握知識。




十六、


1.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 注釋


1. 不患:「患」指憂慮、擔憂,意思是「不擔心」。



2. 人之不己知:「人」指他人;「不己知」指不了解自己,意思是「別人不了解自己」。



3. 患不知人也:「患」指憂慮;「不知人」指不了解他人,意思是「應該擔憂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3. 白話文


孔子說:「不應該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應該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君子應有的胸襟與智慧:


1. 不應該在意外界的評價:君子不應該憂慮別人是否認識自己,而應該專注於自身的提升。



2. 應關注對他人的理解:與其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不如努力去理解別人,這樣才能更好地與人相處,發揮自身價值。



3. 反映君子的修養:真正的君子不求名聲,而是注重洞察世事、理解人性,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



4. 對現代人的啟示:在當今社會,人們往往過於在意他人的評價,這句話提醒我們,與其渴望被理解,不如學會去理解別人,這樣才能建立更好的關係,提升自己的人生智慧。







avatar-img
5會員
398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書名與來歷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經典,屬於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被列為「四書」之一(四書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書名由來:「論」指討論,「語」指言論,意指「討論語錄」。 2. 作者與編撰時代 作者: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 時代背景:春秋戰國時期
1. 書名與來歷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經典,屬於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被列為「四書」之一(四書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書名由來:「論」指討論,「語」指言論,意指「討論語錄」。 2. 作者與編撰時代 作者: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 時代背景:春秋戰國時期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父後將近五千個日子,我想我不是因為我終於接受了父親不在了這個事實而不哭泣,而是我終於不再從任何人身上尋找父親的疼愛,安撫好自己所以不哭泣了!
七夕情人節----給我摯愛的兩位前世情人 “你們小小的手,握在我的掌心,就像溫柔的小暖包,很暖很暖”
米湯 2019年8月23日我到竹東參加新書分享會,分享最後有一位國中的小朋友問我:「對於父親過世這件事情您走出來了嗎?甚麼時候走出來的?」
那遙遠的思念,總是飄著那麼一抹的咖啡香。 我對於咖啡的啟蒙,是從老爸的下午茶時光開始的。當時家裡開幼稚園,當老師用風琴彈奏點心時間的歌曲時,爸爸早就在熬煮他自己的「咖啡茶」了,我記得爸媽每天下午都固定要來個午茶時間,當年在這個小小的眷村裡,咖啡還算是很新奇的飲品,而當時也不似現在咖啡店林立..
善於掌握人性情感的陳昇,又是如何表現父親的形象呢?其實陳昇筆下的父親,經常是以「外省老爹」的身分出現,如同我介紹過的「老兵三部曲」,這些年邁老去的父親,可能是子女或外人眼中頑固的老人,緬懷著那些光榮卻遙遠的過去,叫人難以親近卻又不忍遠離,或許這樣的身影也近似「父親」這個角色的普遍形象吧,總是讓人感覺
父後將近五千個日子,我想我不是因為我終於接受了父親不在了這個事實而不哭泣,而是我終於不再從任何人身上尋找父親的疼愛,安撫好自己所以不哭泣了!
七夕情人節----給我摯愛的兩位前世情人 “你們小小的手,握在我的掌心,就像溫柔的小暖包,很暖很暖”
米湯 2019年8月23日我到竹東參加新書分享會,分享最後有一位國中的小朋友問我:「對於父親過世這件事情您走出來了嗎?甚麼時候走出來的?」
那遙遠的思念,總是飄著那麼一抹的咖啡香。 我對於咖啡的啟蒙,是從老爸的下午茶時光開始的。當時家裡開幼稚園,當老師用風琴彈奏點心時間的歌曲時,爸爸早就在熬煮他自己的「咖啡茶」了,我記得爸媽每天下午都固定要來個午茶時間,當年在這個小小的眷村裡,咖啡還算是很新奇的飲品,而當時也不似現在咖啡店林立..
善於掌握人性情感的陳昇,又是如何表現父親的形象呢?其實陳昇筆下的父親,經常是以「外省老爹」的身分出現,如同我介紹過的「老兵三部曲」,這些年邁老去的父親,可能是子女或外人眼中頑固的老人,緬懷著那些光榮卻遙遠的過去,叫人難以親近卻又不忍遠離,或許這樣的身影也近似「父親」這個角色的普遍形象吧,總是讓人感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以困境為磨練學習成長,視不足為動力突破創新。
Thumbnail
關於內外、長久、知與勝的修養維度。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Thumbnail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這同樣是孔子教學中的經驗之談。天資在中等以上,可以和他談論深奧的學問。如子貢和子夏,『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學而第一),『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八佾第三)。天資在中等以下者,就不可以教他深奧的
Thumbnail
如何從片段侷限的資訊中推理探究事物全貌。
Thumbnail
師與資為學習成長不可或缺的兩類人,需在能相互對照的環境方能識別。
Thumbnail
一言。當下瞬間演作43老子孔子學與不學天差地遠 孔子教人學習精進。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友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 老子教人無須學習。大器免成。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瞬間擁有當下直接結果。大器直接是大器無須成就學習。 二人思想差異天差地遠。帛書老子
Thumbnail
論語,一本劃時代文學鉅作,由至聖先師孔子的弟子們編寫的一本語錄,記載了孔子對他們的日常教誨等言行舉止,堪稱表現儒家思想的文學作品中的經典,明明只是一本語錄,為何如此的重要?國文課上過了那麼多篇,這次,試著用學生的角度看論語 這本書:親愛的孔子老師子貢的十堂智慧課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以困境為磨練學習成長,視不足為動力突破創新。
Thumbnail
關於內外、長久、知與勝的修養維度。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Thumbnail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這同樣是孔子教學中的經驗之談。天資在中等以上,可以和他談論深奧的學問。如子貢和子夏,『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學而第一),『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八佾第三)。天資在中等以下者,就不可以教他深奧的
Thumbnail
如何從片段侷限的資訊中推理探究事物全貌。
Thumbnail
師與資為學習成長不可或缺的兩類人,需在能相互對照的環境方能識別。
Thumbnail
一言。當下瞬間演作43老子孔子學與不學天差地遠 孔子教人學習精進。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友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 老子教人無須學習。大器免成。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瞬間擁有當下直接結果。大器直接是大器無須成就學習。 二人思想差異天差地遠。帛書老子
Thumbnail
論語,一本劃時代文學鉅作,由至聖先師孔子的弟子們編寫的一本語錄,記載了孔子對他們的日常教誨等言行舉止,堪稱表現儒家思想的文學作品中的經典,明明只是一本語錄,為何如此的重要?國文課上過了那麼多篇,這次,試著用學生的角度看論語 這本書:親愛的孔子老師子貢的十堂智慧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