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急著回應!認清隱藏在言語背後的 WAITS

別急著回應!認清隱藏在言語背後的 WAITS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關係透明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對話裡,看見我們沒有說出來的「迴避」


🌧️「我知道他需要我說點什麼……但我一時也不知道怎麼說。」


那天,你坐在會議室裡,面前的同事語氣低落、眼神閃爍,

他說:「其實我有點跟不上,最近真的蠻卡的。」


空氣靜了半秒。你趕緊補了一句:

「你不用太有壓力啦,我也覺得是制度的問題。」

「不然你先做你會的,我們再看看要不要改一下流程?」


他點點頭,笑了笑。

然後氣氛就回到了「正常」—— 只是你隱約感覺,那一點想說更多的訊號,悄悄被掩蓋了。

不是你不想支持對方,也不是你不關心,

而是你沒發現,自己已經進入了對話裡的「WAITS 模式」



🕳️ WAITS,不只發生在會議裡,也藏在你我每天的對話中


WAITS 原本是用來描述組織中的「偽改變」行為,

但它更細膩的版本,其實每天都藏在我們一句句善意的對話裡。


我們說話,是為了幫助、安撫、解決、加油打氣,

但有時候,說得越快,卻越遮住了那些正在浮出來的真實感受

我們來看看——

你是不是,也曾在對話中出現過這些「不自覺的迴避」?

raw-image

🕯 W|Withhold(沉默):聽到了,但不敢問


他說:「我最近真的有點混亂……」

你感覺他話沒說完,你也知道背後可能有更深的焦慮, 但你只是點點頭,接著說:「沒事啦,這陣子大家都這樣。」


你不是不關心,而是怕問下去會打開一個情緒的洞,怕你接不住。

你像站在一扇微開的門前,明知道門後有真相,卻選擇輕輕地,幫他把門關上。


💢 A|Accuse(推責):把痛感往外推,當成安慰


他說:「是不是我哪裡做不好?」

你馬上搖頭:「怎麼可能,是這制度太爛,根本沒人做得來!」


你以為這樣可以減輕他的壓力,

但你也讓他失去了重新看見自己的可能性—— 也許他不是真的想怪自己,而是想理解怎麼更好。

你本想遞給他一塊保護傘,卻不小心把他手中那盞「自我覺察的燈」吹熄了。


🤯 I|Indecide(不決):陪在原地,卻沒有往前


他說:「那我接下來要怎麼辦……」

你沉思了一下:「這個不急啦,不然我們再觀察看看?」


這句話聽起來很溫和,但你其實知道——

他不是需要更多時間,而是需要一點點被陪著嘗試的勇氣

你把他輕輕拉出深水區,卻又沒帶他往岸邊走。


🎨 T|Tweak(表象改):改方法,不碰感受


他說:「這樣做我其實蠻沒安全感的。」

你說:「我們可以試試用新的排程方式,讓流程更穩定。」

方法沒錯,但對話斷了。

他要的不是改工具,而是你問他:「哪裡讓你感覺不穩?」

你幫他換了鞋,卻沒問他腳痛的地方在哪。


🎯 S|Shift(轉移):氣氛沉了,就換個話題


他說:「我好像快撐不住了……」

你立刻說:「欸我們週五要不要一起吃火鍋?換個心情!」


你真的只是想讓他開心點,

但這時候,他可能只需要你坐下來,說:「那你想不想講講?」

你遞了糖果,卻忘了他正需要一塊止痛貼。


🧠 真誠對話的力量,是敢陪對方停在「難說」的地方


其實,大部分時候,我們不是故意逃避,

而是沒察覺——我們已經不自覺地想「趕快讓對話恢復正常」


改變、釐清、自我轉化,從來就不在「正常」裡發生。

它們發生在:

  • 空氣凝住的那三秒
  • 你明知道不穩,卻選擇留下來陪他坐一會
  • 你沒急著說,而是先問:「你想說說看嗎?」

🌱 結語:說話不是為了解決,而是為了更靠近


別急著回應。

不是每一句話,都要馬上回覆;

