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情讓幼稚園的老師很緊張,成功找到他們後,園方也專程和家長說明、道歉。但在他的印象中,很特別的事情是,他完全沒有被罵、爸媽也沒有覺得「他被鄰居小孩帶壞」,只是覺得小朋友自己跑出來很誇張、甚至有點好笑。
他認為這段經歷、父母對待他的態度,深刻影響了他與自己小孩的相處方式。他並不認為父母的反應是不負責任,反而相信那是一種信任與關係好的展現。他說:他因此也不會有那種「小孩不懂」的反應,因為他覺得小孩其實都懂,就像他父母相信小時候的他一樣。
*
我聯想到先前在書裡看到的一段討論。有不少倡議者--例如積極呼籲讓孩子走出家門、自由探索的「Let Grow」團體--指出,現代社會的犯罪率(尤其是對兒童的暴力犯罪)其實比過去幾十年低很多,但多數家長對小孩的保護卻比過去更加嚴格,幾乎到了「把小孩關在家裡」的程度。
這一部分與媒體對嚴重犯罪的渲染有關,另一部分,也與都市化與網路的普及之後,社區居民之間的距離沒有過去緊密的現象拖不了關係。
我們父母、祖父母輩那種和鄰居小孩一起到處亂跑、閒逛的景象不復存在,小孩的行程就是學校、家裡的兩點一線。即便在這之間穿插了才藝班、補習班、安親班,大多時候還是鎖在室內,而且一定要有大人看著。
雖然這樣確實會讓他們活得更「安全」,但他們也可能因此錯過了很多在街頭自由探索、創造遊戲、與他人互動學習的機會。很多人從小就這樣被放在溫室裡面,直到大學第一次遠離家裡,才一下子被丟進社會。
很多時候,這反而讓孩子失去了最佳的犯錯機會。他們本可以在還是孩子的時候跌倒、預演團體中可能發生的好事與壞事,結果卻常常是到了十八歲前後才開始真正練習,屆時,有些錯誤可能會變得更難彌補。
*
當然,在我們意識到社會上潛藏著如「創意私房會員」般針對未成年人的犯罪者後,我們會更不敢讓孩子們暴露在任何可能的風險。但很多時候,我們對風險的評估很可能是有偏誤的。
孩子一個人外出當然會遇到一些挑戰、也會有很多需要注意和提前溝通的事情,但相比起來,讓孩子更自由地結交年齡接近的鄰居小孩、讓他們擁有相對穩固且真實的社交圈,風險遠小於將他們關在家裡,讓他們把社交需求投放在素未謀面且可能心懷不軌的網友身上。
而且,在家庭裡愈不自由的小孩,往往愈有可能隱藏自己的部分生活,不透露給家長知道。畢竟知道了就會被阻止,根本沒有討論的空間,那還不如不要說。
相較之下,給予孩子更多自主權,但更充分地和他討論與梳理風險利弊,很可能才是最安全的作法。我們知道,真正能夠在第一時間阻絕危險的,永遠是良好的相處關係與暢通的溝通管道。比起嚴密、強硬的控制,建立孩子願意說、能討論的健康關係,或許才是要讓孩子安全長大、同時保有快樂童年最有效的做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