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哲學的人經常被問到哲學是什麼?在幹嘛?哲學家烤得出麵包嗎?諸如此類的問題,他們關心哲學的用處,如果是父母,則可能更關心的是你未來的「用處」。
philosophy來自古希臘φιλοσοφία,由philos(愛)和sophia(智慧)組成,所以就字面上來看,哲學是愛智慧。針對所有學問的最高原則的探究,都屬於哲學的範疇。如今哲學作為一門學科,你問問身邊讀哲學的人「哲學是什麼?」,他可能會回答在哲學之內劃分出不同的領域,形上學探究存在本身、知識論劃定知識邊界、倫理學嘗試理解人能做和不能做什麼。另外,還可粗略的就哲學研究的方法和風格,區分出英美分析和歐陸現象學。總而言之,哲學內容包山包海,那麼哲學是什麼?或者說,什麼是哲學的本質?
哲學家康德認為「哲學就是一部哲學史」。那麼,該怎麼理解哲學與歷史的關係?
班雅明對哲學有一個特別的視覺化理解,並且這個形象與他所談的歷史客體--另一個形象--習習相關。班雅明說:「哲學特有的書寫,就是站在呈述問題之前不斷重新回轉」(p.72)。
班雅明認為,呈述是一種對世俗現象的再現,以及把握的過程,比如我們用語言描述和形構某個事件。然而這個呈述並不被直接採納和接受,哲學它「站」在因呈述所凝聚起來的客體之前,在每個過場和故事的交鋒、每個轉折處停下來,思考。
哲學是一種打斷和靜止面前的呈述問題之行為,它檢視過去事件再現的工程,不會輕易地讓呈述平順地說下去。哲學按下暫停,在靜止的歷史時間縫隙中思考,這種靜止中的思考,是一種創造性、反身性的辯證思考。到這裡初步回應前面的問題,簡單來說,哲學的本質是反思。
然而我們要更進一步的,討論班雅明對這種反思行為的理解,哲學如何檢視和激盪辯證,而後創造出意象,使呈述成為可被書寫把握住的歷史客體。換言之,歷史不能缺少哲學,精確來說是創造、復原返本不能缺少哲學。
哲學站在所檢視的呈述問題之外進行思考,所以能不囿於呈述所再現的現象架構,嘗試從外部更大的共同體尋找可能答案。像是梭羅拒絕繳稅的公民不服從,是來自於哲學反思,因為聽從更大的良心的聲音,從而反過來身抗議黑奴政策。靜止、思考,接著哲學轉過身來返回呈述面前,透過辯證,處理內部現象再現與外部實際現實的不一致。於是辯證之中創造出新的意象,而當這個意象被書寫給固定下來、被捕捉到時,呈述便成為引文,成為歷史客體。
哲學是什麼?哲學不是限於腦海中的純粹思維,哲學具有主體性,就像一個人。哲學打破固有的時間器皿,將世俗現象中的表象剝離,重新設置,檢視現象的再現,最終透過往返辯證,復原返本新的意象。哲學的來來回回,和它的踱步迴轉,闢出一條新的行動軌跡,作為知識的開拓者,哲學分享了彌賽亞碎片,光是個人的哲學思維辯證與實踐,就擁有某種光照式的「啟明」,具有救贖的力量。
「哲學就是一部哲學史」。康德的這句話以班雅明的歷史觀來理解,我們可以從哲學史書這樣的歷史書寫當中,同步看到微觀的哲學自身的復原返本,以及宏觀哲學史的自身辯證,更重要的,看哲學如何啟明與救贖,影響歷史的進程,在現實中發揮「用處」。
【延伸閱讀】