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間,建立更對等的信任與溝通

給孩子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間,建立更對等的信任與溝通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給孩子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間,建立更對等的信任與溝通〉2025-04-13


  在最新一集的「台通」裡面,他們聊到誠誠小時候的一個經歷。有一天,他和幾個鄰居的小孩一起從幼稚園裡面偷跑出去,一路往回家的方向閒逛。


  這件事情讓幼稚園的老師很緊張,成功找到他們後,園方也專程和家長說明、道歉。但在他的印象中,很特別的事情是,他完全沒有被罵、爸媽也沒有覺得「他被鄰居小孩帶壞」,只是覺得小朋友自己跑出來很誇張、甚至有點好笑。


  他認為這段經歷、父母對待他的態度,深刻影響了他與自己小孩的相處方式。他並不認為父母的反應是不負責任,反而相信那是一種信任與關係好的展現。他說:他因此也不會有那種「小孩不懂」的反應,因為他覺得小孩其實都懂,就像他父母相信小時候的他一樣。



  我聯想到先前在書裡看到的一段討論。有不少倡議者--例如積極呼籲讓孩子走出家門、自由探索的「Let Grow」團體--指出,現代社會的犯罪率(尤其是對兒童的暴力犯罪)其實比過去幾十年低很多,但多數家長對小孩的保護卻比過去更加嚴格,幾乎到了「把小孩關在家裡」的程度。


  這一部分與媒體對嚴重犯罪的渲染有關,另一部分,也與都市化與網路的普及之後,社區居民之間的距離沒有過去緊密的現象拖不了關係。


  我們父母、祖父母輩那種和鄰居小孩一起到處亂跑、閒逛的景象不復存在,小孩的行程就是學校、家裡的兩點一線。即便在這之間穿插了才藝班、補習班、安親班,大多時候還是鎖在室內,而且一定要有大人看著。


  雖然這樣確實會讓他們活得更「安全」,但他們也可能因此錯過了很多在街頭自由探索、創造遊戲、與他人互動學習的機會。很多人從小就這樣被放在溫室裡面,直到大學第一次遠離家裡,才一下子被丟進社會。


  很多時候,這反而讓孩子失去了最佳的犯錯機會。他們本可以在還是孩子的時候跌倒、預演團體中可能發生的好事與壞事,結果卻常常是到了十八歲前後才開始真正練習,屆時,有些錯誤可能會變得更難彌補。



  當然,在我們意識到社會上潛藏著如「創意私房會員」般針對未成年人的犯罪者後,我們會更不敢讓孩子們暴露在任何可能的風險。但很多時候,我們對風險的評估很可能是有偏誤的。


  孩子一個人外出當然會遇到一些挑戰、也會有很多需要注意和提前溝通的事情,但相比起來,讓孩子更自由地結交年齡接近的鄰居小孩、讓他們擁有相對穩固且真實的社交圈,風險遠小於將他們關在家裡,讓他們把社交需求投放在素未謀面且可能心懷不軌的網友身上。


  而且,在家庭裡愈不自由的小孩,往往愈有可能隱藏自己的部分生活,不透露給家長知道。畢竟知道了就會被阻止,根本沒有討論的空間,那還不如不要說。


  相較之下,給予孩子更多自主權,但更充分地和他討論與梳理風險利弊,很可能才是最安全的作法。我們知道,真正能夠在第一時間阻絕危險的,永遠是良好的相處關係與暢通的溝通管道。比起嚴密、強硬的控制,建立孩子願意說、能討論的健康關係,或許才是要讓孩子安全長大、同時保有快樂童年最有效的做法。




延伸閱讀:

〈「你沒有說,我怎麼知道呢?」:從親子,到更廣泛的人際互動〉

〈手機育兒的危害與忙碌家長的困境〉

〈多帶孩子去公園,大人也要跑起來!〉

〈非暴力溝通:從與親近的人互動到公共討論〉

〈沒有輸贏的奔跑遊戲〉

〈孩子們「樂在其中」的能力〉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4會員
859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然而,如果被攻擊與被殖民的一方也基於同樣的自我防衛理由展開還擊,卻會被立即認定為野蠻的、前現代的非理性暴力,並以此來加深對這些群體的殘暴屠戮。「保衛生命」於是弔詭地變成了毀滅生命的理由,只不過其中的一些生命被看作無論如何要守護的生命、另一些則從一開始就未曾真正活過。
  各式各樣、或大或小的「改變」一直在發生,於是每個人於各自經歷中形成的印象逐漸錯位、產生難以輕易跨越的「時差」。在不同的背景與時間環境裡,他們相信的事情都有足夠的說服力,可是當雙方碰面時,你的「真實」與我的「真實」相去甚遠。
  一個人們往往忘記的事情是,在面試的時候,面試者根本就不是面試單位的員工。但那裡卻像是存在著某種無法逾越的階級關係。為了避免自己無法進入體系,自願受治理的人面臨了作為門檻的第一個勞動,就是把自己包裝成商品,以此證明自己有能夠加入生產線的手藝。或者換句話說--寫一份好履歷。
  然而,如果被攻擊與被殖民的一方也基於同樣的自我防衛理由展開還擊,卻會被立即認定為野蠻的、前現代的非理性暴力,並以此來加深對這些群體的殘暴屠戮。「保衛生命」於是弔詭地變成了毀滅生命的理由,只不過其中的一些生命被看作無論如何要守護的生命、另一些則從一開始就未曾真正活過。
  各式各樣、或大或小的「改變」一直在發生,於是每個人於各自經歷中形成的印象逐漸錯位、產生難以輕易跨越的「時差」。在不同的背景與時間環境裡,他們相信的事情都有足夠的說服力,可是當雙方碰面時,你的「真實」與我的「真實」相去甚遠。
  一個人們往往忘記的事情是,在面試的時候,面試者根本就不是面試單位的員工。但那裡卻像是存在著某種無法逾越的階級關係。為了避免自己無法進入體系,自願受治理的人面臨了作為門檻的第一個勞動,就是把自己包裝成商品,以此證明自己有能夠加入生產線的手藝。或者換句話說--寫一份好履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