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練說話技巧了,你要練習的是:讓對方想講
圖片來源:pexels
有些線索來自自我介紹,有些來自作品集,
還有一些,來自對方怎麼說出「他為什麼這樣做」。
前幾天面試一位設計職,履歷不出色,經歷以接案為主。
他說話不快,也不太會主動補充細節。 如果是以「表達力」作為面試判準的主管,可能五分鐘內就下結論了:不行。
但作品集一打開,我就知道他不是沒能力。
不是風格驚艷的那種,而是乾淨、穩、有思考痕跡。 有些頁面很明顯經過收斂,不是套版,也不是堆疊。
我問他一張圖的排版邏輯。
他思考了一下,講得很清楚。 不是那種滔滔不絕的講法,而是能對得上行為與設計之間的關係。 我後來換了問法:「如果這張圖要重做一次,你會保留什麼?」 他停了三秒,回我一個乾淨、有邏輯的答案。 那不是話術,是判斷力。
圖片來源:pexels
這其實是我們在面試中常遇到的「表達偏誤」(expression bias):
表達能力,被誤認為判斷能力;
語速快,被當成理解快;
說話流暢,被認為是能幹。
但實際上,許多高潛力人才屬於「深層加工型思維」:
他們對資訊的理解不會即時反饋,而是內化之後慢慢消化、組織出來。 這類型的人,擅長處理複雜問題,但不擅長快速表達。 也因此,他們常在一場節奏偏快的面試中,完全被誤判。
我後來理解他工作方式的幾個特徵:
這樣的人才,不是不適任,而是不適合過度干擾的環境。
問題不在他身上,而在組織是否有準備好對應的協作模式。
我們最後沒有合作。
因為我知道,他如果進來,會被我們的工作方式消耗掉。 不是他不好,而是環境沒那麼適合他。 我跟他說:「你應該繼續接案。等我這邊有單點合作的機會,再找你。」 他點頭,我們留下聯絡方式。
圖片來源:pexels
不是所有人才都適合被「請進來」,
有些人要換種方式合作; 有些人,不適合改變節奏,只適合留在自己舒服的軌道上。
如果你用錯判斷方式,不只是錯過一個人,
可能還會讓整個團隊錯失一種安靜但穩定的節奏維度。
所以我一直記得那場面試,
不是因為我面試得多好, 而是我看到了一種人才,
他不會自己搶著讓人看見, 但看見他的人,會記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