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Vivian老師,一位教育顧問,目前任職於Elite Prep唯安特美語,專注6-14歲孩子的學習與發展。
多年來,我在連鎖教育機構與家長們聊到深夜,簡直像「教育界的深夜聊天室」!在這些對話中,我常聽到一個問題:「陪讀到底是陪什麼?功課做完不就夠了?」這句話聽起來簡單,卻藏著深層的迷思。
在亞洲這個補習與分數主導的環境裡,陪讀往往變成「盯作業」的任務,但我相信,它其實能成為孩子成長的重要支點。
這篇文章從教育現場的真實觀察出發,邀請你重新思考:我們陪的,是功課,還是孩子面對挑戰的能力與情緒?
與其只為作業買單,不如讓每一次陪伴,都為孩子的未來加分。你願意嗎?
在亞洲,陪讀常被簡化成一個目標:「功課寫完,任務達成。」我聽過一位小學媽媽無奈地說:「我每晚陪到十點,他還是學不會。」另一位爸爸也坦言:「我幫他寫完,成績卻沒進步。」這些話讓我停下來思考:我們陪讀的焦點,真的只是那一疊作業本嗎?
我發現,很多孩子寫完作業,卻對學習毫無熱情,甚至害怕下一次挑戰。陪讀如果只是為了「完成任務」,我們可能錯過了更重要的東西——孩子的挫折感、學習動機,甚至他們內在的聲音。陪讀不該只是功課的終點,而應是成長的起點。
孩子遇到挫折時,往往正是他們學習的關鍵轉捩點。我記得一位六年級男孩,作文寫到一半卡住,媽媽急著給他範文,他卻說:「那不是我的想法。」這一刻很珍貴——他不是不會,而是想用自己的方式嘗試。
陪讀的真正價值,在於陪孩子走過這段卡關,而不是幫他們跳過去。我常問家長:「你有沒有陪孩子試過一件事,失敗後再站起來?」這比任何標準答案都重要。教育的核心,不是讓孩子避免失敗,而是讓他們從失敗中找到方向與自信。
亞洲的補習文化,常常讓陪讀變成壓力製造機。孩子白天上課、晚上補習,回家後還要被「陪到深夜」。有位私校媽媽說:「他單字背不完,我陪到半夜,他還是怕考試。」另一位爸爸說:「我陪他寫數學,他壓力大到哭。」
我看到太多孩子不是不會,而是被壓得喘不過氣。補習填滿了時間,卻沒留下思考的空間。如果陪讀能少一點硬補,多一點喘息,孩子是否會更願意學?
陪讀的本意,不是讓孩子硬撐,而是幫助他們找回學習的節奏與呼吸。
陪讀怎麼陪?我有三個轉換鑰匙,簡單卻深遠。
第一,問而非教。孩子卡住時,別急著給答案,問:「你覺得這題難在哪?」這能點燃他們的思考力。陪孩子聊作文題目,讓孩子自己寫出驚喜的結尾。
第二,聽而非催。孩子說「我不會」,別催他快點,聽聽他怎麼想。我聽過一位爸爸說:「我陪他聊興趣,他自己找到學英文的理由。」
第三,支持而非代勞。孩子試錯時,說「沒關係,我們一起試」,比幫他寫完更能給他勇氣。
這些方法不複雜,卻能讓孩子從挫折中找回自信。
我在教育現場看到,陪讀若轉換成這樣,孩子會開始相信自己。
今天的孩子面對的不只有課業,還有手機與網路的吸引力。短影片、手遊、社群訊息,讓他們習慣接收,卻漸漸失去表達。
家長常說:「他寫完功課就滑手機,什麼都沒學到。」或「他看影片很快樂,卻說不出看了什麼。」
與其禁止,不如轉化。陪讀可以變成對話的機會,試著問:「你剛看的影片在說什麼?你怎麼看?」這比硬塞知識更輕鬆,也能練習表達與思辨。
數位時代的陪讀,是幫孩子從「分心」走向「表達」的旅程。
陪讀不只是當下的功課。我曾經輔導過一位小六家長,他陪孩子從興趣出發,孩子後來用英文寫故事,到了國中自然走出自己的學習路。
另一位媽媽選擇陪孩子試錯,孩子從「我不會」變成「我試試看」,國中後展現出令人驚訝的自信。
我常想,如果在五、六年級,孩子能透過陪讀學會面對挑戰,他們在青春期的迷惘裡,就不會那麼容易失去自己。陪讀的價值,是幫孩子在困難中,找到堅持自己的力量。
常有家長問我:「陪讀要陪到什麼時候?」我總說,陪讀不是陪功課,而是陪孩子看見自己。亞洲的教育節奏快,但我相信,真正的陪伴,是陪他們走過挫折、學會思考,而不是幫他「通過測驗」。
當我們把陪讀的角色,從「督功課」轉為「陪情緒與思辨」,孩子就能在壓力中鬆開,慢慢長出內在的力量。
你陪的,不只是今天的功課,而是他們未來面對世界的勇氣。
我聽過太多家長的困惑:「陪讀到底怎麼陪?」
那我想問你:當孩子寫完功課後,他還開心嗎?
陪讀不只是坐在桌前,更是傾聽與對話的練習。
今天起,試著問一個問題、聊一個興趣,你會驚訝孩子能說出多少內心的聲音。
你願意重新定義你的陪讀角色嗎?歡迎留言分享你的陪讀故事或困擾,我很想聽聽你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