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抓先〉2025-04-02
又學到了一個我以前沒玩過的奔跑互抓遊戲「後抓先」。所有人會分成兩隊,每隊要找一根自己對的柱子(或類似的東西),如果自己的柱子被對方碰到就輸了。在過程中,比較晚離開柱子的人可以抓比較早離開柱子的人,比較早離開柱子的人在重新摸到自己隊伍的柱子之前,只能躲避對方晚出來的人的追捕。
這種機制設計會帶來一個很有趣的結果,一開始A隊的A1先跑出來要去摸B隊的柱子,但B隊的B1會開始抓他,A1就會往回跑,但隨著他越接近A隊柱子,B1就越有可能被接著要跑出來的A2抓……
這種感覺有點像是先前「剪刀石頭布」遊戲中的相剋關係,但這次,無論誰是留在柱子邊的人,他都會從離開柱子的那一刻起,立刻變成剋你的人。
於是,所有人其實都一直在折返跑、一直在追與被追之間切換,一方面這很好玩、刺激,但另一方面,這實在是累爆了!
其實,這個遊戲存在一個玩法上的漏洞。譬如說,一隊的人可以硬是不出去,所有的人都在柱子旁,甚至圍一整圈。這樣無論對面誰想過來,這一隊永遠掌握後出去抓人的權利。不過,在玩的時候我們不會這麼做,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樣做一點都不好玩。
當然,每個人都還是會為了保全自己而跑回來摸柱子,在柱子旁小心觀察,但只要沒有危險,或者要去救已經被抓的同伴,就還是會再往前。而為了要讓早出去的人不會被抓,就會有第二波、第三波的人跟在後面。形成一種有趣的節奏。
如果只有一個人,無論他跑得再快,當他接近敵人陣營時,就會被所有人圍攻而無處可逃;但只要每個人都願意做為前一個人的後盾,對方就無法輕舉妄動。
在我們離開公園前的那場遊戲中,最後是其中一個小孩把帽T的帽子戴了起來,偷偷繞到後面,故做悠閒裝成經過的路人,趁大家不注意的時候偷襲了另一邊的柱子,才結束了這場遊戲。
合作、策略、身體的運動、彼此來回形成的節奏。每次玩完這些遊戲,不禁會覺得,隨著長大,人們逐漸忘記如何用身體自在地玩耍的這件事,實在過分可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