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 Vivian 老師,目前在 Elite Prep 唯安特美語擔任教育顧問,長期陪伴 6 到 14 歲的孩子與家庭,一起走過學習與成長的每個關鍵時刻。
在這段旅程中,我經常聽見家長問我:「孩子在安親班都寫完作業了,應該就沒問題吧?」這個問題看似簡單,背後卻反映了我們對孩子學習方式、教養觀念,甚至整個成長節奏的期待與迷思。今天,我想和你聊聊【責任感】—關於我們該如何看待孩子的作業完成狀態,以及做父母的,能不能選擇一條更具長遠思維的陪伴方式。
放學時分,我常看到這樣的畫面:孩子背著書包,走進安親班,老師們迅速分派座位、確認聯絡簿、開啟當天的「作業模式」。家長看到 LINE 傳來「今天功課都完成了」的訊息,心裡一鬆,覺得這天又順利完成一回合。
這樣的安排,對許多雙薪家庭來說是理想的生活支援。但這個看似完善的外部系統,也潛藏一個風險:孩子的學習動機與責任感,是否也被這套流程一點一滴「代辦」掉了?
有位媽媽曾苦笑著說:「我兒子回家後,功課雖然寫完了,但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他說:『老師說可以交就好了。』」
作業完成了,思考卻缺席了;任務結束了,責任卻沒有長出來。
我們必須說清楚:安親班不是壞人。它為家庭提供了寶貴的結構與時間彈性,也讓孩子能在相對穩定的空間中完成課業。
但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是否過度仰賴它來承擔孩子本該學會的責任?
當孩子長期依賴安親班幫忙規劃作業、提醒事項、檢查錯誤時,他心裡可能會慢慢形成一種認知:「反正會有人幫我看,這不是我的事。」
這樣的模式,也許能帶來短期穩定,卻讓孩子難以內化「我為自己的學習負責」的信念。
在一次講座後,一位媽媽私下來找我,她很誠實地說:「Vivian 老師,我知道我應該多陪孩子對話,可是我下班真的很累。」
我點點頭,跟她說:「你不是唯一這樣想的,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時候。」
身為家長的你,不是超人。
當生活早已塞滿工作、家務、長輩照顧與孩子情緒,光是撐到晚上,就已經很不容易。
所以,這篇文章不是要求你回家後「再當一位老師」。
我想邀請你做的,只是一件小事:給孩子一點點思考的空間,哪怕只是五分鐘的陪伴。
真正的責任感,來自孩子對自己學習的參與與掌控,而不是來自外部完成任務的滿足感。
我常建議家長設計「學習回顧時間」,例如問:
這樣的對話,不是檢查,而是在幫孩子建立思考的習慣。
很多家長會說:「我又不是老師,怕教錯。」
但我要說的是:你不需要教會孩子所有的內容,你只要讓他知道:你相信他能學習,也願意陪他一起看見進步。
這份信任,遠比標準答案重要。
如果今晚你真的很累,也沒關係。你可以說:
「孩子,媽咪今天真的好累,但我想知道你今天的功課裡,有哪一題是很難,但你成功解出來的?可以跟我分享嗎?」
如果我們把「交得出作業」當成唯一標準,孩子也會內化:「我只要完成就好。」
但當我們多問一點、多陪一點,孩子會慢慢學會:學習不是交差,而是一種選擇。
你可以從今晚開始,試著問這兩個問題:
這些問題,是孩子學會反思與承擔的開始。
親愛的家長們,如果你也常常在下班途中默念:「希望他今天功課都在安親班寫完了」,那麼,也許你也可以問自己: 「我希望他只是完成作業,還是希望他學會對選擇負責?」
安親班可以幫忙安排時間,但責任感的養成,終究要在家裡慢慢發生。
這不是一夕之間的轉變,而是一點點的對話、一點點不怕麻煩的嘗試。
你不用完美開始,從今晚的五分鐘問答,就可以是孩子走向獨立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