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話裡,看見我們沒有說出來的「迴避」
🌧️「我知道他需要我說點什麼……但我一時也不知道怎麼說。」
那天,你坐在會議室裡,面前的同事語氣低落、眼神閃爍,他說:「其實我有點跟不上,最近真的蠻卡的。」
空氣靜了半秒。你趕緊補了一句:
「你不用太有壓力啦,我也覺得是制度的問題。」
「不然你先做你會的,我們再看看要不要改一下流程?」
他點點頭,笑了笑。
然後氣氛就回到了「正常」—— 只是你隱約感覺,那一點想說更多的訊號,悄悄被掩蓋了。
不是你不想支持對方,也不是你不關心,
而是你沒發現,自己已經進入了對話裡的「WAITS 模式」。
🕳️ WAITS,不只發生在會議裡,也藏在你我每天的對話中
WAITS 原本是用來描述組織中的「偽改變」行為,
但它更細膩的版本,其實每天都藏在我們一句句善意的對話裡。
我們說話,是為了幫助、安撫、解決、加油打氣,
但有時候,說得越快,卻越遮住了那些正在浮出來的真實感受。
我們來看看——
你是不是,也曾在對話中出現過這些「不自覺的迴避」?

🕯 W|Withhold(沉默):聽到了,但不敢問
他說:「我最近真的有點混亂……」
你感覺他話沒說完,你也知道背後可能有更深的焦慮, 但你只是點點頭,接著說:「沒事啦,這陣子大家都這樣。」
你不是不關心,而是怕問下去會打開一個情緒的洞,怕你接不住。
你像站在一扇微開的門前,明知道門後有真相,卻選擇輕輕地,幫他把門關上。
💢 A|Accuse(推責):把痛感往外推,當成安慰
他說:「是不是我哪裡做不好?」
你馬上搖頭:「怎麼可能,是這制度太爛,根本沒人做得來!」
你以為這樣可以減輕他的壓力,
但你也讓他失去了重新看見自己的可能性—— 也許他不是真的想怪自己,而是想理解怎麼更好。
你本想遞給他一塊保護傘,卻不小心把他手中那盞「自我覺察的燈」吹熄了。
🤯 I|Indecide(不決):陪在原地,卻沒有往前
他說:「那我接下來要怎麼辦……」
你沉思了一下:「這個不急啦,不然我們再觀察看看?」
這句話聽起來很溫和,但你其實知道——
他不是需要更多時間,而是需要一點點被陪著嘗試的勇氣。
你把他輕輕拉出深水區,卻又沒帶他往岸邊走。
🎨 T|Tweak(表象改):改方法,不碰感受
他說:「這樣做我其實蠻沒安全感的。」
你說:「我們可以試試用新的排程方式,讓流程更穩定。」
方法沒錯,但對話斷了。
他要的不是改工具,而是你問他:「哪裡讓你感覺不穩?」
你幫他換了鞋,卻沒問他腳痛的地方在哪。
🎯 S|Shift(轉移):氣氛沉了,就換個話題
他說:「我好像快撐不住了……」
你立刻說:「欸我們週五要不要一起吃火鍋?換個心情!」
你真的只是想讓他開心點,
但這時候,他可能只需要你坐下來,說:「那你想不想講講?」
你遞了糖果,卻忘了他正需要一塊止痛貼。
🧠 真誠對話的力量,是敢陪對方停在「難說」的地方
其實,大部分時候,我們不是故意逃避,
而是沒察覺——我們已經不自覺地想「趕快讓對話恢復正常」。
但改變、釐清、自我轉化,從來就不在「正常」裡發生。
它們發生在:
- 空氣凝住的那三秒
- 你明知道不穩,卻選擇留下來陪他坐一會
- 你沒急著說,而是先問:「你想說說看嗎?」
🌱 結語:說話不是為了解決,而是為了更靠近
別急著回應。
不是每一句話,都要馬上回覆;
不是每個問題,都要馬上解答。
有時候,真正改變彼此的,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你沒有趕快說出口,
而是你選擇先停下來——給對方一個可以繼續說的空間。
所以下次,當你感覺自己話已到嘴邊,
請在心裡輕聲提醒自己:
「我是在連結,還是在閃避?」
「這句話,是我想說的?還是我不敢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