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努力了,為什麼還是說服不了自己?
1|你也有過這樣的感覺嗎?
你剛做完一場簡報,順利流暢,主管說:「這次表現很好喔。」
你笑了笑,說:「還好啦,是剛好大家幫忙多。」
回到座位,心裡還是懷疑:「應該只是運氣好吧,別想太多。」
但幾天後,你在另一場會議中說錯一個細節,會後懊悔一整天。
「怎麼會犯這種錯啊?我是不是根本不夠格?」
你一遍又一遍回想那一刻,像在重播自己的出糗紀錄。
你有沒有發現——
成功,你輕輕放過;挫折,你牢牢記住。

2|為什麼會這樣?你不是故意的,但你習慣了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謙虛」、「不要太驕傲」、「失敗要檢討」
這些價值沒有錯,但它們在你心裡默默種下了一種傾向:
「做錯要反省,做好不能高興太久。」
久了,你形成一種自動運作的邏輯:
- 成功:先質疑 → 再縮小 → 然後淡化
- 失敗:先內疚 → 再反覆回放 → 然後放不下
你不小心變成了自己的放大鏡與橡皮擦——
對錯誤放大,對亮點抹去。
3|挫折,像是滴進心裡的墨水
它很快地暈開,染進你自我認同的底色。
你不只是記得「那次沒做好」,你會開始說:
-「我就是不夠細心。」
-「我可能不適合這個角色。」
-「我怎麼總是搞砸?」
你不是在記錄一件事,而是在用那件事定義你是誰。
這,就是內化:讓一件經驗,不只是發生過,而是變成你看待自己的方式。
4|而成功,卻像滑過玻璃的水珠
你明明做到了什麼——
專案如期完成、同事稱讚你處理得很好、客戶感謝你態度溫暖——
但你常常說:
-「大家一起的啦,我只是負責一小塊。」
-「應該是剛好運氣不錯。」
-「這應該還不算什麼。」
你甚至會懷疑:「我現在開心,會不會太早?」
這不是謙虛,而是你不敢相信,自己值得這些好結果。
這就是反內化:你拒絕讓好經驗留下痕跡,反而把它推出心外。
5|這其實不是你的錯,而是保護自己的方式
心理學上,我們天生對負面訊號更敏感——那是人類生存本能,避免危險。
我們也常常以為:「對自己嚴格一點,才會進步。」 所以我們更願意放大挫折,縮小成功,希望藉此避免出錯與自滿。
只是,當這種習慣變成慣性,
久了,你只會記得自己「哪裡不夠好」,卻忘了自己也有很多地方做得不錯。
你沒有犯錯,但你不斷練習著懷疑自己。
6|所以你該學會什麼?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溫柔內化
你不需要把自己捧上天。
你只需要在做對的時候,練習讓那份感覺停留一下。
✅ 一次正向回饋,不要馬上說「哪有啦」,
試著回一句:「謝謝你,我也有認真準備。」
✅ 一次做得好的感覺,不要馬上懷疑,
試著說:「這次我有抓到節奏,值得記住。」
✅ 一次小成功,不要說「運氣好」,
試著承認:「我真的有做到一些我原本做不到的事。」
這些語句不是自戀,是讓好經驗有機會被你吸收、留在心裡。
7|你不是不夠好,而是忘了把自己做好的一面收進來
你不斷回放錯誤,卻匆匆跳過進步;
你不斷提醒自己別驕傲,卻忘了對自己說一聲「你有努力」。
但你要記得:
真正的成長,不是「只看到缺點」,而是願意「完整看見自己」。
挫折值得反省,但成功也值得內化。
因為每一次你肯定自己一點點,就是把自己從懷疑中,往前推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