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也曾經不想再游」談起,如何陪孩子在放棄與堅持之間學會選擇
嗨,我是 Vivian 老師,目前在 Elite Prep 唯安特美語擔任教育顧問,也是一位從小在泳池裡長大的孩子。從運動員到教育者,這一路走來,我經常遇到家長問我:「老師,我家孩子說不想學了,但都學兩年了,可以停嗎?還是應該要堅持一下?」
每當我聽到這個問題,我的腦海總會浮現國中那一年,一個炎熱的下午——我沒有去游泳練習,沒說原因,也不知道怎麼說。當時的我,其實不是不會游、也不是不行撐下去,而是「不想再那樣游了」。
我想和你聊聊這個故事,也想跟你談談:
當孩子說「我不想學了」的那一刻,父母該如何回應,才能真正幫助孩子長出選擇的能力與自我認識?
從小,我就是游泳隊的一員。每天清晨五點晨訓,放學後繼續練習,週末還有課表與比賽。遲到要加游、感冒不能請假、忘記帶泳鏡不能下水。那是一種非常規律卻充滿壓力的日子。
一開始,我是真的熱愛游泳的。
水是我的世界,自由、清晰、有節奏,我喜歡那種感覺。
但當我升上國中、加入明星體育班後,一切變得不一樣了。
練習變重、進度加快、成績要維持、比賽要出成績。 訓練不是練體能而已,是不斷接受來自他人與自己期待的拉扯。
有一天,我站在泳池邊,第一次感覺自己下不了水。
我不是懶,也不是叛逆,我只是覺得:「我不知道我在為什麼而游。」
那天下午我沒去練習。回家後爸媽問:「你怎麼沒去?教練打電話來了。」我一句話也說不出,只覺得肩膀上像壓著什麼,我無法解釋的累。
那一刻,我多希望有人不是要我解釋,而是問我一句:「你還好嗎?」
很多父母聽到孩子說「不想學了」,第一反應是擔心他「不夠堅持」、「太輕易放棄」、「未來什麼都做不久」。
但我想說,孩子表達不想繼續時,不一定是放棄,有時候只是:
這些年,我陪伴過許多孩子從學一門才藝,到說想停下來。最讓我心疼的是,那些其實還有潛力,但卻逐漸變得麻木的孩子。他們的話越來越少,眼神越來越空洞,最後連自己都搞不清楚是喜歡還是「不敢說不喜歡」。
我們常說要教孩子「堅持」,但更深一層的問題是:
在他學著堅持之前,我們有沒有給他選擇的空間?
在他做決定之前,我們有沒有教他怎麼理解自己?
讓孩子中途調整,不代表失敗。
相反地,這可能是孩子第一次學著為自己的感受負責,並開始主動思考人生方向的契機。
你知道嗎?在我後來回想那段練習的歲月時,最感激的不是自己咬牙撐完,而是我父母後來尊重我從體育班退下的決定。
他們沒有說「你這樣白費了前面的努力」,也沒有說「做事不能半途而廢」。他們只是問我:「你確定這是你思考過的選擇嗎?如果是,我們支持你。」
也正因為有過這樣的被理解,我才能將游泳的經驗,轉化為我在教育現場的力量,而不是一段被迫撐完的記憶。
如果孩子說他不想繼續某項才藝,我建議家長可以這樣做:
先不要急著問「你怎麼可以」,而是問「你什麼時候開始這樣感覺的?」
讓孩子有空間把感覺說清楚,是後續行動的基礎。
與孩子一起回顧他這段時間的表現,強調:「你不是放棄的人,只是現在有新的想法了。」這可以幫助他不把「調整方向」視為失敗。
可以設「兩週觀察期」、「參加完這次比賽再決定」,讓孩子知道選擇是經過思考的,而不是一時衝動。
「如果未來你想回來,我們也會支持你。」這種開放的態度,反而能讓孩子更自在地做選擇,也願意承擔選擇帶來的結果。
我始終相信,孩子的學習路,不該只有一條「完成路線」。他可以彎一下、停一下、甚至換一條路走,這些經歷不是浪費,而是養分。
你會發現,那些長大後更有自信、更願意挑戰的人,並不是「從小都不放棄的人」,而是曾經被允許調整,卻仍不放棄探索的人。
我就是其中一個。
游泳雖然沒有成為我的終身職業,但它給了我理解堅持與選擇的起點,也讓我懂得尊重每一位孩子走在「尋找熱情」的路上。
親愛的家長,我知道你擔心孩子太早放棄,也知道你不想讓孩子錯過任何可能性。
但如果他走得很辛苦,不如先停下來,坐在他身邊,聽聽他想說什麼。
有時候,那一段不走到底的路,不是失敗,而是一種成熟。
讓孩子在你的理解與信任中,學會調整方向,也學會不因調整而羞愧,這才是我們作為父母、作為教育者,能給他最溫柔又堅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