不是每個問題,都要馬上解答。


有時候,真正改變彼此的,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你沒有趕快說出口

而是你選擇先停下來——給對方一個可以繼續說的空間。

所以下次,當你感覺自己話已到嘴邊,

請在心裡輕聲提醒自己:

「我是在連結,還是在閃避?」

「這句話,是我想說的?還是我不敢聽的?」

願我們都能在對話中,慢一點,聽深一點,靠近一點。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71會員
341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不是你不想改,而是沒人敢說破問題。會議裡的沉默、推責、不決、假改、轉移,都是我們怕亂、怕衝突的保護機制。本文用 WAITS 幫你看清問題,也用 ALIGN 給你一條往前走的路:問出來、連起來、試一點、問到底、釘下去。改變不靠更努力,而是從「一起對齊」開始。
懂不是一瞬間的事,是一種慢慢煮出來的感覺。這篇文章用「模糊→清楚」的歷程,帶你走一趟從經驗變成理解的過程。只要你願意慢下來、多想一句,你就能走得比快還要深、還要穩。
你是不是也常覺得,自己每天都在努力,可問題好像還是老樣子? 可能不是你做得不夠,而是掉進了「技術型迴避」的陷阱。 我們忙著開會、改流程、換包裝,但始終沒碰到真正該處理的核心問題。 這篇文章用 WAITS 五種常見模式,幫你看清那些「看起來很努力,實際在繞圈」的行為,讓你找回真正的改變起點。
「品味咖啡,就像理解概念,一口一口,只有你自己喝得出來」 明明看過、做過、記下來了,為何總覺得還是不太懂?其實不是你不會,而是「概念」這種東西,真的只能自己一點一點拼出來。就像品咖啡,你可以聽人形容果酸、焙度,但那個「啊我懂了」的瞬間,只會在你親口喝到的時候出現。懂,不是被教會,而是你自己喝出來的。
—從「我有做」到「我講得出來也教得會」— 有做過,不等於懂;說得出來,也不是天賦。 這篇用咖啡、拍照、工作的日常經驗,說明「概念理解的五階段」。幫助你從模糊感受走向清晰邏輯,把會做變成會說,把會說變成會教。懂概念的深度,就是你認知成長的關鍵。
不是你不想改,而是沒人敢說破問題。會議裡的沉默、推責、不決、假改、轉移,都是我們怕亂、怕衝突的保護機制。本文用 WAITS 幫你看清問題,也用 ALIGN 給你一條往前走的路:問出來、連起來、試一點、問到底、釘下去。改變不靠更努力,而是從「一起對齊」開始。
懂不是一瞬間的事,是一種慢慢煮出來的感覺。這篇文章用「模糊→清楚」的歷程,帶你走一趟從經驗變成理解的過程。只要你願意慢下來、多想一句,你就能走得比快還要深、還要穩。
你是不是也常覺得,自己每天都在努力,可問題好像還是老樣子? 可能不是你做得不夠,而是掉進了「技術型迴避」的陷阱。 我們忙著開會、改流程、換包裝,但始終沒碰到真正該處理的核心問題。 這篇文章用 WAITS 五種常見模式,幫你看清那些「看起來很努力,實際在繞圈」的行為,讓你找回真正的改變起點。
「品味咖啡,就像理解概念,一口一口,只有你自己喝得出來」 明明看過、做過、記下來了,為何總覺得還是不太懂?其實不是你不會,而是「概念」這種東西,真的只能自己一點一點拼出來。就像品咖啡,你可以聽人形容果酸、焙度,但那個「啊我懂了」的瞬間,只會在你親口喝到的時候出現。懂,不是被教會,而是你自己喝出來的。
—從「我有做」到「我講得出來也教得會」— 有做過,不等於懂;說得出來,也不是天賦。 這篇用咖啡、拍照、工作的日常經驗,說明「概念理解的五階段」。幫助你從模糊感受走向清晰邏輯,把會做變成會說,把會說變成會教。懂概念的深度,就是你認知成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